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王若飞的优秀品格及对党的理论贡献

2021-11-13黎进深

安顺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革命群众

黎进深

(安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安顺561000)

王若飞(1896—1946年)是我们党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政治活动家,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之一。他于1918 年赴日本东京明治大学学习,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1919 年参加“五四”运动,投身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活动。年底,赴法国巴黎勤工俭学,1922年6月,和周恩来、赵世炎等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同年秋加入法国共产党。1923年4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5 年 3月,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扩大会议,4月回到国内,开始了他职业革命家的战斗生涯,先后在上海、河南等地从事工人运动和军事、统战工作,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部主任、江苏省委书记等职。1931 年,受党派遣到归绥(呼和浩特),负责开辟陕甘宁绥农村革命根据地,10月下旬在包头被捕。1937 年夏,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后,到延安工作,先后任陕甘宁边区党委宣传部长、华北华中工委秘书长、八路军副参谋长、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央党务研究室主任等职,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参加国共两党“重庆谈判”。1946年4月8日,在从重庆返回延安向党中央请示工作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成为永垂青史的“四八烈士”之一。

一、王若飞个人的优秀品格

王若飞艰苦的革命斗争和执着的共产主义信仰,短暂的革命生涯处处闪烁着“我的生命,就是奋斗”“磊落胸怀昭日月”“英雄肝胆亦柔肠”“铁窗难锁钢铁心”“一息尚存,终当努力奋斗”“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优秀共产党人品格。

(一)浓厚的爱国意识和历史使命担当

胡锦涛同志指出:“王若飞同志在青年时期就立志拯救祖国,振兴中华。”王若飞正是在这种爱国精神的激励下,完成了其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思想的转变。王若飞对国家的热爱和担当正是其爱国主义的生动体现,也促使其在革命历程中奋勇向前、不畏艰险。王若飞出生成长于国家、民族陷入深重灾难之际,残酷的社会现实激发了他改变现状、挽救民族、振兴国家的强烈渴求。王若飞少年时期在达德学校学习就接触了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故事,王若飞特别爱读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也深深地打动王若飞,于是他根据《木兰辞》中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改了名字。这些都体现其在少年时期萌发的爱国主义情感。辛亥革命的浪潮传到贵州,王若飞积极参加了贵州辛亥革命临时学生保卫队;1919年爆发“五四”运动,身在日本的王若飞对国家的情感更加炽热,及时回国参加反日的宣传活动。

经过“五四”运动的历练,王若飞的爱国之心更加坚定、成熟,更加深入认识到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重要性。强烈的爱国情感驱使王若飞赴法国学习探寻救国道路,他曾立誓:“祖国,为了你的解放和强大,再见了,我一定回来报效你!”可以说王若飞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责任担当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坚定和深厚。王若飞被国民党逮捕在狱中也时刻惦记着民族的危亡,“九一八”事变后,身在狱中的王若飞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强烈渴望参加到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战争中。他在给其表姐夫熊铭清的信中写道:“岁尾年头,最易动人怀抱,况我今日处境,更觉百感烦心。念国难之日急,恨己身之蹉跎,冲天有志,奋天无术,五更转侧,徒唤奈何!”他同时在给绥远省主席傅作义信中更是表达了参加抗日战争的誓死决心。“我在很早就主张中国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应实行坚决的抵抗。我认为中国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抗日战争是民族革命战争,所以我热烈的拥护这个民族革命的抗日战争,并竭尽所能去为这个战争效死。”正是王若飞强烈的爱国情感使他深陷囹圄也时刻心系国家。

(二)探寻真理的气魄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王若飞百年诞辰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王若飞一生执着地追求真理,无论斗争多么复杂,条件多么艰苦,他总是坚定革命的理想,矢志不移;坚持革命的原则,毫不动摇。自从他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确立了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他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伟大事业中。”王若飞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在以后的革命实践中直至献出生命都未动摇过这一信念。王若飞为了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不怕吃苦、历经艰辛,在学习中严格要求,面对困难不畏缩,不断奋斗。正如他自己所说:“吾辈之志来法,即已决心和困苦奋斗,今日所受,并不甚苦,纵令为苦,也应该努力把它打破”“我的生命,就是奋斗”。经过理性的思考和实践探索,他最终选择了信仰马克思主义,并把它作为至死不渝的奋斗目标。

