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合唱艺术的审美功能及发展策略

2021-11-13

戏剧之家 2021年36期
关键词:合唱团彩虹阶段

乔 飞

(山西工商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一、合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合唱艺术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直到中世纪,合唱艺术仍作为一种音乐表现形式存在于宗教音乐中。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宗教音乐逐渐式微,多样化的合唱音乐体裁开始出现。在古典主义及浪漫主义时期,合唱艺术逐渐走入成熟期。

与合唱艺术的发展轨迹相契合的是,其表演形式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由固定到多变的特点。早期合唱艺术的表演形式主要为复调音乐,以圣咏为主声部音乐旋律,有量节奏开始出现。复调音乐发展到14 世纪,则以两声部和三声部为主。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试图挣脱宗教的束缚,追求思想的解放与自由,诸多世俗音乐被创作出来,复调音乐得以发展,而在合唱艺术中,则出现了半音音阶。在此阶段,无伴奏合唱得以飞速发展。进入古典主义时期,合唱艺术突出主旋律的作用,强调低声部对主旋律进行烘托。浪漫主义时期,合唱表演多伴随着歌剧等大型音乐作品而产生,以教堂为演唱空间的无伴奏合唱在此阶段逐渐减少,世俗化作品逐渐增多。

合唱艺术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明显晚于西方,距今仅100 年左右的历史,且合唱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萌芽阶段(19 世纪末到20 世纪20 年代)的学堂乐歌;初创阶段(20 世纪30 年代到40 年代)救亡图存;发展阶段(20 世纪50 年代至“文革”前期)的歌咏活动;停滞阶段(“文革”时期);再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至今)实现多元化发展。

伴随着“学堂乐歌”而兴起的中国合唱艺术,发轫阶段的演唱空间以学校为主。随着集体歌咏活动的增多,我国第一部多声部歌曲——由李叔同创作的三声部合唱作品《春游》就此诞生。与当时的国情相适应,合唱作品具有显著的教育性,不仅宣扬富国强兵,同时表达积极生活。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音乐家们创作了大量反映劳苦大众的苦难生活及抗日救亡的英勇无畏的歌曲,尤以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为最。新中国成立初期,丰富的民歌资源进入音乐创作者的视野中,民歌合唱蓬勃发展。20 世纪50 年代后期,专业合唱队伍逐步建立,进一步推进了我国合唱艺术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合唱创作出现了多声部音乐的特点,复调、和声、变奏等技术越发成熟。“文化大革命”时期,合唱作品多以表达个人崇拜为主要内容,在表演形式上甚为单一,以齐唱为主。改革开放以后,合唱艺术在创作内容上逐渐摆脱“文革”的影响,大好河山、人文景观成为歌曲的内容;另外,创作者们从古典诗词和地方戏曲中汲取养分,就内容而言,合唱歌曲的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

综上所述,无论是西方合唱艺术抑或是中国合唱艺术,其发轫与发展都无法脱离社会的发展更迭,与经济、文化的发展亦息息相关。纵观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进程,其发展相对而言依旧不健全,仍需要立足我国丰厚的文化底蕴,在与其他民族合唱音乐的交流中不断创新。

二、合唱艺术的审美功能

若要讨论合唱艺术的审美功能,那么必须将合唱音乐的审美活动纳入音乐的美学体系中。换言之,合唱艺术美学是作为音乐美学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的。王茜婷以学者汉斯立克关于音乐形式美的观点为立足点,详细阐述了合唱艺术的演唱形式美体现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音乐的形式美体现在乐音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在音符与音符的协调共生中给音乐的欣赏者以愉悦感,使其感受到“美”的快乐。而这种关于音乐的形式美是独立的,它源自音乐的组合之中,不依附于音乐之外的其他事物。值得注意的是,在汉斯立克关于音乐美的观点中,音乐并非一种纯粹的“形式”,其精神内涵也是音乐美的必要条件。这就是说,音乐创作是具有想象力、创造性的活动。由此,音乐便被赋予了某种源自创作者思想和情感的精神内涵,它高度融合了“人”的幻想力和精神活动,并将其外化至乐音和乐符中。

所谓审美功能是以审美沟通——基于人们的生活经验和形象体验而实现的人与人、人与事物之间的一种沟通方式——为前提的。一般来说,合唱艺术的审美功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音乐感性认知阶段、审美体验阶段以及审美升华阶段。

音乐感性认识阶段是合唱艺术的观众对于合唱歌曲的直观感受,包括听觉与视觉。这种直观感受是观众对于音乐情绪的一种体验,与任何理性思考和判断无关,仅仅是一种最直接的生理反应。观众会感受到合唱歌曲表达的情感,或如《阿拉木汗》般明快,或如《念故乡》般哀伤,或如《红旗颂》般激昂。在这一阶段,观众通过直接的感官体验获得生理上的快感,而这种快感恰是音乐审美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合唱艺术与观众最直接的沟通和交流,能满足观众的精神需要。

