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译者的选择性适应—以王实味汉译《奇异的插曲》为例

2021-11-13赵含琪王占斌

名家名作 2021年5期
关键词:奥尼尔译本选择性

赵含琪 王占斌

《奇异的插曲》作为一部戏剧,于1928年出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国内对于《奇异的插曲》的研究集中在主题意义,男女性视角等方面。迄今为止,没有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研究《奇异的插曲》的译本。本文从译者对需要的选择性适应角度分析,探讨 20世纪30年代王实味汉译《奇异的插曲》在哪些方面做了选择性适应。

一、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态途径的翻译研究(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studies),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在相关的研究中,形成了“翻译生态环境”“翻译生态系统”“译者适应”“译者选择”“求存择优”“共生互动”等一系列术语和概念”。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之一,该理论指出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过程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该理论解释了翻译过程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者的选择(即“天择”译者),也就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即翻译群落)互联互动的‘整体’。”

《奇异的插曲》王实味译本出版于1936年,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者的要求明确,译者本人翻译目的明确。原作有着鲜明的创作特点。2007年,王实味翻译的《奇异的插曲》成为中国国家话剧院的演出译本,演出取得了很大成功。又于2008年二轮上演,市场反馈良好,社会效果良好,这是对译本整合适应选择度的肯定。翻译适应选择论适合对此译本做出解释。

二、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

(一)王实味对译语世界社会文化环境的选择性适应

译者选择的译本,只有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才能取得成功。王实味翻译的《奇异的插曲》出版于1936年。当时正处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之后,中国人民对文学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是外国文学大量涌入的非常时期,中国的新文学尚处在幼稚时期,没有雄宏伟大的作品可资借镜,所以翻译外国的作品,成了新文学运动的一种重要工作。”

学界对于翻译的文学作品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初始对译介的要求是充满趣味性,到了20世纪初期,学界更热衷于翻译名著。”胡适、傅斯年特别强调了对外国名著的翻译。当时的中国急需外国名著丰富中国文化,这向译者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许多著名的翻译家包括鲁迅等,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在新的时代要求下,王实味选择的翻译作品,包括了大量的西方文学名著。“他在上海几年及其稍后一段时间,在对外国文学名著的翻译方面有其重要的贡献。”其翻译的作品包括《萨芙》《资产家》《还乡》等。作品多为外国名著,分别被商务印书馆编入“世界文学名著”,以及被中华书局编入“世界文学全集”等。对翻译作品的选择,正是王实味结合新文化时期对于外国名著的需求,做出的适应性调整。《奇异的插曲》是美国戏剧之父奥尼尔创作的著名戏剧,“剧本发表后立刻成为全国畅销书。1932年被改编成电影。奥尼尔因此剧第三次荣获普利策奖。《奇异的插曲》成为奥尼尔在世时上演的全部剧目中最成功的一部”。“剧作1928年在美国上演时轰动一时,最先在纽约上演,上演了半年之久,过后在别处上演,都博得成功。”这部戏剧的知名度可见一斑,王实味选择《奇异的插曲》进行翻译,正是适应了当时中国人民对外国名著的需求。

在文学体裁方面,当时的翻译界更倾向于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现代30年的英美文学译介,前半(1919—1937)曾有人为人生或为艺术的论争,结果现实主义作品成为译介趋势。”王实味的乡土文学作品《杨五奶奶》《毁灭的精神》,继承了五四写实主义文学传统。“他的创作主要体现出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思想特点,他的翻译也大都选择西方那些现实主义作家的名作。”他当时翻译的西方批判现实主义名著包括《珊娜的邪教徒》《资产家》《奇异的插曲》。《奇异的插曲》是奥尼尔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心理剧,描写了尼娜长达25年的追求自我的奇异插曲。这部剧作真实地描述了复杂的生活情景、具体的情节,揭示了尼娜的心路历程与性格变化。在1936年王实味翻译的《奇异的插曲》的序中,张梦麟写道:“奥尼尔的剧作更深刻地触到了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这部剧作在美国引起了轰动。反观当时的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私人资本主义在中国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大量民间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工人阶级不断壮大。这与当时阶级矛盾日益严重的美国十分相似。奥尼尔本身潦倒的生活和他早期创作的现实主义剧作等引起了中国读者和译者的强烈共鸣”。王实味选择奥尼尔的这部戏剧是对自己创作风格的适应,也是为了满足当时社会以及翻译界对于现实主义作品的需求。

