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采写广播新闻时应遵循的广播特性
2021-11-13刘梦茹
□ 刘梦茹
记者在新闻采写过程中,必须按照新闻价值的大小,有侧重地体现新闻事件的新闻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等内容,这是新闻采写的一个共性要求。由于广播媒体的传播符号较为单一,只有声音一种元素,因此广播记者在采写新闻时,一定要把握广播特性,用最精彩的语言、最有冲击力和表现力的声音迅速抓住听众的耳朵,用声音调动听众的合理想象,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为他们全方位地展示真实的新闻内容。
广播的传播特性
以声音为唯一的信息承载符号。广播节目是利用电能将声音转化为电波符号,再通过发射装置在区域内完成覆盖,供有接收装置的听众收听。声音是广播的唯一传播符号,与报纸依靠文字符号、电视和网络依靠文字、画面和声音符号的传播形式相比,广播对于设备的依赖程度更低,传播速度更快,范围也较广。因此,在一些重大灾难发生后,广播往往作为唯一的应急媒体,能够完成新闻播报和信息传递。
线性传播,声音稍纵即逝。在互联网+的语境下,虽然网络广播和音频APP已经成为广播媒体的新发展方向,但是传统的线性广播依然聚集了以大量私家车主这样的移动收听人群为主的受众群,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因此线性传播方式下的传播广播依然是广播电台的最主要阵地。传统广播节目在固定的时间内播出,听众通过广播频率来收听,受到线性传播的限制,声音符号稍纵即逝,难以保存。如何通过音响的合理运用,来全方位展示新闻事件,这就对声音符号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伴随性和功能性强。现如今的广播收听人群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移动收听人群已经超过了居家收听人群,特别是早晚上下班高峰期,已经成为各家广播电台重点打造的黄金收听时间段。分析移动收听人群的广播收听习惯不难发现,他们对于信息的伴随性和功能性要求进一步增加,主要表现为:一方面,车载人群(司机和乘车人)都处于伴随性收听状态,他们的注意力较为分散,对信息的耐受程度不高,再加上他们处于随时会上车下车的状态,对于节目收听往往呈现“碎片化”态势;另一方面,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听众对于信息的功能性要求进一步提升,调查显示,娱乐休闲、实用资讯是公众关注的两个重点板块,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满足听众的功能性需求,也是广播人必须考虑的。以新闻节目为例,第一要尽可能在单位时间里融入更多的信息量,让公众获取更多对自己有帮助的信息;第二还要保证新闻的可听性,让他们在伴随性收听状态下依然可以有效地接受信息,这样才能更好地确保传播效果。
采写广播新闻遵循广播特性的策略
深入浅出,通俗易通。在广播新闻中,需要使用的语言除了书面语言之外,还包括口头语言。广播新闻语言靠记者及主持人口述,听众用耳听,由于缺少直观的画面,听众只能凭借听到的声音来理解新闻内容,联想新闻画面,感知新闻背后的思想感情。但是由于声音是稍纵即逝的,留给听众思考的时间不多,再加上很多听众收听广播的状态是伴随性的,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因此,广播新闻记者在采写新闻稿件时,一定要让新闻语言精练口语化,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便于听众理解,让即使处于伴随性收听状态下的听众也能听清楚、听懂,增强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让语言更加形象化。和电视和网络媒体不同,广播新闻完全依靠声音符号作为传播载体,由于缺乏画面的直观展示,必须通过增强语言的形象化使得人们在聆听广播新闻内容的时候,能够产生联想,在脑子中产生相应的画面,弥补广播新闻传播符号单一这一先天不足,让语言活起来。记者在采写广播新闻稿件时,一定要善于对新闻现场和被采访对象的一些细节,特别是一些生活化场景进行描述,以此来激发听众的合理想象。比如说采访农村靠勤劳脱贫致富的农户,可以描写他劳动时的场景;比如说在报道城市共享单车受损严重时,笔者是这样描写的“共享单车被人推倒了,掉进了湖里,结结实实地泡了个冷水澡”。这种形象化的语言,让听众一听就能联想到共享单车被人推倒掉进湖里的场面,不仅增强了广播新闻的画面感,使之生动而鲜活,而且可以激发听众对人为恶意破坏共享单车的谴责情感,正面引导公众舆论。