合唱艺术在审美体验阶段,集中表现为观众对于合唱艺术形式美、声音美、和声美、风格美等的感知和体验。从本质上来说,合唱是一种“由多个声部、多个层次与线条相结合而成的一种表演形态”,在这种纵横交错的关系中,合唱以丰富的音乐元素、巧妙精致的结构安排、千变万化的和弦等给观众带来形式美的感受。作为合唱艺术的表演者,其声音是合唱艺术最主要的“武器”,演唱者依据声音特色被划分成不同的声部。具体的合唱实践不仅讲究各声部声音的和谐,同时要求合唱表演者清晰表达合唱音乐的层次感。可以说,合唱艺术所体现出来的美感是一种多层次、综合性的美感,可以满足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观众在与合唱表演者的审美沟通中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感受能力,而且可以强化领悟美的能力。

如果说审美体验阶段使观众的审美能力与合唱音乐中的美感因素达到契合,那么审美升华阶段则使观众获得思想上的深化。在这一阶段,观众透过合唱音乐的音符、歌词感受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时代精神和人文关怀。如《黄河大合唱》使用了成双成对这一中国民间音乐惯用的创作手法,不仅渲染了风起云涌的气氛,同时展现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雄姿。《黄河大合唱》记录着时代,时刻告诫后辈勿忘那段惨痛的历史。

综上所述,观众在与合唱艺术的直接审美沟通中,通过对作品形式美的感受和对作品精神内涵的思考以获得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这就意味着,合唱艺术的表演者要深化对作品的理解,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以此成为音乐创作者与观众情感沟通的有效桥梁。

三、合唱艺术的发展策略

合唱艺术在本土化过程中尽管融入了大量的民族元素,如民间音乐、古典诗歌等,但其普及程度依然有限。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的风靡与成功可以为合唱艺术的发展提供借鉴。本文以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为例,浅谈合唱艺术未来的发展策略。

从成员构成来说,尽管上海彩虹合唱团的成员包含了各类职业人群,但他们的共性特点也成为了合唱团专业性的保证,即成员必须要有一定的声乐基础,不仅要认识五线谱,而且必须具有阅读新乐谱的能力。从上海彩虹合唱团近年的招新测试题中可以看出,声乐基础越发成为选拔新成员的关键性因素。除此之外,为保证合唱团的专业性,培养团队成员间的默契,团队每周六晚固定进行常规排练,如遇演出则会加练。当然,排练规划等案头工作会提前完成,合唱团不仅要根据作品确定清晰的排练规划,同时要勾画作品需要重点训练的细节内容,如此方能保证排练的有效性。

从演唱作品来说,一首《张士超你昨天晚上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在那里了?》打破了合唱艺术的传统圈层,使得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名声大噪,甚至成为现象级的事件。对于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而言,该歌曲是具有实验性质的,然而幽默诙谐的曲风、生活戏谑的歌词、讲述青年人的典型事件,激发了人们的情感共鸣,迅速使合唱这一小众的音乐演唱形式进入大众的视野中,进而奠定了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个性化发展的路径基础。随后《感觉身体被掏空》《春节自救指南》等作品进一步强化了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的个性特征。当然,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并非被此局限的合唱团体,他们一直秉承着音乐的初心,将高雅与大众相结合,将作品演绎与作品创作相结合,逐渐彰显出上海彩虹合唱团独特的个性优势。

从传播路径而言,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善用网络,借助网络传播“无阻碍感”、速度快、覆盖面广等优势,在网络平台率先推出其合唱作品。该传播路径打破了欣赏人群的界限,这显然有别于传统合唱团的发展路径。进入新媒体时代后,传播媒介发生着重大变革。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顺势而为,探索出官方微博与头部微博用户互动的良性宣传模式;此外,借助B 站这一视频平台,以弹幕为载体,实现了与观众的双向互动与交流。

从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的成功案例可以看出,合唱艺术在当代的发展需从三方面着手:一要提升合唱团成员的音乐素养,固定合唱团的排练时间,这是一个合唱团得以专业化发展的基础。二要打造合唱团的个性特征,要将“合唱作品演绎”与“合唱作品创作”相结合,要将经典与大众相结合。三要突破合唱艺术传统宣传方式的桎梏,借助网络传播,逐渐探索合唱艺术的多样化传播路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合唱作为声乐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就意味着,合唱逐渐向着专业化、科学化、理论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从宏观角度而言,合唱比赛的更迭发展使合唱的表演方式得以创新,更直接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从音乐人才培养角度而言,合唱逐渐成为高校声乐课堂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合唱艺术在声乐艺术中的独特地位。然而,合唱艺术的可持续发展依旧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合唱团彩虹阶段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难忘的合唱团
合唱团的那些事儿
毛茸茸合唱团
乐于助人的彩虹花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