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魅影”的幽暗语境探究
——黑色电影的光影张力
2021-11-13魏婧婧
□ 魏婧婧
对黑色电影的认识
黑色电影(法语:Film noir)出现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严格意义只指好莱坞出品的黑白电影,60年代以后具有黑色风格的影片,被称为“新黑色电影”。其电影内容多以城市昏暗街巷为背景,反映犯罪和堕落的影片。国际环境渐渐变化后,大量在德国占领时无法看到的美国电影一下涌入欧洲,当时的评论家敏锐地捕捉到这些电影体现出与战前完全不同的独特风格,于是借用“黑色系列小说”的说法,将此命名为“黑色电影”。
严苛意义上讲黑色电影不是一种类型影片,而是指主要归属在侦探片类型中或犯罪题材下的一种杂糅的影片风格,它可以和爱情片、动作片、剧情片甚至是喜剧片相结合。如史蒂夫·尼尔所说,黑色电影是一种独特的电影现象,没有存在过一种特定类型叫黑色电影。与其说是一种类型,不如说是一种视觉风格、一种特别的情绪意味感受。黑色电影形成于四十年代中期的美国,成为经典类型电影之一。二十世纪中叶电视业迅猛发展,直接催化了经典好莱坞时代的衰落,黑色电影的内容表现在心理上或多或少呼应了“垮掉一代”的社会文化氛围。全球经济危机的降临对民众的打击更是雪上加霜,进一步加速了时代环境中厌倦、烦躁、消极不安的情绪。法国存在主义描绘的这个荒谬世界一切都是虚无的,将生活的意义和人类活动的行为均定义为徒劳,宇宙中的个体都是孤独、失望、阴暗的,人本身是迷惘和困惑。德国表现主义电影风格独树一帜,战乱时大量表现主义艺术家前往美国,给当时的美国带来了先锋电影实验成果。这些都为美国黑色电影带来了温润的生长土壤。以当时历史大环境为背景基调,黑色电影接受了法国存在主义思潮的洗礼,同时致敬了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风格,当然黑色电影也是好莱坞自身类型电影不断发展的产物。仔细研究美国黑色电影不难发现它与西部片和犯罪片有着清晰的脉络关系,同西部片一样都是讲述关于英雄的故事,只是故事发生的地方不同。同犯罪片一样都是反映社会人性的黑暗面,讲述忧郁冰冷的城市阴暗故事。
魅影中的幽暗意识
与东方文化中“人之初,性本善”不同,西方文化中一直存在一个“黑色世界”。它是一个灰暗调的世界,希望被悲剧充斥着,阳光变得模糊不清。随着电影艺术的衍生黑色成为一种态度,调侃在后现代文化的边缘,演绎出委身于商业化浪潮之下的新样貌。视觉风格的垂丧感和中心主题的悲观倾向成为判定新黑色电影的特征。
影片随着黑色调子的蔓延,充斥着唾弃、迂腐和堕落在黑色电影中人性的丑恶面成为默认的主旋律,不堪的真相把那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撕得粉碎。面对这个残酷的世界,你我都不能改变也无从逃脱。当人们无力的揭开人性和社会的肮脏面时,心灵深处那种无法排遣的悲观、恐惧、忧伤情绪便得以强化,最终演变成为对自我内在和周遭社会的背叛。詹·达米科在《黑色电影:并不过分的建议》中提到过,人类文明的进步没有消磨掉西方文化中的原罪感,暴力、色情、冷漠变得越来越变本加厉。黑色电影就是将这种深深的绝望渗透整个银幕,一种怀揣质疑的态度从叙事的各个缝隙中流露出来。黑色电影中对现存社会秩序以及法制的不信任和轻蔑是根源于人类心灵深处的幽暗意识。面对欲盖弥彰的尔虞我诈,黑色电影就是在为人们提供一个可以窥探腐朽沉沦故事的幽径。
黑色电影中描述着一个个充斥堕落和犯罪的欲望都市,故事的主人公被糜烂诱惑着,通过阴谋和诡计编织出现代社会的悲剧故事。黑色电影试图通过反思的视角,释放出隐藏在人们心中和社会各个角落中的绝望。大团圆的结局本是奢望,压抑的情绪、恐怖的气氛挤压着人们最后的希望,最终垂头丧气地对人性和社会产生怀疑。无处排解的苦闷发酵成了不屑和拒绝,表现为对现存秩序的彻底失望甚至是诅咒,悲观厌世的情绪直接催生了黑色电影创作的土壤。