善于运用音响来增强传播效果。音响是对新闻内容的补充和完善,特别是来自于新闻现场的典型音响,能够营造出更强、更生动的画面感和现场感,让听众感受到现场的环境气氛,如同亲临现场,增强报道的真实性和感染力。通常情况下,广播新闻当中最常用的是音响报道,尤以录音新闻和现场报道为主。记者在现场录制音响时,一定要真实自然,要将话语权交到采访对象手中,让他们发挥真情实感来叙述,切忌插话或引导受访者按照自己思路来叙述。除此之外,现场中的一些环境音也必须注重收录,比如说工厂里的机器轰鸣声、山中的鸟语虫鸣声、田间劳作的人的欢声笑语声、教室中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等。这些环境音在稿件中穿插使用,往往有让人耳边一新的感觉,进一步增强新闻语言的画面感,让广播新闻更加生动鲜活。
精心制作导语,内容具体而精彩。导语是一则新闻中最重要的部分,对于广播新闻尤其重要。听众一般在收听广播新闻时,状态都是非常随意的,要迅速激发听众的收听兴趣,侧耳聆听,就得在导语上做文章。广播新闻要让人听进去,开头是关键,要把最精彩、最富有画面感和现场感的东西摆到前面去。或是借助现场的声音效果,或是抓住听众的兴趣点,将一则新闻中最具有新闻价值的点,用简明生动的语言放在开端部位;或是用一些故事性的细节描写,引起听众的好奇心。不管哪一种做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给听众一定的刺激点,激发他们的收听欲望。
此外,广播新闻要做到遵循广播特性,还要将内容写得尽量具体些、精彩些,多讲述事实,少发空洞议论;将内容写实,少抽象的概括;多一些动态事实,少用修饰的副词和形容词;尽量做到短小精悍,不搞言之无物的长篇大论。总之,就是以方便听众听懂为准。
广播新闻表达的故事化。现如今受众对于新闻的耐受性越来越多,人们的碎片化时间里被各种短视频APP、视频网站、社交软件等填满了,海量化的信息将公众包围,如要从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杀出重围,必须在新闻表达上下功夫,将软新闻尽量以故事化的方式来表达和修饰,这是一种不错的取巧方式。传统的广播新闻就故事化的手法娓娓道来,是对传统新闻传播方式的一种创新,可以让人听了之后有耳目一新之感,不仅可以让他们获取信息,而且可以给他们带来休闲娱乐的享受,有效地缓解生活和工作压力带来的负面情绪,产生身心愉悦之感。
一般来说,故事化的广播新闻也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真实性是基础,时效性是保障,趣味性是必要。采编人员将具备真实性和新闻性的信息素材以有趣的方式加以叙述,以讲故事的形式来描述新闻事件,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对新闻中的人物和实践进行妙趣横生,扣人心弦的报道,从而赋予新闻更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作为近年来在广播新闻界积极尝试的一种传播形式,故事化的新闻表述目前广泛应用在新闻消息,特别是民生新闻和社会新闻采制中。其所提倡的新闻人物化、人物故事化、故事细节化和结构悬念化非常符合新时期广播的传播规律,满足新媒体时代受众的收听需求和心理需求,和受众形成有效的情感互动,实现广播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广播新闻表达的故事化,虽然能够增强新闻的表现力,但是新闻不等同故事。新闻必须遵循客观公正和真实性等基本原则,采编人员在应用故事化表达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广播新闻故事化不是虚拟化,必须以真实性为基础;第二,广播新闻故事化不能为了追求表达效果,出现主观介入、人为安排的影子。无论何时,新闻只是对事实的客观记录,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客观性和真实性是其立足之本。
结语
总之,广播新闻是利用声音和音响的传播效果,对新闻事件娓娓道来,向听众展示精彩的真实世界。声音稍纵即逝的显著传播特点,广播听众特别是移动受众伴随式的收听状态要求广播记者在采写广播新闻时一定要把握广播特性,尽量使用通俗化、形象化的广播新闻语言,精心制作导语,合理运用音响,重视细节和具体化描写,出色地完成广播新闻的采写任务,为听众奉献更多更加优质的“听觉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