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军扶贫与贵州新诗的新使命

2021-11-13谭琳妃颜同林

安顺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长诗贵州省贵州

谭琳妃 颜同林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550001)

在文艺创作与时代同步化的思潮中,反映全国不同地域脱贫攻坚主题的文学作品,已经成为近年来文学的热点。凡是有脱贫攻坚的地方,都有相应的文艺作品进行书写,具体到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贵州,在书写脱贫攻坚主题时更是十分典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新的扶贫思想和目标。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扶贫工作时提出“精准扶贫”思想,标志着我国扶贫方式发生重大转变。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更是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2016年11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总体思路、基本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干部和群众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具体到贵州省这一特定地域,在2021年之前的数年时间内,在党中央的关怀与指导下,一直走在脱贫攻坚的超车道、加速道上,进行着脱贫攻坚的接力赛,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的脱贫攻坚政策保持一致。经过多年的努力,贵州这一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迎来了历史的大逆转,减贫和搬迁人数全国最多,创造了全国脱贫攻坚的“省级样板”。

这是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也是新时代的文艺思想所需要的土壤。相应的是,发动并整合文艺的力量进行脱贫攻坚,则自然成为文艺服务于“省级样板”的助推过程,文艺成为不可缺少的脱贫攻坚生力军之一,在贵州这片土地上得到全新的阐释与定义。

一、文军扶贫的发生:贵州贫困历史与脱贫现状

文军扶贫是与时俱进所产生的一个新概念,与此相类似的说法是文化扶贫、扶贫扶志等术语。这一概念应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直到脱贫攻坚历史任务结束之前的新说法,而且主要对应于贵州。

文军扶贫的产生,离不开贵州的贫困历史和现状。由于贵州地处西南山区,没有平原支撑,物质资源缺乏、交通不便捷,成为了积贫积弱的所指之地。长期的贫困落后,使贵州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仍没有根本摆脱贫困,仍然处于全国最为贫困的省市行列。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的扶贫思想与理念都发生了变化,提出在2020年全国脱贫,这为全国最为贫困的省市吃下定心丸。贵州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从中央到地方投入的财力、物力、精力也是最为显著的。在“十二五”规划全面实施并取得突破的基础上,贵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当其时,“十三五”规划的时间是从2016年至2020年,从省级政策层面提出两大战略行动指的是大扶贫和大数据。关于大扶贫,是举全省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将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完善大扶贫工作机制,形成打赢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大扶贫,是贵州面对贫困现状的回答,是解决贫困的突破口。相应的是,在新闻、文化、思想层面也提出新的口号,“文军扶贫”则是其中颇为响亮的一个口号。这是一个步步推进的过程,2016年,“文化扶贫”一词就写进了贵州省委出台的正式文件中。随后,全省上下围绕“大扶贫”战略行动,科学整合宣传文化系统资源,充分发挥文军优势,大力实施舆论扶贫、文化扶贫、社科扶贫行动,为全省后发赶超、脱贫攻坚、决胜小康提供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几年之内,全省上下全面铺开并逐步深入,开展了全省范围内务实性的“文军扶贫”的发展战略。文军扶贫就这样发生、演变,深入社会各个角落,它像润滑油一样汇入贵州脱贫攻坚的庞大机器运行中,成为贵州脱贫攻坚战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贵州的文军扶贫队伍力量主要来自贵州省宣传、文化、教育、文艺等部门。在文军扶贫的主力军中,文艺部门的队伍纷纷汇入,众志成城,撸起袖子加油干。包括文学、音乐、美术、曲艺、影视等在内的文艺形式,都发挥各自的艺术个性,为脱贫攻坚吹响了冲锋号,这一时代的新画面,催人奋进。本文主要着眼于以文字为媒介的文艺领域,侧重从诗歌艺术的角度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二、组织与活动:文军扶贫的抓手和扶手