“黑色”追求。主题的悲观、对人道主义和当代社会文明以及人类理性的质疑是黑色电影的标本。此外,通常采用倒叙的方式将故事的结局展现在开篇,这种对叙事时间的特别之处,也体现出面对结果而无法作为的挫败感。通过阴郁低沉的视觉语言让观众迅速坠入这个无能为力的“黑色世界”中。
正如郝建在《影视类型学》中表述除了文化内涵,对于普通观众来讲,黑色电影更接近一种主感官体验,一种视觉风格。这种直观的符号印记比叙事情节、人物关系以及主题逻辑都更容易让人记忆犹新。其中的明暗对比是黑色电影的视觉符号,场景一般发生在城市里,雨夜街景、暮色的桥下、廉价的酒吧、狭长的巷道、幽闭的霓虹灯、高耸的墙壁,营造出冷冰冰的黯淡气场,为悲悯和绝望铺垫。黑色电影影像具有某些统一的特征,其中突出“黑色”艺术,包括低调摄影和高反差带来的黑色元素运用。
“黑色”力量。白天与黑夜成为善与恶的象征。电影作为世界第七大艺术其发展从绘画艺术中汲取了大量的养分。油画作为西方平面光影的艺术,从文艺复兴达芬奇的系列作品中可以窥探当时的艺术已经娴熟的运用光影来造型,后期的伦勃朗和卡拉瓦乔开始有意识的用光线等直接参与人物心理状态和性格的描写中。黑色电影中的低调摄影和高反差对照出现在黑白片的末期,指的是摄影脱离常规明亮的布光方式,灯光不再只是摄影的辅助功能,强化了灯光自身的造型功能。这种低调处理影片镜头的方式后期也被创作者沿袭运用。
在绘画艺术中,灰暗部是画面最为丰富的创作方法,高级灰是最能体现创作者功力的空间。低调摄影就是处理画面灰暗关系的艺术,在暗调对比中,低对比有柔和、阴郁的感觉,高对比有更强烈的冲突感,制造紧张的心理效应。在黑色电影建立之初至今,用低调摄影风格表达简单的明暗关系,追求不饱和的色彩处理来体现黑色电影的魅力。
明暗是由于光造成的,光明与黑暗的象征意义就是光的象征意义。通过低调摄影和低饱和度色彩处理,黑色电影的力量弥漫在银幕的各个角落,浸染着观众的感受,渗透着黑色的主题意境。光影艺术将光割裂拆散,零星地洒向“黑色世界”,黑色电影作品中将光赋予了更多可能的符号意义。
“黑色”手段。黑色电影中低调摄影似乎已经成为黑色电影的标志。低调摄影与其说和真实影像息息相关,不如说是为了更好表现悲剧主题。黑色电影在处理色彩时采用了不饱和处理的创作方式。与早期电影展示色彩方式不同,高饱和度的色彩表达给影片穿上了一层华丽的外衣。然而在黑色电影作者的创作中色彩并不能更好的帮助受众获得叙事体验,甚至会分散注意力失去“真实感”。随着摄影师对色彩运用的慎重,出现了“减色”处理。同时,由于黑色电影主题倾向的需求,显得不饱和处理色彩的艺术效果更贴合。黑色电影更像是彩色画面中的黑白灰。
“黑色”因子。强烈对比下的黑白光影效果,为了营造黑色影响的特殊气氛体现空间的真实性,低调摄影被娴熟地运用其中。具体表现为对投影的表达,反面角色拖着长长的影子奔跑在雨夜的街巷中,甚至是将人物通过光影关系处理为剪影来表达画面引申寓意。
湿漉漉的幽闭空间是黑色电影的经典画面,阴冷潮湿的下水道、淅淅沥沥的雨中街道、烟雾弥漫的城郊外,黑色电影对水的迷恋构建出一座神秘的影像古堡。水可以在画面中形成高光点,提高画面的反差度。通过这种独特的气质增强观众对黑色电影的共情感染力,从而更有效的帮助黑色叙事及主题的表达。
画面构图常通过低角度摄影展现倾斜甚至扭曲的画面美感,通过物象的具体表达来体现视觉上带给人的烦躁,从而强化主题中心。例如,百叶窗切割出斑驳的光影投射在人物身上洒在房间里,制造出不安恐慌或是孤独寂寞的氛围。
结语
有评论称“黑色电影是商业化电影之中最接近艺术电影的一种。”新黑色电影的发展早已摆脱了纯粹视觉元素堆砌的废墟,逐渐沿着黑色大道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哲学内涵。随着全球文化的不断交融,黑色电影必将拓展多元表达,坚持电影类型中独特的视角来讲述黑色光影中的人性善恶。商业电影贪婪吮吸着实验电影的果实,艺术电影(黑色电影)也应该可以借鉴商业电影化因素继续发展。黑色电影不该被商业浪潮拒之门外,更不该被尘封于这个即将“娱乐至死”的时代。因为黑色电影或许是对人性邪恶一面的一种直面,那是一种勇敢的发人深省的人类自我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