APP下载

困境与出路:体育人的社会身份认同

2021-11-13

关键词:智力身份资本

许 花

(徽商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1201)

一直以来,受传统“重文轻武”思想观念的影响,“体育人”常与带有负面色彩的词汇相联系。从身份认同的层面来看,体育人的社会身份得不到外部环境的认同与肯定,或者说体育人这一文化机体在与他者文化机体发生碰撞、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败下阵来,处于劣势。最终这样的社会文化逐渐将体育人边缘化,由此体育人渐渐在寻求身份认同的过程中迷失自我。

1 体育人的社会身份认同概念界定

从普遍意义上讲,身份认同是指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是对主体自身的一种认知和描述。身份认同主要是文化认同问题,正因文化主体之间的不同而引发了身份认同问题,而文化主体之间的冲突造成了身份认同的嬗变。体育人的社会身份认同,是指体育人这一文化主体在与他者文化群体进行交互的时候,他者文化群体对体育人这一文化群体的主观认知、体验与评判,这种来自他者对体育人的评价、认知与感受,在某种程度上会直接影响体育人自我的主观体验,而这种自我的主观体验反过来又会对体育人的社会身份认同产生作用。

2 体育人在寻求社会身份认同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

2.1 守旧思潮对体育人身份的“固化认知”

提到体育人,大多数人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粗俗、不细心”等字眼,因身体运动能力较强,人们常常忽略了体育人的智力,人们在进行工作划分的时候,习惯性的将需要付诸体力的工作分配给体育人。而对于一些需要用到智力的工作,便不太会考虑体育人。简言之,体育人因自身的普遍习性让大众对他们“敬”而远之,也因人们受体育人“以身体劳作为主,以智力为辅”的固化认知范式的反复加持,故此社会予以体育人的工作范围也只能是在“身体运动”“苦力”“劳工”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得到的结果当中择优罢了。这种文化认知一旦形成,注定很难被消解,为此体育人这一以身体为主的文化群体在以智力为尊的社会文化主体的环境中始终很难翻身做主人。

2.2 体育人的自我认同束缚于外部认同

体育人在进行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该文化群体自身社会身份认同的影响,也就是说,体育人自身所处的工作环境、社会地位,不仅是由外部认同引发的,更是由自身面临这种劣势环境时的无所作为、随波逐流造成的。换而言之,外部认同是体育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而自我认同需要以外部认同作为前提和依据,这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当体育人的外部认同一旦形成,就会直接作用于体育人身上,进而在体育人进行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当加持在体育人身上的社会身份认同足够强大、根深蒂固的时候,便会在体育人进行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当中充当行为导向和思想导向的双向作用。这更像是环境与人的关系,客观环境可以改变人,人自身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适应环境,甚至是改变其生存的环境。然而,在体育人进行自我身份认同的场域里,原本应该是体育人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求压制客观环境中对其生存不利的因素,甚至于将其转换为利己的成分,现实却是在该场域里,早已被社会身份认同覆盖,好似体育人的主观能动性未曾出现过。常言道,实践总是需要以相应的理论作为其先导,当理论变为谬论的时候,实践便会被误导。对体育人来说,根深蒂固的“重文轻武”守旧思想为他们设定了一个结局不太美好且过程异常艰辛的未来。体育生把自己当作是靠身体吃饭的,那么除了体育之外,用于文化课的时间和精力减少。由体育生变成体育教师,在进行传道授业的时候,也不会将智力作为其主要训练科目。如此而来,体育人在进行自我身份认同的时候,就会十分巧妙地与他者给予的社会身份认同相契合,以至于在自我认同和外部认同的共同作用下,体育人的社会地位、工作环境等生存资源越来越边缘化。

3 优化体育人的社会身份认同的路径

3.1 夯实、优化“身体资本”

谈及“资本”,必定会联想到“消费”。的确,在健康主义、消费主义的影响下,身体资本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日益深入。身体资本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功能与形式。一般来说,功能指健康,形式指外表。受到传统身体观念的影响,曾经注重身体形式一度被认为是自恋的行为,随着社会的转型发展,人们的身体观念也开始发生了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自我身体形式的管理。与此同时,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身体逐渐成为一种资本。随着人们对身体资本的理解,从身体功能层面逐渐涉猎至身体形式的层面,自我身体管理对于自身在当今社会中竞争力的提升显而易见。尤其对以身体为主要生存技能的体育人而言,自我身体管理显得格外的重要。以身体作为主要的谋生手段,或者说是体育人与社会进行交互的核心资本,那么体育人的身体资本必将是其进行社会身份认同的主要参考依据。由此,体育人在进行社会身份认同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强化的是自身的身体资本。从身体资本所涵盖的内容可以得到,对体育人而言,服务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所需的专业技术技能、体育核心素养,以及服务于社会审美观念、价值诉求等方面所需的运动精神、人文素养,皆可成为体育人强化自身身体资本,以至于自身与他者文化机体在进行资源交互的时候赢得先机。换而言之,身体资本对于体育人的社会身份认同而言,既是前提基础,又是核心要素,是第一印象,更是宝箱之钥。简言之,体育人需要不断优化自身运动方面的专业技术技能,同时也需要不断摒弃自身粗暴、鲁莽的习性,养成高尚的人文素养。

3.2 提高文化素养,提升科研能力

从当前人们对体育人的“固化认知”可见,体育人在拥有身体运动能力方面的天赋之后,在其成长的过程中,自身或者外界有目的、有意识的将其推向身体运动领域,亦即在体育人成长的过程中,其大部分时间及其精力都投入到开发自身运动天赋的领域,即便是在智力方面也有所建树,也难免会顾此失彼。长此以往,体育人在体力与智力两个层面就会形成两极分化的局面。“智力”的相对匮乏让体育人形成简单、直接、率真的处世原则,而这样的处世原则正好与“含蓄、隐忍、中庸”的社会文化相对,即文化素养的相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体育人的社会身份认同问题。鉴于此,体育人应在强化“身体资本”之余,多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学习并践行为人处世之道,不断的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自我文化素养。此外,“智力”的相对匮乏也导致体育人在“科研创新”能力层面的不足。从普遍意义上来讲,科研创新能力的养成离不开日复一日的学术积累或实践积累,科研创新正是在原有物质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新观念、新构思、新方法,所以体育人想在科研方面有所建树,想在与他者文化群体发生碰撞的场域中站稳脚跟,不断地进行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提升科研能力亦是解决体育人的社会身份认同问题的重要途径。

4 结束语

体育人在进行社会身份认同的过程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源于传统“重文轻武”的守旧思潮对体育人的“固化认知”,同时体育人自身面对这种窘迫境地时的不思图强、无所作为也不断的加固了这种认知范式的外墙。面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体育人应从夯实、优化“身体资本”和“提高文化素养,提升科研能力”等方面着手,希冀能够成为体育人获取良好社会身份认同的可行路径。

猜你喜欢

智力身份资本
资本策局变
跟踪导练(三)(5)
第一资本观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VR 资本之路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
互换身份
欢乐智力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