在贵州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文军扶贫不是单兵相接式的零星战斗,而是有组织、有团队、有规模的战役。在省级层面,主要从以下途径进行:一是贵州省文联、贵州省作家协会发挥主导性作用,挂靠作协或在作协的领导下的团体,按自己的长处分工,形成了“文艺+脱贫攻坚”的互动式发展模式。二是在贵州省社科联领导下,不同的学会、团体开展相应的活动,比如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贵州省写作学会、贵州省诗歌协会等都发挥了社团的作用。三是带有民间性质的团体或研究机构,多半以自愿的形式进行创作,结构较松散,但也不乏出彩的地方。比如赵卫峰等人2013年组织起来的贵州省诗歌学会,以学术沙龙、贵州诗歌档案等形式开展活动。在贵州诗歌年度诗选中,“80后”“90后”诗人在队伍建设上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虽然并不集中关注脱贫攻坚主题,但零散状态的自发存在以及为人才储备所作的工作是颇为典型的。四是没有在上述团体中的其他诗人,或是被以市县文联或作协为单位组织起来,或是单兵作战的方式,也程度不一地涉及此一领域。以上四类队伍或者依托党和政府领导下的文艺界、社科界,或是依托不同的团体、社团,或发挥自己的独个的主观能动性,都是结合自身资源和优势,积极地介入脱贫攻坚的文军扶贫这一宏伟事业中来。

从活动形式来看,则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组织集体活动,开展采风、研讨活动。以本省诗人为主,也邀请外省诗人参加,主要到老区、园区、贫困山村等一线去,结合红色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重点对当地地理、历史、生态、文化进行挖掘,创作反映脱贫主题的优秀诗歌作品。二是开展具体的扶贫问苦活动,以实物、慰问金等方式进行帮扶。这种新时代的文人下乡,看似和一般国家单位或爱心人士所组织进行的活动有雷同化的一面,但因为文人的参与,过程中有文艺活动,事后补充蕴蓄情感的文字记录,使它具有差异性。三是与旅游相结合,整合、挖掘旅游资源,推进文旅融合,间接地为经济发展服务。四是与音乐结合,借助音乐的形式进行。比如歌词创作,也是诗歌的一种。由贵州音乐人、诗人张超、玉镯儿共同创作的歌曲《我在贵州等你》便具有代表性。这首歌的歌词,诗意浓郁,适合谱曲,被不少人设置成了手机彩铃,成为贵州新形象的某种展示。

具体而言,贵州省诗人协会在诗事组织活动中做得很出色,该协会于2013成立,成立以来举办了200余场诗歌活动,100多次深入贫困一线,出版近100部诗歌作品集。其诗歌活动的重点是用诗歌书写贵州脱贫攻坚这一时代主题,或赞美贵州山水风光、人文景观,或礼赞贵州人民脱贫历程和山乡巨变,或讴歌驻村干部、脱贫攻坚典型英雄人物……主打的品牌是诗写脱贫攻坚。开展的活动主要有:一是2016年启动“舍不得乡愁离开胸膛”系列长诗活动,由协会承担的20部诗集陆续出版,集中展示了“乡愁贵州”的文化形象;二是2018年组织开展“相约2020··诗写脱贫攻坚”活动,围绕一地或一物,集中书写,共推出十多本诗集;三是2019年与省扶贫办一起策划,联合贵州广播电视台、贵州人民出版社等开展“长诗书写大英雄”活动。

贵州省诗歌学会于2019年在贵州省作协的领导与支持下成立,并在贵州省民政厅登记备案,成立以来开展了一系列诗歌采风和创作活动。在“大旅游、大生态、大数据”的背景下构建“诗韵黔山,文润秀水”的总体构想,为贵州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画像”“立传”,提升贵州人文和自然景观的知名度、美誉度与影响力。贵州省诗歌学会走的是大旅游、服务经济的路子,诗事活动组织都不同程度地涉及脱贫攻坚、旅游开发、振兴经济等内容,发挥了持续而独特的作用。

