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之花
——色达藏戏

2021-11-13李姝萌

黑龙江史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藏戏格萨尔僧侣

李姝萌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泸州 646000)

色达藏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在青海与四川交界处,有一所藏传佛教的寺庙——多智钦寺。从1948年开始,直到1958年的十多年之间,多智钦寺每年都会组织寺院的僧侣学习、表演、传播藏戏,对藏民们的生活,藏区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进步都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色达藏戏的缘起与形成

“多智钦”在藏语中是“大成就”的意思,历代多智钦寺寺主都被尊称为“多智钦”。1948年春夏之际,为了学习藏戏,传播藏族民间文化,多智钦寺第四世多智钦——日洛仁波切(全名:仁增迦丽多吉)带领十几位僧侣,徒步六百多公里来到了甘肃的拉卜楞寺,由此开始了藏戏在色达地区传播的历史。现任多智钦寺寺主塔洛仁波切(全名:班玛塔确丹比坚赞),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藏戏,并表现出较高的天赋;随着日洛仁波切年事渐高,有一天,他告诉塔洛仁波切,将来色达藏戏的传承和发展要有你来继续。

据有关文献记载以及塔洛仁波切的口述都证实,1948年春夏之交,日洛仁波切带领多智钦寺十余名僧众前往甘肃拉卜楞寺学习藏戏,受到了拉卜楞寺大襄佐阿莽仓的热情接待。但是由于当时正值第五世嘉木样罗桑·丹比坚赞刚刚圆寂,大规模的藏戏演出是不合时宜的,于是拉卜楞寺派出了3名擅长表演藏戏的僧侣,计划随同日洛仁波切返回多智钦寺,在多智钦寺长期教授僧侣们学习、表演藏戏。但是日洛仁波切学习藏戏心切,在返回途中,他们便开始一边向拉卜楞寺派出的三位僧侣学习藏戏,一边向沿途经过的各寺庙表演、传播藏戏,借机检验学习成果。由于一路走来费时较多,于1948年年末才回到多智钦寺。由于当时多智钦寺寺院条件太差,加之气候、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原因,来自拉卜楞寺传授藏戏的三名僧侣不能够长期适应那里的生活,最终又返回了拉卜楞寺。

藏历1949年1月,日洛仁波切带领多智钦寺的僧众们在色达首演了传统八大藏戏之一的《松赞干布》,这部藏戏是他们从拉卜楞寺成功学习的第一部藏戏。后来,日洛仁波切又根据安多藏戏(即拉卜楞寺传授的藏戏)的形式,改编创作了《智美更登》和《卓玛桑姆》两部传统藏戏,演出取得了较大成功。可是,1958年的某一天,多智钦寺的僧侣们同往常一样,正在表演藏戏《智美更登》,日洛仁波切却突然“叫停”,命令大家停止演戏。此后,无论大家如何恳求,日洛仁波切就是不许僧侣们再继续藏戏的排练和表演。这一停就是22年,而日洛仁波切也于1961年在狱中圆寂。

二、色达藏戏的恢复与发展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藏族地区社会文化百废待兴,一切开始复苏。心里一直挂念着藏戏的塔洛仁波切,也等来了他期待已久的好政策和好机遇。时任副县长的塔洛仁波切,在县委书记和县长的支持下,开始恢复藏戏排练、表演等组织工作。经过了近两年的准备,终于在1980年的2月15日,色达藏戏团正式成立了,共计35人,于当年的5月1日,成功举行第一次演出活动。色达藏戏团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在四川省内以及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一带,第一个恢复藏戏表演的藏戏团组织。色达藏戏团成立之时,全团只有塔洛仁波切一人是藏戏表演的内行专家,包括剧本、台词、舞蹈、表演等在内的一系列表演艺术活动的传授工作,就全部落在了塔洛仁波切一个人的身上。

