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图时代”图像认知媒介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2021-11-13

声屏世界 2021年1期
关键词:读图时代读图媒介

什么是“读图时代”

最早提出“视觉文化”这一概念的学者是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他预言随着电影的发展和普及,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超越并取代印刷文化。在此基础上,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思考,在他看来,当代社会已经转变为“世界图像的时代”,“从本质上看来,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本雅明等学者看到了现代传媒技术的复制能力,而复制是传播的基础。在本雅明看来,复制将传统的图像从独特性中解放出来,给予图像现实的活力。因此,“读图时代”是依托现代科技而产生的,以图像为主导性信息传播媒介的后现代文化形态。

图像意义建构的进化史

图像意义建构根植于人类自身的生理属性和文化自身的传播属性。伯格在《观看之道》中指出“观看先于语言”,这无论在人类进化史还是在个体成长历程中都可以得到印证。不可否认,图像叙事是与人类文明发展相始终的文化现象,甚至可以追溯到史前岩画和图腾崇拜,这是文本文化所远远不能及的。但历史的久远性不能等同于意义建构的支配性。人类真正意义上的文明史开始于文字的发明,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人类文明的绝大多数时间以文字作为主导信息传播媒介,文字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文字的独立性和时间性使人们有可能脱离以口语传播为纽带的小型部落,从而将文明向外播散,并促使文化融合发展,文字的抽象性有可能记录复杂的社会变化,促进人类的抽象思维和内省认知,但同时也束缚了人类与生俱来的感官认知能力。随着现代和后现代通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兴起,电影、电视、互联网、各种移动终端飞速发展和进步,图像成为大众文化生活和话语生活的主导媒介,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更多地依赖于形式多样的图像媒介,图像意义建构不仅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主要手段,更转变为后现代的标志性生活方式。正如德波所说,现代社会已转变为“景观社会”。图像意义建构的社会已经取代了物质性存在的社会,视觉文化主导的“读图时代”由此成为典型的后现代文化景观。

图像认知媒介的特征

视觉图像已经成为当下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图像作为信息载体和人类认知媒介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叙事和表意的功能,图像认知媒介和文字认知媒介是否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认知路线,图像认知媒介是否具有自身特有的要素,这些都是在当下意义建构背景下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当代,图像作为意义建构的主要媒介除了受到科技发展的有力支持,根本性的原因是迎合了人类主导性的视觉心理感知的意义建构途径,也迎合了人类认知的经济性原则,即付出最小的加工努力获得最大程度的意义解读。同时,图像具有的直观性与美感也符合人类对简单与美的心理需求,图像创造的景观自由王国比文字更能激发人类的内在欲望,满足人类对自由的向往。

信息浓缩功能。与文字的线性和时间性相比,图像的立体维度通过现代技术实现了跨越时间维度的保存、复制与传播,而媒介制作产生的虚拟现实更使图像意义建构突破了思维空间的束缚。通过符号加工和艺术创造,图像可以根据意义建构者需要将信息素材加以浓缩整合并进行一次性地呈现。因此,图像认知载体往往具有典型性的特征,众多素材经由概况、剪辑、编辑、组合可以尽可能浓缩扼要地完成事件与内涵并举的图像叙事,色彩、光线、线条、构图都承担了意义建构的功能。

隐喻建构功能。视觉图像认知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机制,图像的符号性并非对客观世界的机械复制,而是基于形式相似基础上的投射联想,“读图时代”视觉主导范式的建立和媒介技术的发生发展以及大众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成为图像隐喻认知建构的推手。内外动因的共同作用开拓了后现代图像表义的认知途径。景观社会中图像无处不在,图像的隐喻意义也无孔不入。不论是文化本身的意识形态要求还是作者本人的叙事要求,均通过隐喻手法构建起虚拟现实的图像表意机制。视觉化的隐喻可以将那些文字难以表述,或不宜直接表述的内涵通过经隐喻建构的图像化手段间接曲折地呈现给受众,并更易于为受众所接受及内化。