上述这些团体或集体的诗事活动,体现了摆脱贫困既要摆脱物质的贫困,也要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物质与精神是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都要帮扶起来。以诗歌为载体或手段,一方面要以诗意贵州为目标,为乡村经济转型、产业调整服务,为旅游开发、利用、升值、升级服务,这样才能真正在经济上产生收益,如服务于有诗意、有乡愁、有人文内涵的文化旅游项目,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提升人的精神品位,让贵州人民在思想上脱贫与富足,塑造贵州人民崭新的精神风貌,在字里行间体现出奋发有为、力争上游以及热爱乡土、大胆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风采。

三、诗歌何为:文军扶贫视域中的文类优劣

脱贫攻坚主题的文艺创作,诗歌并不占最明显的优势,往往是影视、报告文学等文类占据优势。影视艺术,主要作用于受众的感官刺激,直接、短平快,在当下的文艺发展趋势下发展最为迅猛。报告文学则被喻为“文艺的轻骑兵”,也能迅速、及时地反映火热的现实生活。

试以反映贵州脱贫题材的影视为例,2008年播出的《绝地逢生》是先行者。此剧聚焦于乌蒙山区腹地的盘江村(先是盘江大队,后改为盘江村),讲述贵州山村的脱贫故事。最近几年,以贵州脱贫攻坚为主题的影视逐渐增多,如纪录电影《出山记》,以贵州务川贫困村庄大漆村为对象,叙写易地扶贫搬迁的贵州故事。电影《天渠》讴歌时代楷模黄大发,电影《文朝荣》以文朝荣为原型。电视剧方面,有表现遵义花茂村的发展变化、脱贫主题的《花繁叶茂》,书写铜仁万山转型、乡村振兴主题的《看万山红遍》。

又如报告文学,欧阳黔森2018年在《人民文学》发表关于贵州精准扶贫题材的三部报告文学,都是在不同刊期的头条上连续重点推出,成为一个重要现象。长篇报告文学还有王华的《在路上》《海雀,海雀》、肖勤的《迎香记》、林吟的《绣娘》等。至于省外作家写的报告文学,代表性的如何建明的《山神》、王宏甲的《塘约道路》,都是一批有较高口碑的作品。

