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色:论《辛德勒的名单》中音乐对色彩的补充
2021-11-13毛佳琪
□ 毛佳琪
《辛德勒的名单》讲述了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对犹太人惨无人道地奴役与屠杀,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倾尽家财换取了千余名犹太人的生命,使得犹太民族的希望之火得以延续。《辛德勒的名单》对影片所涉及的历史部分以特殊的黑白胶片进行拍摄,但约翰·威廉斯在影片的配乐创作上以14首极具感染力的音乐却将观众的情绪在不知不觉中带入到影片的情境。
欣赏之余,笔者更能体会到其中音乐对于电影的增色。在提琴哀转的低鸣中,是人性黑白的揭示;在音乐旋律的谱写之下,《辛德勒的名单》是七色俱全的影像。
绛紫
音乐响起的那一瞬间,是一张张茫然无措的面孔,是一个个印在纸上的名字,在波兰被攻破的日子里,犹太人面临的是迷茫的前途,是居无定所的困境。名单上敲下的名字,宣告着法西斯对他们统治的开始,《黑色星期天》的变奏曲,绝望与无奈的宣泄,小提琴与钢琴交织出的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似乎已经为整部片子奠定了悲情的基调。声音先行,随着转场,主观音乐向客观音乐的转换,房间中的收音机成为了音乐的载体,与之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犹太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辛德勒风雅清闲、安逸奢靡的生活。
一连串的特写镜头组接,主角辛德勒的准备工作在音乐的连接下显得万分流畅,剔透的玻璃杯中倒入晶莹的酒液,三五条领带摆在西装上细细搭配,一把袖扣、一张手帕,抽屉中随处可见的大把钞票,紫色的高雅富贵满满融入其中,他是一个井井有条、品味极高的纳粹党员。精致的习惯、丰厚的财产、未知的目的,在音乐将情感渲染至高潮时,一直没有露出正面的辛德勒携有紫色的神秘感。
然而在导演的安排下音乐微转,变为《一步之遥》微欢快且抒情的曲调,辛德勒在德国军官的酒会上以神秘的身份登场,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与长袖善舞的性格成功打入军官内部,以其高超的社交能力做到八面玲珑,赢得了在场所有高阶军官的信任。酒会上觥筹交错,探戈舞曲伴随着女郎们娇美的面容与丰腴的身材缓缓流淌,辛德勒起头高声唱起类似于德军战歌的歌曲,针对所有犹太人的大清洗即将到来,悄然掩盖住了一室荒唐糜乱,也遮盖住了利益与杀戮下的人性。照相机拍下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德国军官荒淫无度的生活,是紫色的魅惑与奢靡。
绯红
犹太难民从钢琴箱探出身踩在琴键上,发出清脆的声响打破寂静的那一刻,就像是打碎杯子的暗示一般,拉开了屠杀的序幕。躲起来的犹太人以为自己可以得到拯救,却不知等来的是德国军人瓮中捉鳖,穿云裂石的枪声中甚至没有来得及夹杂尖叫,唯有一名纳粹军官坐在染满鲜红血液的钢琴前款款演奏的欢快曲目。
于他们而言,杀戮是快乐,他们享受着犹太人的惶惶不安与忡忡忧心,黑白色彩也掩盖不住的鲜红罪恶在画布上蔓延。声画对立的讽刺感,音乐蒙太奇的交叉呈现,让观众看到的是满目绯红,是血液的颜色,是杀戮的残忍,是压抑着的绝望。漆黑的夜里、血红的环境,纳粹军官演奏着巴赫的钢琴曲,技法娴熟,欢快激昂,甚至还引来其他德国军人的驻足欣赏,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这样极致讽喻的手法,以声绘色,勾勒出一幅血色的地狱图景。这是德国,一个诞生了贝多芬、巴赫这样伟大音乐家的国度,音乐没有净化了他们的心灵,反而泯灭了他们的人性。
姜橙
这是影片中为数不多的欢快音乐,且表现音画同步的片段。汉娜和雅各·帕尔曼夫妇从集中营里被解救出来,克劳斯小姐躲在远处看到父母走进工厂,她的脸上流露出发自内心的欢喜。对于所有犹太人来说,辛德勒的瓷器生产工厂就是最安全的避难所,是他们生命的救赎,而此时,帕尔曼夫妇终于感受到了这个世界所给予的一点点善意与温暖。吉他轻拨琴弦发出的主题曲变奏曲,在此时显现出别样的温柔与温情。