虚拟替代功能。海德格尔关于世界图像的命题已经揭示了“读图时代”的虚拟性,人们所处的世界为图像所包围,周围充斥的媒体广告、无图无真相的视频新闻、随手可得的影视和剧集、全民狂欢的购物网站和直播平台、出行必备的导航和实景地图等。人们生活的世界已经很大程度上依赖图像而存在,图像不再是一个个具象,而是世界的呈现形式和思维的认知范式,真实世界为虚拟的图像所替代,受众在图像世界中获得对世界的认知和把握,也在图像构建的景观世界中获得虚拟性的满足。正如德波所说,“在现代生产条件蔓延的社会中,其整个的生活都表现为一种巨大的景象积聚。曾经直接地存在着的所有一切,现在都变成了纯粹的表征”。

与文字的互文功能。从意义建构特点来说,文字和图像各有特色,图像以其直观性与具体性见长,而文字以其抽象性与时间性著称。文字叙事可以激发读者的联想性思维获得多样性认知,具有独特的表意功能,而图像将抽象的文字具体化,易于形成直观统一的群体认知,提高了文字叙事的大众性和易读性。从文字到图像再到文字,不断丰富和深化着人类认知,构建了文化传播不可脱离的互文性特点。从表面来看,传统的文字叙事被图像意义建构所取代,但实际上是人类适应社会文化发展而自觉建构的新型的互文认知模式,图像和文字两者交杂互渗,形成了内在的平衡性张力。在必要的时候两者还可以转换互补,图像可以内化为文字思维,而文字可以抽象出图像模型,两者互相制约、互为支撑,实现了人类对自身和外在世界的不断深入把握。

图像认知的发展趋势

“读图时代”自发的到来形成了当代意义建构的图像优势。当代社会科技不断发展,人类对生活内容丰富性和意义建构经济性及高效性的要求促使生产、教育、流通、消费等方面更多依赖于图像作为主要的信息载体,图像在意义建构方面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从而进一步挤压文字符号的地位,加快形成文化生活的图像认知霸权。就图像本身的特点来说,其自身结构也发生着巨大的变革,“读图时代”的图像符号已经不同于传统像似性符号,它越来越趋向于虚拟现实的替代功能,世界将进一步被把握为图像。

从认知方式角度观察,图像媒介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直观生动的认识世界和获得信息的手段,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更新和传承。从文化传播角度来看,图像媒介构建了一个更加庞大便捷的信息平台和更具包容性与互动性的文化语境。从审美角度考量,各种生动有趣充满韵味与信息量的图像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丰富了人类的审美范畴和内涵,引领时尚并充实精神生活。从意义的建构层面,图像媒介扩大和增进了人类交际的渠道和方式,以令人耳目一新的充满设计感和感官吸引力的视像使人类的交流互动变得更加便捷和多样。

但图像在人类信息传播和文化生活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负面影响因素。图像表意很难做到深刻与独到,经常流于表面又千篇一律,甚至刻意迎合庸俗消极的大众需求,进而造成低级趣味与无底线的消费诱导。视觉的冲击造成短暂的震撼,使受众缺乏理性思考的时间,进而无法达到深刻和全面的认知。另外,图像所特有的虚拟现实性很大程度造成了对真实世界的遮蔽,导致认知偏差,使人们将真实的自我和外部世界建构在景象认知的基础上,从而脱离实际,将荒诞与虚幻奉为真实。新闻平台为了点击率而为新闻事件配置并非适合事件本身的插图,电影为了制造视觉冲击而虚构场景,广告页面为了吸引消费者呈现夸大或美化过的商品图片,娱乐购物平台通过滤镜美图等手段遮蔽人或事物的缺陷,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图像表意的人为扭曲,最终换来的只会是审美的畸形和价值观的误导。这些都值得人们警觉和深思。

“读图时代”的到来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认知方式,改变了人类文化的样貌和原有的意义建构模式,重要的不仅是直面和接受这种变化,更关键的是理解和认识这种变化,从而理智现实地把握这种变化。充分利用其优势促进人类的交流与互动,促进文化生活的丰富和精神世界的充实,同时清醒地认识到图像表意的缺点和不足,在认知自身和世界的过程中时刻保持警醒和理智。

猜你喜欢

读图时代读图媒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读图时代”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读图
读图时代城市画报发展策略探析
读图时代下的传播活动图片化热潮
读图
读图
“读图时代”视觉传播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