诗歌是小众的艺术,抒情言志是它的长处,往往不具时代特写和人物素描的特长,但在贵州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却有了创造性的发挥。在笔者看来,贵州新诗在新的历史阶段有了新的使命,记录并审美地反映现实的生活,包括脱贫攻坚的主题。诗歌之所以能在脱贫攻坚的主题下适应并发展,主要原因在以下方面:一是诗歌是抒情、叙事相结合的艺术,能较好地适应这一题材。火热的现实生活,脱贫典型人物的事迹,焕然一新的民众精神面貌,给了诗歌创作新的可能。诗歌能及时、有力地反映现实,在捕捉新的民众情感、人物形象刻画和典型事迹叙述上,诗歌不会缺席。二是需要特殊的机缘,有一批热心的诗事组织者,在某些方面进行突破,贵州的诗人团体起到了这种桥梁与纽带作用。三是作为特色的寻找与追求,贵州新诗具备自己的个性与特色。贵州新诗整体上与诗歌发达的一些外省诗歌相比,相对较为落后一些。但也有它的长处,比如在朦胧诗发展中出现的贵州启蒙主义诗派,就占了先机;改革开放以来的长诗创作,也不弱于人;特殊的生态环境、山地环境,在后发赶超的过程中也有它的优势。这样,贵州新诗进入一个快车道成为现实。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各方面的发展都很迅速,在诗歌方面不断突破也并不意外。文军扶贫这一说法,实际上来自于贵州省宣传文化部门的摸索、推行、总结,是根植于现实土壤的一种文化创举。文军扶贫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现知行合一的新时代精神,让诗歌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由此,笔者提出“大诗歌”的概念来进行对应性阐释。大诗歌是大文学史观下的一种文类概念,只有在大文学的概念下,大诗歌才有根本性的扩张意义。大文学史观,主要是突破取法西方的知识谱系所形成的纯文学的探寻属于文学之外的社会历史需求,通过文学的形式来关心社会问题。在20世纪末,有学者也提出现代文学的传统,必须关注“文本以外”的诸多现象,譬如出版机构、作家社团、读者反映、文学规范等。在大诗歌概念的观照下,我们不是单纯地看文本,也看到文本以外的相互影响的诸多文化现象。比如贵州省诗人协会,不关注这一协会的形态、架构,不关注协会的文艺组织活动,便很难看清楚脱贫攻坚题材的诗歌创作。比如“相约2020·诗写脱贫攻坚”,组织架构为总顾问白庚胜,总策划李裴,总指导叶延滨、王久辛,文学指导欧阳黔森、李发模等人,贵州省诗人协会协调好各种资源,参与出版的诗歌选本已有几十本。其中一本是《礼赞贵州桥》,由贵州大学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诗集分为四个部分,收录省外诗人叶延滨等十多人,省内诗人李发模、小语、郭思思、西楚等诗人的作品。邀请全国数十位诗人采风,在不同的桥梁工地上实地调研,贵州省交通厅也参与进来。此诗集收录诗作近百首,从诗作来看主要集中在高速路上的桥梁主题,如北盘江大桥、坝陵河大桥等许多具有世界影响的桥梁的风姿,书写贵州各地高速公路和桥梁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及其事迹。此书中的诗作,或是对路桥集团人物的书写,以人为对象作为诗的核心来表现;或是对世界著名桥梁的礼赞,对贵州桥梁建设的日新月异进行全方位书写;或是对脱贫攻坚中冒出来的振奋人心的大事进行追踪,写出崭新的脱贫攻坚题材,许多诗作角度新颖、意义显著。叶延滨《贵州的桥》、王久辛《北盘江上下的橘红》、周瑟瑟《去贵州看桥》、黄玲君《北盘江世界第一高桥》、江非《在坝陵河大桥》等作品,便是其中的代表性诗作。

又如《诗写贵州脱贫攻坚战》诗集,分为诗写精气神、歌咏百姓福、情抒生态美三个篇章,收录诗作一百多首。从诗人队伍来看,省外诗人十多位,省内诗人数十位。这一诗集是诗写贵州脱贫攻坚之“紫云精气神”采风活动的产物,以诗的形式讴歌了当地脱贫过程中的优秀事迹与人物。沿此一途,《浪漫花溪》《诗景水城》《云上威宁》《龙宫大诗》《雷公山铭记》《苟坝红》等诗集,都收集与整理了大量主题鲜明、个性独特的反映脱贫攻坚的优秀诗作。

诗歌采风、朗诵等活动,不是走马观花式的观光,而是以作品为支撑。每到一地,都交出响当当的作品。这些诗作在思想内容上,都涉及脱贫主题,或是引导者,或是宣传者,带有政治抒情诗的意味。从本质来看,文学是否宣传不重要,关键是如何看待宣传,不要认为诗是宣传品就一下子降低了诗的品味与格调。“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以前的诗歌传统之一是“但歌生民病”,现在的诗歌传统之一是诗笔写三农,写出生民之乐,写出生民饱满、热情、昂扬的精神世界。诗歌有各种使命,也有不同的传统,如何在脱贫攻坚的时代大业中去扶智与扶志,如何站位更高,拥有自己的领地,都是不容置疑的。