塔洛仁波切亲自指导、编排的第一部藏戏,正是由日洛仁波切改编创作的《智美更登》。该故事取材来自民间故事,是传统八大藏戏之一。1980年5月1日,在色达县的“金马广场”( 此地名由来已久,至少从清代开始,此地就叫做“金马广场”),第一次公演了这部藏戏。演出的那天,观众人山人海,周边地区的牧民们从四面八方赶来。20世纪80年代的藏区,交通非常落后,有些牧民甚至需要骑马走几天的时间,才能到达色达县城。但为了观看藏戏表演,再远,他们也乐此不疲。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在此之前的二十多年里,藏民们既不能遵循从前的习惯去寺庙里拜佛念经,也没有新生的文化娱乐活动来丰富他们劳作以外的生活。可以说,在这样漫长的岁月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几乎是一片空白的。而藏戏表演的突然恢复,不仅仅填补了当时藏族百姓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缺失,更重要的是在恢复藏戏的支持者中有政府官员,还有笃信藏传佛教的活佛塔洛仁波切、众多的僧侣以及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这就使得当地藏民对藏戏表演的观看、对藏戏内容的学习以及对藏戏表演所传达的价值观念、生活理念和信仰信念等等,产生了兴趣和信心。在当时藏族地区教育资源匮乏的年代,藏戏表演不仅是一种生活娱乐的内容,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肩负着对藏族地区普通民众的社会教育职能。

随着色达藏戏团第一部藏戏演出的成功,以及社会各界极高的赞许,塔洛仁波切受到了极大地鼓舞和激励,随之产生了巨大的创作热情与灵感。他开始创作编辑一部史无前例的藏戏剧目——格萨尔藏戏。《格萨尔王传》在藏区一直是以民间说唱的形式存在和传播的,在此之前,历史上从未有过以格萨尔王传为内容演出的藏戏。与大多数格萨尔王传说唱艺人们(据藏民们讲述,这些说唱艺人大多数是文盲,且没有受过格萨尔王传的说唱学习,但却可以用精妙的语言流畅地演说格萨尔王传)一样,塔洛仁波切创作和改编“格萨尔王”藏戏时也受到了一些神秘的“启示”:他总是在梦中梦见格萨尔王传中的各种情节,醒来后就依据梦中的情景编创格萨尔王藏戏的剧情,将梦里的情景在现实中还原、编排、再创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完善,最后才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格萨尔藏戏的表演。

从1981年至2014年间,塔洛仁波切按时间顺序陆续创作改编了8部传统藏戏:《智美更登》《松赞干布》《赤松德赞》《顿月顿珠》《朗萨雯波》《卓娃桑姆》《苏吉尼玛》和《诺桑王子》。同时又根据《格萨尔王传》的内容,陆续创作了9部格萨尔藏戏:《赛马称王》《取阿里金窟》《岭国七勇将》《地狱救妻》《换马风波》《格萨尔王传》(简略版)《天界示现》《英雄降生》和《丹玛青稞宗》。

塔洛仁波切在创作上取得的丰硕成果,使得色达藏戏一时之间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崭露头角,并呈现出繁荣的发展景象。色达藏戏团不仅受邀到全国各地演出,还于2005年在波兰获得了第37届国际山丘民俗节的六项大奖。在色达藏戏第一次成功演出后不久,塔洛仁波切就前往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莫斯卡村的金龙寺,传授藏戏表演,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后来色达周边的地区,包括四川省甘孜州的炉霍、石渠等县,以及多智钦寺所在地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区班玛县周边的地区,都发出学戏邀请。塔洛仁波切应邀或亲自去传授藏戏表演,或因身体不适,派出得力的演员、僧侣去传授藏戏表演。有时经费不足,他就徒步前往各地传授藏戏表演。大多数时候,塔洛仁波切与藏戏团的成员们,给当地的老百姓送藏戏下乡是免费的,没有任何收入,在寺庙里向僧众传授藏戏表演更是义务的。这样的工作,他一做就是几十年,几乎是一辈子。

三、色达藏戏的发展近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藏区的文化生活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年轻的藏族“九零后”“零零后”们,也开始热衷于嘻哈、电音、RAP等西方流行音乐。但就是在这样的文化冲击与影响下,藏族人民对藏戏的热情却并未减退。更值得庆幸的是,色达藏戏不仅没有因为外来文化的冲击而没落消失,还在塔洛仁波切、色达藏戏团团员和寺庙里的僧侣——这些热切关注着色达藏戏发展的人们的帮助下,快速地在民间普及起来。过去,藏族老百姓们想看色达藏戏,只能在多智钦寺或几个塔洛仁波切亲自传授过藏戏的寺庙才能见到。或是遇见色达县有重大节日庆典方才表演,可谓是难得一见。但随着色达藏戏近几十年在民间的传播与普及,现在色达每年的夏天(七八月间),各个村落、寺庙,百姓和僧侣都会自发的组织大伙排练,表演藏戏。