探寻真理的气魄,坚定不移的马克思主义信念造就王若飞顽强的革命意志。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面对白色恐怖,面对中共第一任江苏省委书记、组织部长以及代理省委书记先后被捕,王若飞并没有丝毫动摇和退缩,而是继续顽强地为党工作。王若飞在国民党的监狱里度过五年多的牢狱生活,无论是严刑拷打、以死威胁还是傅作义、阎锡山的利诱收买,他都经受住了考验,宁死不屈,没有背叛自己的信仰。他不论是在监狱里还是法庭上都斗志昂扬、与敌人英勇斗争,通过各种途径宣扬自己的信仰。1931年11月王若飞在包头被捕后,面对敌人的死亡恫吓,他义正词严地揭露说:“你们想用死来恫吓我,让我出卖自己的同志,这套把戏对共产党人来说,是没有用处的。”王若飞在归绥“第一模范监狱”给他妻子李培之写信表达了为革命献身的强大决心:“不要为我的牺牲而伤痛,集中精力进行战斗,继续努力完成党的事业……永远跟着党走,要坚持真理,经得起各种各样的考验,要用生命来卫护党的团结,捍卫党的利益……战士们虽然在红旗下倒下,但革命的红旗永远不倒,它随着战士的血迹飘扬四方!这,就是我们的胜利!请你伸出双手,来迎接我们的胜利吧!”绥远省政府主席傅作义许诺只要王若飞答应在绥远为他做事就可以无条件释放他。王若飞坚定地表达了立场:“除了忠于自己的理想,其余一切都办不到!”在绥远高等法院对王若飞进行审讯时,他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我党的方针政策,他郑重宣告:“共产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它肩负着创造历史的光荣使命。它有千万人作为后盾,一个人倒下,无数人奋起,后继者定会一天天增加,直到最后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生命受到威胁没有使王若飞对马克思主义真理产生动摇,体现了一个真正共产主义者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顽强的革命意志。

(三)心系人民、注重调查的优良作风

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调查,实事求是是中国革命的经验总结。王若飞不仅重视群众、心系群众、发动群众,而且经常深入群众,到群众中做调查研究。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王若飞同志十分尊重群众的实践,经常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他对农民运动、敌后游击战争、建立群众武装、党的建设、少数民族政策、根据地的土地问题等都作过系统周密、细致的调查,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意见和主张,为党中央制定政策提供了可靠依据。”王若飞在革命实践中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意见,善于组织、依靠群众。王若飞明确提出 :“我们共产党员,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要和群众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如果脱离了群众,我们将一事无成”,并把“对群众生活、群众情绪、群众要求漠不关心”视作党性不纯的重要表现。王若飞认为 :“实际运动中的经验,是最好的知识,书本上的知识多半是死的,而实际斗争中的知识,却是活的。”由于王若飞的出身、经历,他较早地意识到人民群众受到的压迫以及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作用,使得他在革命实践中产生了心系群众、站在群众的立场的优良作风。这为他善于在革命实践中组织、发动群众打下了坚实基础。

王若飞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被逐出家庭,之后就深受庶祖母虐待,他深切体会到了被压迫的痛苦和煎熬。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劳动人民生活极其悲苦,给王若飞产生了极大的震动,迫切希望带领他们获得解放。悲惨的身世和对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耳闻目睹,使王若飞从小就对劳动人民产生了极大同情,随着王若飞思想不断成熟、实践不断丰富,这种情感变得更加深邃、理性。他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天职就是为人民服务。”在后来的工农群众运动中始终坚持心系群众、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原则。王若飞指出:“中国的革命,若没有农民起来参加,不会成功;中国工人阶级,若不与农民结成很好的同盟军,绝不能领导中国革命,且将因孤立而失败,所以发展农民运动,取得农民,是本党目前最重要工作。”在面对救亡图存的抗日战争和重庆谈判的关键时刻,他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深入调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他认为:“只有倚靠在全国民众对于这个战争之自动的积极的参加,才能使这个战争具有强大无比的持久抵抗与不可战胜的势力。”“一切要为人民打算”是王若飞在革命实践中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生动总结,也是其践行党群众路线的生动写照。