四、长诗作为方法:在诗歌的园地里

长诗创作是贵州诗人的长项,对此笔者曾有初步的梳理与观察。长诗在书写脱贫攻坚主题方面一直是显著的存在。早在2012年,欧阳黔森在《光明日报》发表长诗《贵州精神》,诠释新时期以来的贵州新形象,诗意地呈现了贵州摆脱贫困愚昧的历史过程;同一年,李远刚出版长诗《播撒春天》,也是对贵州在后发赶超中提速转型的描绘与讴歌,塑造了贵州各族人民“播春者”的形象。作为后起之秀的杨杰,创作出版的“长诗三部曲”,包括以工业强省为题材的《没有退路是路》、以交通建设为题材的《大道出黔》和以扶贫攻坚为题材的《决战贫困》。这三部曲也都是脱贫题材,不管是从工业强省、还是交通道路建设,都是为了经济建设的发展而着眼的。

2016年以来“舍不得乡愁离开胸膛”系列长诗,以诗画形式展示贵州与全国同步“小康”的精神历程,既展示茅台、西江、郎贷、旧州、青岩等全国特色小镇,也展示像土城、镇远、下司等历史文化古镇,带有诗意贵州、乡愁贵州的底蕴。这一批长诗创作,或有立足山水促进贵州文旅发展的特征,或有新时代贵州人民精神风貌的全新出镜,引起了很好的反响。以长诗为方法,立足现在的资源和优势,经过数年的努力与经营便产生了相当的规模。2017年“舍不得乡愁离开胸膛”长诗工程20部全部出版,在2018年“相约2020·诗写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贵州省诗人协会于2019年9月,联合其它部门启动“长诗书写脱贫攻坚大英雄”,长诗仍是主打项目,由此可见长诗的分量和优势。

在长诗书写脱贫攻坚大英雄的系列中,李发模创作的长诗《命的边缘》具有代表性。在《人民文学》2020年第3期上,发表了七、八章(即《求是黄大发》《命的边缘》)和《后记》,得到了全国文学界的高度认可。全诗以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老支书黄大发为人物原型,全部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创作。黄大发先后被授予“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当代愚公”等称号或荣誉,其主要事迹是带领村民三十多年里靠锄头、钢钎、铁锤,在绝壁上凿出一条9400米长的水渠,结束了全村长期缺水,吃不上饭的历史。对于黄大发的脱贫典型事迹,曾有电影《天渠》予以艺术呈现。这一次李发模以长诗的形式进行书写,展示了黄大发带领村民战天斗地的精神,讴歌了一名基层共产党员不忘初心,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使命担当。以长诗的规模,历史性地塑造贵州最苦山区的苦干家、实干家,赞美造福一方的活着的英雄,可以说是文军扶贫中长诗创作的标杆性作品。除此之外,李裴、惠子、赵雪峰、小语等诗人也参与其中,姜仕绅、余留芬、邓迎香、杨波、李桂莲等贵州脱贫攻坚一线的劳模和先进人物典型,也在长诗中得到形象鲜明地呈现。

结 语

文军扶贫是贵州新诗在新的历史阶段的新使命,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介入火热的现实生活,正视脱贫攻坚的现状和困难,以团队、集体的力量不断突破,不断取得新的成绩。显然,这是贵州诗人们听从了时代的召唤,在书写新的人民文艺的道路上展示各自的聪明才智。贵州诗人们充分发挥诗歌的引领作用,让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更加富有诗意,更加让外界所知晓,这一道路是无限敞开的。只有我们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在集团化、规模化的道路上继续开创新的写作路子,才能形成大诗歌的大环境,才能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新的诗人与诗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诗歌创作是一场接力赛,也是一种长跑运动,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应逐步创造条件请外省的诗人、诗学专家进行把脉、指导,把省内外的同行吸引进来、组织起来。文军扶贫,“文军”是生力军,“扶贫”是阵地,在集体中并不是丢掉自己的长处与个性,而是结合当下诗歌的发展,立足传统与地域,依靠团队的力量参与到贵州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格局之中去。

猜你喜欢

长诗贵州省贵州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四川彝族传统民间长诗鸟瞰
贵州省结核病定点医院名单
献给这个世界我们未知的——读龚学敏长诗《三星堆》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2019年贵州省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
新时代的贵州值得期待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