这是音乐对人性的塑造,也是辛德勒的一次大的转变。他的妥协、他的善良,他主动拯救了一双对他的生意没有帮助的年老夫妇,他也真正意识到生命无贵贱之分,他要拯救的不是有技术的工人而是人。不同于小提琴的凄凉悲悯,吉他婉转的旋律中带着几分暖意,如同橙色区别于红色凌厉的舒适感。
没有哪个犹太人知道死亡和明天孰者先至,但生命跳动的橙色火焰让他们珍惜每一分善意,贪恋每一分温暖,在音乐的烘托下,如果此时画面有颜色,那一定是最易动人的姜橙。
乌青
电影的配乐给予观众具有画面感的空间,而画面给观众带来心中燃起激情的心灵之声,两者相辅相成。管弦乐的齐鸣、人声悲郁的和唱,化作如雪似絮飘飘洒洒的犹太人骨灰。音乐对环境的刻画,对情感的烘托,在这一片段达到巅峰。
当人们诧异四月飘雪的天气,才发现这是普拉少及克拉科夫犹太区被屠杀的犹太人的骨灰,甚至是死去多时、掘地三尺挖出的尸体所焚成的灰。音乐渐起,随着镜头聚焦在被拖出的犹太人尸体上,穿插着人声间断的吟唱,像是咏叹,像是质问。当街上那个一闪而过给予辛德勒以巨大冲击的红衣小女孩也成为给战争买单的牺牲品时,辛德勒内心的苦涩与怜悯之情油然而生。
是凄凉的音乐,是嚎啕的哭泣,是萧瑟的青色。他已经无法猜测人心还能坏到何种程度,他亲眼看着这些生命变成一把洋洋洒洒的骨灰,被疯狂的纳粹军人高声宣称作“德意志精神”,而等待这些犹太人的将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折磨,那种无力的悲伤将天空染成没有止尽的乌青色。
黛蓝
大提琴声声倾诉入耳,犹太人的行行姓名入目,声画平行将这些单独零碎的姓名拼凑出一张获救者的名单,拼接成一首可歌可泣的生命颂歌。
同样的音乐在千余名犹太人终于得到拯救之时,透出了不同于之前悲壮情绪的味道。辛德勒倾尽家财换来这一纸名单,而他所经营的布林兹武器工厂七个月间没有生产出一件可用的武器。他以一己之身养活了一千余名犹太人,延续了一个种族,“这份名单代表着至善,这份名单就是生命。”
是黛蓝色的宁静,提琴的柔情化作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关怀,将希望普照在受尽折磨的人类身上,每个因名单而存活的犹太人脸上,扬起了对生的希望;是黛蓝色的忧郁,只可惜这名单不够大,只可惜这钱财不够多,辛德勒痛苦于自己的无能为力,无法延续更多的生命,是旋律低语着的无奈与哀伤。
音乐宣泄着悲喜交集的情绪,音乐填补着宁静忧郁的色彩。
明黄
管弦乐的协奏到小提琴的独奏,辛德勒离开前的情绪由音乐层层铺垫至高潮。犹太人拔掉了自己的金牙,铸了一个小小的指环送给辛德勒,上面刻着“救人一命,如救苍生”。
黄色象征权力,但杀人却是制裁。当辛德勒掌握了千名犹太人的生杀大权后不是轻易剥夺,而是选择拯救,这才是权力。辛德勒用自己的财力去换取犹太人生的动力,用自己的权力去挽救了犹太人活着的权利,他伸出援手,做到宽恕。
金黄的戒指象征着生命,犹太人赠予他以感念他的恩德,名单上所有人的名字又整整齐齐地出现在了为辛德勒请愿的书信上。他们彼此用一纸名单达成了至善,是在深渊中心依靠着金钱利益的黄、权力的黄,共筑生命的灿烂与光辉。
在背景音乐的缓缓流淌之中,琴声在呜咽。乐段尾声辛德勒坐在轿车上,车窗的玻璃映出他和犹太人交叠在一起的脸庞,双方的泪水诉说的是辛德勒的懊悔,是犹太人的知恩,他们用善意跨越种族的仇恨,达成的宽恕与理解,无疑是最高的权力象征。
葱绿
轻快活泼的曲子中,犹太教的圣歌吟咏着圣地“耶路撒冷”,他们在去往新的生活的路上,他们是种族的传承,是圣教的希望。
吉他悦耳的声音拨走了从前的苦难,口哨欢快的调子吹来了未来的光明,葱绿的顽强,葱绿的希望,生机勃勃,朝气满满。音乐将观众带进了那一群人的兴奋中,“辛德勒犹太裔”终于在这片土地上得到新生,黑白的色彩是为了照亮前路而做的等待。
音乐进行中还交代了辛德勒的结局,虽然晚年穷苦潦倒,生活以悲剧收尾,但“辛德勒”这个名字、这种精神已经随着那棵葱绿的小树、那些坚硬的石头,永远地留在了耶路撒冷。
主题曲最后的响起,现存的辛德勒犹太人纷纷来到辛德勒墓前祭拜,幸存下仅一千人的数字似乎在被屠杀的六百万人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却是等待与希望。绿色代表着生命的延续,绿色也代表着自由与和平。战争的伤害是无法磨灭的,但那象征和平的绿色橄榄枝会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扎根,长青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