(四)胸怀坦荡,勇于修正错误的非凡勇气

王若飞在其革命生涯中由于经验、认识的不足,也走过弯路、受到过挫折、犯过错误,但他在面对这些问题、挫折、错误时,胸怀坦荡,毫无怨言、勇于修正错误。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王若飞从不居功自傲,对自己的错误、缺点,从不文过饰非。”董必武曾高度称赞过王若飞的磊落胸怀,薄一波也曾高度赞扬王若飞能为革命实事求是,严于责己,坚持真理,改正错误,勤勤恳恳,终至献身的勇气和精神。

王若飞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期间,犯过右倾机会主义错误,1928年在莫斯科中共六大上他进行自我批评并指出了应负的责任,他后来在自传中承认在当时对许多革命中的问题认识是很幼稚的。针对自己在江苏领导秋收暴动时犯了盲动冒险主义的错误,1927年党的十一月扩大会议前,王若飞在向瞿秋白汇报工作时指出了暴动中盲目冒险的问题,后来在其自传中又进一步指出了所犯的错误及自己应负的责任。王若飞在莫斯科列宁学院学习入学考试时说道:“我不否认我犯过错误。革命失败了,陈独秀要负主要责任,但我也不是没有责任。我不能像那些事后诸葛亮一样,把责任推给别人,好像自己一贯正确。……我不但犯过右的错误,而且还犯过左的错误。我并不打算隐瞒这些。”这充分体现了王若飞作为真正共产主义者的宽广胸怀和勇于修正错误的优秀品质。1929年7月,王若飞在共产国际第十次全会第十二次会议的发言上严厉批判了党内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他经过调查研究,在对自己深刻反省的同时,对党内存在的粗枝大叶、自以为是的主观主义现象进行了严肃批评,体现其高尚的品质。

王若飞从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后,一生就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从在法组织和领导工人斗争到国内领导工农运动,从在狱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和教育积极分子到与敌人英勇斗争,从参加领导抗日战争到为争取国内和平、民主、团结的重庆谈判,处处呈现王若飞丰富的革命实践以及他对革命做出的突出贡献,直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王若飞认为:“共产党员为党的利益牺牲一切,以至生命,就是最高贵的品质。”

二、王若飞对党的理论贡献

实践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和基础。王若飞短暂的革命生涯所表现出的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艰苦的革命斗争和执着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为他贡献中国共产党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王若飞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及独到的见解,以马克思主义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写下了大量理论文章和著述,丰富了党的革命理论。

(一)对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的拓展和践行

要彻底打倒帝国主义、推翻旧军阀旧官僚统治,实现民族的独立解放,全国广大人民联合是前提和基础。王若飞在《为日本出兵满洲告全国民众》《过去的教训》《我们怎样保卫陕甘宁边区》《华北游击队与民众游击战争发展的经验》《我们怎样保卫延安》等文章中对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的作用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在《我们怎样保卫陕甘宁边区》一文中,王若飞从抗战是民族革命的性质指出:“它的社会基础,包括一切不愿当亡国奴的阶层,它的抗战地域,包括整个的全国”,“所以要努力去巩固与扩大统一战线工作”。

王若飞强调在正确认识和判断革命形势的基础上,要明确统一战线的主要敌人和依靠力量。他在思考工农联盟重要性问题时认为“在东方,在中国,在这个农民占人口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半殖民地国家,工人运动没有强大的农民运动的支持,是不能取得胜利的。”他认为除了与农民加强联盟外,还应该加强与知识分子、学生、商人等所有被压迫者建立广泛的大联盟、大联合。这种大联盟、大联合也包括世界无产阶级和弱小殖民地民族国家。王若飞分析了国民党内的不同派别,指出对不同的派别应采取不同的对策,要正确区分中国的资产阶级,要认清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反动的本质,认清小资产阶级的中立性,争取工农群众、小资产阶级群众和城市贫民、兵士,打击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主义影响,争取其为革命服务。

在探讨统一战线中领导权方面,王若飞坚持无产阶级必须取得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他不仅提出了无产阶级夺取领导权的重要性,而且对无产阶级如何取得领导权作了具体阐述。他认为无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方法是自下而上地依靠群众,坚持群众路线,积极争取一切可以联合的对象,以形成最广泛的联盟。要建立起强大的统一战线,只能走向群众,充分了解群众意愿,才能实现争取一切可以团结的对象,巩固民族同盟。

