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壮族歌曲改编为钢琴作品的表达技法透视

2021-11-13

戏剧之家 2021年36期
关键词:广西壮族刘三姐壮族

刘 帅

(厦门工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21)

一、广西壮族民歌改编为钢琴作品的条件

(一)壮族民歌的基本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根据很多流传于山间田野的少数民族民歌改编钢琴作品,不仅可以充分发挥钢琴的表达潜能,也可以以另一种独特的风格呈现出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质。广西壮族民歌较多,流传较广。其中的音乐情感、戏剧性元素都比较适合改编为钢琴作品,在改编为钢琴作品时,一样可以确保其地域性的民歌色彩和独特钢琴演奏效果的统一。

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少数民族尤其是壮族人民的聚集为特征,壮族民歌富有浓郁的地域特点和民族性特征,对于钢琴艺术的表现具有很强的个性化标识意义。广西壮族民歌富有典型的节奏和音列特点。在这些地域性歌词和民族性韵律中,通过彼此呼应的表达技法,壮族民歌的调式形态展现出平衡性效果与鲜明的民族气质和文化特色。

此外,壮族民歌在用词格律方面还呈现出欢、加、西、比、伦五种不同的表达特点。这些壮族民歌中的旋律不仅体现出壮族独特的地域语言音韵、律动节奏特点,还与其方言的发音、音高等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鉴于广西壮族地域方言中的音调较高,音韵起伏也较大,所以壮族民歌中的旋律也经常会出现四度、五度音程,甚至使用大六度、大七度跳进音程的方式来模仿或表达壮族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民族情感等内涵。

(二)壮族民歌改编为钢琴作品的条件

壮族民歌中的主题、动机等形态构成的乐句相对流畅,在钢琴音乐的改编中也可以借助钢琴乐器的性能提升作品的表现效果,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掘出壮族民歌中语言节奏、特殊音韵等方面的潜力,实现钢琴艺术对壮族民歌音调以及壮族民族语言的模仿与联系。壮族民歌中的节奏往往表现得十分自由,通过重复的方式不断推进主旋律的多句变化与发展。在相似、相同的节奏、音型贯穿下,采用重复的技法,可以让钢琴迅速地推动情绪变化,钢琴对于民歌中的情感表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乐器媒介,既可以发挥乐器的戏剧性表达作用,也可以模仿民歌的气质与形态。

壮族民歌中含有不同形态的动机、不同类型的音乐元素,运用在钢琴作品中时,也需要确保钢琴自身性能的发挥。因此,在应用民歌动机时,应做到得心应手。钢琴改编作品的动机不仅可以直接从民歌中移植进来,还可以在保持差异性的同时为民歌既有特点的表现提供支持——比如展现民歌自身的旋律重复性特点,或对民歌旋律进行自由发展等,都可以很好地展现出对民歌中的素材进行原样移植和音调移植的特点。

钢琴改编作品还可以通过对壮族原有民歌中特殊节奏、特殊氛围的模仿,很好地在钢琴作品的演奏中抓住壮族民歌的特点,从而抓住壮族的音乐元素和气质,通过富有创意的创作,融入钢琴表达的灵感与气质,展现出广西壮族民歌的音乐特质;同时也能在改编过程中体现出钢琴自身的潜力与创新性演奏效果。

二、广西壮族民歌改编为钢琴作品的创作与演奏技法

(一)广西壮族民歌改编为钢琴作品的创作技法

钢琴艺术是一种源自欧洲文化语境的艺术载体,可以在改编壮族民歌的过程中很好地展现出民族性、地域性的气质与元素。在改编壮族民歌的过程中,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需要结合壮族特殊的艺术气质、文化习惯以及独特的民族审美心理特征进行不同作品风格的处理,确保在钢琴演奏中既保持作品的壮族民族风格特点,也可以表达钢琴自身的演奏性能,让民歌中的题材、节奏和旋律都实现较平衡的融合。

例如在钢琴组曲《刘三姐》中的“对歌”里,就有抽取壮族民歌中的音调、音列、节奏素材在钢琴中融合并创新性运用的例子,很形象地营造出刘三姐和秀才二人对歌的场面、气氛与情境。钢琴中展现出了壮族民歌中动感、质朴的节奏特征。同时钢琴作品中的节奏律动运用了一些带有混乱、散乱和杂乱特征的节奏,主要是为了表现出“秀才”说话不流畅、紧张、语无伦次的形象特点。钢琴表现技法可以形象地表达出这种状态,并根据民歌中的情感起伏进行有效的联想与发挥——既对人物的音乐形象进行饱满性的塑造,也对歌曲中的情感进行有节制的发展,让音乐产生很强的画面感。钢琴作品中的乐句、乐段与节拍也都体现出歌曲即兴性、可唱性的特点,体现出较好的乐感表达效果,钢琴演奏中也保持着充沛的感情和生动的节奏。

壮族民歌对钢琴文化而言是一种重要的地域素材,广西壮族民歌中的多样性、地域性音乐元素在改编为钢琴作品时,同样具有民族特色。改编过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金响创作的钢琴组曲《刘三姐》、樊祖荫创作的《柚子甜》、海鹏创作的《壮山渔歌》,也有蔡世贤根据刘三姐传说、民歌素材创作的《刘三姐主题幻想曲》。这些作品同时在节奏、旋律和韵味方面体现出浓郁的壮族气质和地域性音乐特点。