大多数时候,他们演的都是格萨尔藏戏,且每次演出大约需要5到6天的时间。在这五六天的时间里,色达县的藏族普通百姓就像过节一样,会停下手中的活计专门去观看藏戏。因为一出藏戏表演的时间大约需要一天,演员们从开始到结束一天的表演,一般为早晨9点到下午6点,中间歇演休息的时间只有中午两小时,大约在12点至下午2点之间。而表演藏戏的地方不是在寺庙里,就是在距离村落很远的空旷地带,虽然路途较远,但为了不错过藏戏精彩的剧情,老百姓们在出发前基本上都会带上一天的吃食。条件好些的人家,甚至会带着帐篷、马扎、阳伞等物品,开车前往。女人们还会早早地起床梳洗打扮,换上干净漂亮的藏装,戴上各种首饰去观看藏戏。一来表达心中的敬意,因为观看藏戏在普通的藏族百姓心中,并非只是一种简单的文化娱乐活动。藏民族千百年来信仰藏传佛教,格萨尔王更是人民心目中英雄与神灵。观看格萨尔藏戏,对藏族百姓来说不仅是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继承,更是一件积功累德的事,是她们祈求格萨尔王加持与保佑的方法之一。因为有了这一层面的精神含义,人们就会格外郑重其事,同时也更加珍惜观看藏戏的机会。二来观看藏戏也是会亲友的重要时刻。每当日近正午,藏戏表演歇幕休息之时,藏民们就喜笑颜开地招呼同样前来观看藏戏的亲戚、朋友(大多数时候他们都不是相约而聚,而是在同看藏戏的人群中偶然碰见的),到周边的草原上,支起锅灶,拿出自带的吃食,互问近况,开始他们的相聚时刻。吃罢饭,又回到藏戏表演的场地上接着观看。直到太阳西沉,人们才怀着对明天剧情的期待,心满意足的离去。

近年来,随着国家的重视、保护与支持,色达藏戏也从单一的寺庙编排、演出发展,转移到民间与政府组织范围内。由于色达藏戏起源于宗教寺庙,最初演出人员皆为出家僧侣,扮演格萨尔王传中的角色是非常神圣的事,所以未出家的普通人是不能够表演藏戏的。但是近两年,随着色达藏戏在民间的普及,已经慢慢开始将演员开放至普通老百姓亦可表演。目前除色达县各宗教寺院有自己的藏戏表演团队外,色达县文化旅游和广播影视体育局也下设了一个藏戏团。在民间,色达县各个村落在每年的7到8月间,自发组成临时的藏戏团排演藏戏,但演员并不固定,都是“谁有空闲,谁来参加”的形式,角色也是根据来参加排练的村民的情况,临时进行安排。

四、色达藏戏的流派特点

色达藏戏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为传统八大藏戏,为塔洛仁波切改编作品;二是为格萨尔藏戏,为塔洛仁波切独创作品,也是色达藏戏最具特色与流派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形式上看,色达藏戏源于安多藏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创新,在保留安多藏戏风格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点。一是保留了安多藏戏不戴面具、注重表演的传统特点,但民间表演有时也会根据剧情需要或演员喜好,自主添加面具,添加面具者一般为反面角色;二是出现了换幕表演,即每场戏结束后会拉上大幕,示意观众接下来的剧情已经更换了场地;三是在语言上本土化,不再使用安多藏语,改为使用色达地区方言;四是表演形式兼具舞台性与广场性,既可在室内进行舞台演出,也可在广场或开阔地表演;五是戏剧表演与宗教祈福仪式结合;六是演员的世俗化,藏戏演员从“必须为寺庙僧侣”,逐渐开放为普通藏族男性也可演出,普通藏族女性可以参加藏戏表演中的舞蹈部分,但不能够演出格萨尔王传中“有名字”的角色;七是服装具有部分京剧特色,且多以绿色为底色。

“色达藏戏”于2018年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热爱,更是受到国家的重视、保护和支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与保护下,色达县及其周边地区,每年都会有组织地、定期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和普及活动。相信色达藏戏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一定会越来越好,非遗艺术的魅力一定会再创辉煌!

猜你喜欢

藏戏格萨尔僧侣
古老藏戏新生机
夕阳下的僧侣与大佛
缅甸·仰光
雪民间藏戏艺术团:传颂雪域文化的魅力
记忆之谜
旦增益西的藏戏梦
藏族《格萨尔》与土族《格萨尔》诞生部的比较研究
《格萨尔》说唱有望实现语音自动识别
泰国近半数僧侣超重
必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