(二)积极探索武装斗争的革命道路

王若飞认为要革命就必须有武力,要打倒武装的军阀和帝国主义,就必须有军队,就必须经过战争。他在《战争前途的预言》一文中指出:“对于军阀战争,不是和平非战的运动,可以消灭的,只有战争可以消灭战争,只有努力改变军阀的战争,成革命民众争自由战争。”基于此,王若飞就武装斗争道路当中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联合斗争、革命性质、前途、革命力量、人民战争、游击战、运动战、持久战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索。

王若飞非常重视从农村发动武装斗争,他在1927年12月4日撰写的《江苏农民大暴动之过去与将来》一文中,深刻地总结了革命失败的原因,“一是暴动发动起来后,不注意在乡村中去发动广大群众的武装斗争,不深入进行土地革命的宣传,而是占领大城市,这完全是军事投机的倾向。”王若飞对武装斗争中群众的重要性的肯定,说明其已经看出广大乡村所蕴含的力量。后来在监狱中曾致信傅作义,阐述抗日战争的特点及最终结果,信中特别指出我们现在对于中国民族革命的抗日战争,必须是土地革命同时之解决,方能动员人口占最大多数的广大农民群众自动的积极参战,才能使抗日战争形成强大无比的不可战胜的势力。

(三)对党的建设理论的积极推动

王若飞参加革命以来,非常重视党的建设,注重培养革命的力量基础和组织,提出了一系列对中国革命有着重要意义的党的建设理论。早在法国留学期间,王若飞就认识到了党的建设在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经历大革命失败挫折后,王若飞和党的早期领导人对加强党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认为只有加强党的领导,时刻保持高度政治意识和学习精神,才能保证党的发展永葆青春。王若飞在狱中先后完成了《中国民族问题和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评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大革命是怎样失败的》《中共简史》《什么是凯马尔主义》等二十多万字的理论文章,并千方百计地引导狱友学习和提高理论知识,宣传了党的思想,助推了党的理论建设。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自王若飞参加革命,深入进行了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问题的思考,尤其重视对党的三大优良传统作风的培养,一贯要求要以党的优良作风来规范党员的言行。他提出的“一切要为人民打算”,反映了他对人民的重视,也表现出作为共产党人需要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有把人民作为工作的中心,才符合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需要。

王若飞非常重视思想建党,在延安期间,为了配合整风运动的开展,王若飞受中央委托,起草《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文件,特别强调增强党性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增强党性的六条办法,指出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用好自我批评的武器,把党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实事求是地深刻反省自己的不足。王若飞作为文件的起草人,带头执行文件的要求,积极参加整风运动,并在1942年6月的《解放日报》上发表《粗枝大叶自以为是的主观主义作风是党性不纯的第一个表现》,在对自身存在的主观主义问题进行深刻反省和检讨的基础上,进而列举了党内普遍存在的主观主义现象,在对这些现象批评的同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都是由于对周围情况没有系统周密的研究、不能客观全面地看问题,因而不能真正了解情况,也就不能正确掌握政策”。王若飞的这些思考,对于普通党员进一步认清主观主义的危害,推进整风运动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在1939年和1943年两次向党的高级干部作了题为《关于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的党史报告。报告以亲历者的身份清晰回顾了1919年五四运动至1927年南昌起义这八年间党诞生、发展的历程,深刻分析了大革命时期党犯的思想路线错误,运用大量事实说明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系列革命思想的正确性。这个报告对于进一步梳理党的发展历程,统一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的思想认识,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王若飞在党建方面的理论贡献,毛泽东曾给予高度评价。据胡乔木回忆,在延安一次群众大会上,听了王若飞代表中央的讲话后,“毛泽东当时说:‘如果有千金可赏的话,就应赏给王若飞,一字千金。’”这足以说明王若飞对党的建设理论上的建树及作用。

结 语

值此建党100周年之际,还原王若飞革命的优秀品格和对党的理论贡献,以史育人、讲好党的故事、讲好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是光荣的时代责任。王若飞体现的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不懈追求,为实现民族团结、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凛然正气,对革命斗争战略策略的正确见解,始终是激励中华民族创新发展、奋力赶超、阔步前行、实现民族复兴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前,贵州全省上下正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要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的工作重要指示。王若飞作为贵州具代表性的党史党建人物,传承他的优秀品质,铭记他对党的重要贡献,是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推进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猜你喜欢

革命群众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机械革命Code01
托起滩区群众稳稳的幸福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中国的出行革命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