(二)广西壮族民歌改编为钢琴作品的演奏技法

充分发掘钢琴的演奏技巧,实现其在壮族民歌改编中对多种音乐、艺术元素的吸收与借鉴,让所改编的钢琴作品展现出独特的演奏效果与表现魅力,既可以彰显作品中显著的民族气质,也可以凸显壮族民歌的即兴性、场面性特点。钢琴作为一种乐器,是情感表达的载体,在实际演奏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其多样性的演奏技巧,既要展现民歌中的地域文化、民族精神,也要体现出钢琴所独有的演奏性能,从而大大拓展民歌的既有内涵,也体现出二者结合的声乐、器乐表达特点。

钢琴演奏技法的发掘需要根据民族音乐中的即兴元素、抒情元素、情节性元素展开,需要借助多样性的技巧展现出壮族民歌中的情绪起伏、情感变化,体现或风光旖旎,或江山如画,或季节更替,或昼夜相依的场面特征。

壮族民歌中的诸多音乐元素被运用在钢琴改编中,往往还需要发挥其重复性、灵动性的特点,需要钢琴充分体现出民歌自身的即兴特征,包括乐句的律动变化、乐节的自由伸缩变化以及节奏音型的自由结合等特点,从而形成带有重复性的节奏、主题、音调对比效果。在使用钢琴对壮族民歌进行作品改编的过程中,还需要充分发挥钢琴在音量和速度、力度方面的表达优势,通过对民歌进行符合器乐演奏特点的融合、创作,实现准确地抓住壮族民歌中的速度、力度变化带来的戏剧性特点,让民歌中的节奏和旋律充分发挥感情化的表达效果,在钢琴演奏中明确地营造出歌曲的气氛、场面、情境等,同时表达出强烈的情感。

三、广西壮族民歌改编为钢琴作品的内涵表现

(一)精神内涵诠释

广西壮族民歌被改编、创作成钢琴作品,在演奏中也呈现出了深厚的内涵表达特点。钢琴改编的过程也是风格的发展过程,对于壮族歌曲中的大小曲子、歌舞曲音乐、器乐曲音调等,都可以进行富有戏剧性的多样性表达。因为很多壮族民歌中还有表现某些故事、情节和特殊气氛、情绪的内涵要求。因此,在钢琴中运用起伏多变的情绪和富有哲理性、思想性的内容表达,不仅能直接体现壮族的文化特点,也可以表现出直面现实、努力生活的深层作品内涵。比如在钢琴组曲《刘三姐》和《柚子甜》中就具有这样的内涵价值体现;在《壮山渔歌》以及根据刘三姐传说、民歌素材创作的《刘三姐主题幻想曲》中,则具有充分表达女性心理和女性价值观与立场的女性“叙述”视角的特点。

尤其在钢琴组曲《刘三姐》和《刘三姐主题幻想曲》中,更是以女性审美视角为主,以女性人物的心理为依据,叙述故事的变化及其所见所闻,并穿插第一人称中的体验视角,展现出独特的女性认知与价值取向。这些作品采用叙述者正在体验事件时的眼光来聚焦作品内涵,可以诠释长期以来被男权话语遮蔽的体系,还原出富有“女性意识”特点的真实心理与情感体验,揭示出女性的社会地位与角色作用,从而与男性的话语权进行“观照”,展现出对传统男性权威话语的讽刺。

(二)审美内涵诠释

在将广西壮族民歌改编为钢琴作品的过程中,对于演奏技法的运用基于审美内涵的诠释,除加强了在弹奏过程中的流畅性外,还抓住了该类作品中的感情、节奏、旋律表达特点。

钢琴改编作品中需要体现壮族民歌的“韵味美”特征。鉴于钢琴音乐的主题、旋律曲调都源自于壮族民歌,因此钢琴表达中结合了多样性的表达技法,需要呈现出浓郁的壮族文化“韵味美”特征,体现出壮族气质。尤其是在钢琴组曲《刘三姐》和《刘三姐主题幻想曲》中,还需要体现出左手演奏的现代音响效果——带有很强的模拟音效,造成乐句不规律、强弱交替的节奏律动特点。这种现代性的审美特征,也是建立在传统壮族文化“韵味美”的基础上的,既表现出现代的表达技法与气质特点,也形象地描绘出我国西南山区壮族人民欢歌舞蹈的气氛与生动的生活、生产场面。

钢琴作品中还要体现出“抒情美”的特点。钢琴作品中,这种“抒情美”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柔美、优美的审美类型,不同类型的旋律气质与审美品格之间,构建起富有连贯性的表达逻辑,从而体现出壮族人民生活、社交的特点,同时也体现出壮族的语言特点等。壮族人民喜欢在谈情说爱时,利用民歌的形式抒发自己的爱意,因此钢琴作品中对于这些民歌特点的吸收就可以很好地展现出灵活多变、自由浪漫的特点。在进行钢琴作品演奏时,可以充分展现这类音乐元素的“抒情美”特征。

四、结论

对丰富的壮族民歌元素进行发掘,展现钢琴现代演奏技法的表现力,不仅可以对壮族民歌进行符合乐曲内涵、精神的创作,还可以通过钢琴技法的运用为其增添现代的风格气质,具有很强的创意、创新特征。

猜你喜欢

广西壮族刘三姐壮族
浅谈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的审美教育内容和意义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向往刘三姐的故乡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钢琴音诗化的广西壮族民歌音乐浅析
广西壮族文化元素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实践与研究
广西壮族地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舌象与证素相关性研究
寻找刘三姐(外一首)
黄四姐牵手刘三姐 同心共筑旅游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