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的故事呈现与主题表达分析
2021-11-13靳磊
□ 靳磊
2020年,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脱贫攻坚是时代发展的主题之一,这一主题的发展也为文艺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脉支持。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也必然会紧跟时代脚步,承担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出现了多个脱贫的经典案例和故事,由此为这类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表现的空间。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虽然具有政治烙印,在传递信息和引领思想方面发挥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类作品的创作也十分注重故事性的呈现,故事性在人物分类上是典型人物和非典型人物故事的描绘,故事性在叙述角度上是自知视角和全知全能视角的穿插描述。除此之外,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还需要讲好故事来表达对应的时代主题,使得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紧扣时代脉搏。
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的现实语境
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拥有一定的现实语境,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比较多的经典案例,这些案例为这一类型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比较多的素材和空间。从发展实际情况来看,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创作的现实语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整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脱贫攻坚的工作,2020年,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这样国家政策的号召下各个地区开始进行脱贫攻坚作品的创作,电视剧作为一种有着较大受众基础的电视文艺样式,自然需要自觉地服务于国家战略,通过作品内容的选择和展现来将脱贫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进行记录和传播。第二,电视剧题材领域的拓展。专题片会通过镜头语言和解说词、同期声来将主创想要表达的思想呈现出来。优秀电视剧在题材和主题选择上会经过仔细的思考,同时立足社会发展实际,与时俱进,借助电视剧来反映出国家经济发展、人们生活状态。《山海情》根据真实扶贫事件改编,1996年,我国确定了东西部对口协作的战略部署,福建和宁夏就此建立了对口脱贫的合作关系,至今已有24年,改善了宁夏人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当地的收入。黄轩饰演的马得福用尽各种办法动员村民去吊庄,一心想带大家过上好日子,福建的干部专家到宁夏指导扶贫,两拨人马以脱贫为主题展开了磨合和合作。村民们在专家的指导下通过种蘑菇获得了第一桶金,又想方设法为蘑菇找销路。福建的干部还积极努力为村民打通了去福建打工谋生的道路,直接连通了戈壁和海滩。在各项政策的支持下,闽宁镇发展的越来越好,村里人也都迎来了此前无法想象的好日子。
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的故事呈现
在融媒体背景下受众不再被动的接受电视机播放的内容,在观看节目的选择上拥有了更多自主权,由此也对主题电视剧的创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在创作的时候需要借助充满真情实感的故事线来吸引受众,从而达到理想的脱贫攻坚宣传效果。
第一,典型人物和非典型人物故事的讲述。典型人物与非典型人物的选择对于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故事性的展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物形象塑造是否生动直接关系到专题片的质量。剧中,马得福完美诠释了一个为民造福的干部应有的样子,为了能让移民们安心,通电、灌溉用水、种菇致富等工作从不懈怠。在阳关道和独木桥前,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脚踏实地。陈金山、吴月娟、凌一农等一批优秀的福建干部、技术人员不畏条件艰苦,理解农民,因地制宜研发菌种、跑销售等,真心实意为闽宁村谋发展,在广袤的平原上洒下奋斗的汗水。白麦苗、李水旺等村里的年轻人纷纷踏上去福建打工的路途,通过劳务输出振兴经济。第二,历史和当下的故事讲述。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需要将历史和现状结合在一起进行考量,通过古今对比来凸显出脱贫攻坚取得的成就。《山海情》拍出了那些将个人命运与时代脉搏紧扣,甚至是穿越了时间长河、经受了时代发展检验的个人坚守的故事。例如凌教授在剧中呈现给我们的主要是他教村民种蘑菇时的倾囊相授,为蘑菇产业打开销路的亲力亲为,从凌教授身上看到了一个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术过硬的科学家面貌,也看到了一个不务空名、不求功德的实干家形象。
但其实人们也可以从这部剧的蛛丝马迹中发现,在把金滩村的蘑菇产业带上正途、做好一切售后服务之后,凌教授马不停蹄地重新回到了他热爱的“菌草研究”当中。“种蘑菇专家”只是凌教授身份的一个偏支,他在金滩村的故事可能也只是他科研路上的一个插曲。他自身追求的、他为这个时代带来的,是更长远的效益,这个长远我认为是穿越了当下时代周期的长远。
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的主题表达
主题是一个特定故事的总体的潜在的中心思想,专题片故事在呈现的过程中需要精准的选择主题,所有展现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都需要为主题服务,同时作品的创作也需要使用比较多的情感内容。
坚持思想导向第一的原则。在对文艺作品评价的时候要综合使用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进行双重衡量,历史的观点是思想性的观点,即看作品的表达是否把握了正确的传播导向,是否传递了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脱贫攻坚题材专题片是在国家战略背景下的拓展,在思想宣传方面有着鲜明的特征。《山海情》延续了主旋律影视片的高站位与高品质,又因为剧中的多数人物、情节都有现实原型,紧扣脱贫攻坚的时代脉搏,聚焦中国社会变迁,更加注重赋予作品具有穿透现实的精神力量。该剧实现了思想高度和人文温度的统一,人们可以感受严肃正气而温暖亲切的力量,这力量也将关照更多的默默奋斗在平凡的岗位上、与时代共同奋斗的人,激励所有心怀理想的人凝聚正能量,以昂扬的斗志和干劲,为建设幸福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
紧扣时代发展脉搏。脱贫攻坚主题的出现和发展顺应了时代需要,也符合人们的基本需求。这一主题下的文艺作品要求创作者能够紧跟时代发展需要,讲好具有中国特色的故事,使用镜头语言来展现出脱贫攻坚的过程和结果。《山海情》贴合“平民视角、国家叙事、国际表达”的创作要求,既是一部跨越世纪的“闽宁模式”扶贫故事记录,也是一次追求影响力、承担文艺创作社会责任的主旋律作品。
《山海情》在具体创作中采取了接地气的创作方式,使得整个内容安排和民众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在剧情展现中没有说教的口号,也没有脸谱化的干部,电视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是生动、形象,有血有肉的,在多个类型人物的塑造下给观众呈现出别有一番滋味的观看感受。
《山海情》在刻画上十分注重感情的细腻选择,会将人物的故事接地气的背景下展示,拉近了受众和电视剧之间的距离,比如在电视剧中基层干部马德福树立了为百姓谋取长远利益的想法,做出了很多便民利民的工作,比如帮助村民完成“吊庄移民”工作,又软磨硬泡给移民村通电……除了主要人物之外,辅助主要人物成长的次要人物作者也是花费了比较多的笔墨去塑造。马德福的青梅竹马李水花被父亲“卖”到邻村,她选择抵抗、拼命出逃,但最终为了父亲向命运妥协,当丈夫意外残疾后,又独自一人撑起整个家,和丈夫共进退的思想和表现感动了无数人,让人们充分看到了人物命运的多变性。
结语
综上所述,2020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历史节点,回望建设历程,脱贫攻坚、走向富裕并非朝夕之功,而是数十年艰苦奋斗结晶。在新时期,为了能够更好促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发展,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脱贫攻坚政策的研究和解读,并借助各个文艺宣传手段拍摄更多和脱贫攻坚有关的文艺作品,通过多个途径更好的开展脱贫攻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