(二)王实味对原作者的选择性适应

奥尼尔是现实主义作家,他细致地描写底层人民的生活、精神状态。他的悲剧直击人心。1928年,奥尼尔访华。“新月派成员张嘉铸多次访问奥尼尔。这是因为他们建设了‘中国戏剧社’,宗旨是将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相结合,建设‘新中国国剧’。张嘉铸写长文介绍了这位美国戏剧家,特别提到他领导的小剧场运动,反对戏剧商业化,影响了中国的爱美剧运动。”翻译出演奥尼尔的作品的热潮在中国兴起。王实味翻译《奇异的插曲》是对奥尼尔的选择性适应。他的作品《杨五奶奶》《毁灭的精神》《陈老四的故事》,通过对底层人物生活的描写,揭露他们的精神世界,批判社会。王实味选择奥尼尔作品,是对奥尼尔戏剧特点的适应,他们都细致地刻画人物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他们都以普通人的悲剧生活批判社会,与原作者的契合激励着王实味的翻译热情。

三、王实味对个人需求的选择性适应

译者进行翻译有一定的动机与需求,只有适应了个人的需求,翻译才能更好地取得成功。“马斯洛动机理论中将人的基本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中,最先需要满足的是生理需要。一个人只有满足了生理需要,才有可能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译者首先是有血有肉的人,保证基本的物质需要,才可能实现翻译理想。结合时代现状,“在30年代,大多数作家,著书都有为稻粱谋的现实情况”。“五四运动以后的许多的作家与翻译家生活水平不高,他们期望通过为报社或者出版社工作,获得工资。这些著名作家包括鲁迅、郭沫若、茅盾、郑振铎、郁达夫、林语堂等。他们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名著。获得的报酬极大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现状。”稿酬制的发展不仅为译者提供了生活上的支持,更激发了他们翻译的热情。

王实味幼年丧母,家境清贫。他曾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到邮局工作挣钱,这让他对现实的社会有了深入的了解。20世纪30年代,生活过得仍然十分拮据,他和妻子刘莹为了生计,曾到奉天庄河县任教。王实味为英文教席,后因生活不便辞职。之后,王实味做过科员,又在河南开封省立女中担任英文教席。而他在此时从事文学翻译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生计。

“1930年1月,王实味与刘莹结婚,婚礼很简朴。婚后,两人生活困难,王实味笔耕甚勤,可是仍然入不敷出,还得刘莹家里接济才能应付。到上海后,王实味的文学活动主要由以前的小说创作转为文学翻译了。这原因大概是因为没有固定的稿费收入。”王实味开始进行文学翻译,在他的第一部译作《珊娜的邪教徒》的序中,王实味坦然地说明了自己从事文学翻译的原因:“译者翻译这本书的初始原因是在两个月前,为了能有饭吃。参考的是Modern Library去年所出的英译本。译者只熟悉英文这门外语,为了生活,只能选择译书这样的方式。译者没有其他的谋生手段,这也是无可奈何。”王实味十分坦诚地交代了自己译书的原因,同时他的工作量是惊人的,短短几年,译书达到了近百万字。《奇异的插曲》是出版的第四部译作。这本书正是他为了生计,为了实现自我物质需要而做出的选择。

四、王实味对自身能力的选择性适应

翻译的作品能否成功,与翻译家的能力密不可分。“从译者顺应内部需要的角度,译者应该拒绝自己不熟练的翻译任务并且翻译那些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翻译质量。”王佐良说:“作为一个译者,一个人的能力决定了他可以翻译的文本类型和不能翻译的文本类型。他应该翻译一部与他的风格相适应的作品。如果他无视能力,翻译了所有作品,将会有很多糟糕的翻译。翻译能力对于译者来说十分重要。”

文学翻译家首先需要具备双语能力,“语言技能是基本的翻译能力”。奈达曾提到,双语能力几乎被认为是对翻译家的基本要求。对于外国名著的汉译,译者需要有流利的汉语表达能力,同时需要精通英文,对于英文作品能够深刻理解,实现汉英的准确翻译。“王实味的双语能力是杰出的。他是前清举人的儿子,幼年随父亲习读四书五经,打下了深厚的国学根底。”对汉语的精通为他的翻译生涯打下了基础。“在中学时期,王实味开始学习英文,通过勤奋努力,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毕业后,王实味考取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这所学校以教授英文为主。他的英语阅读和写作,翻译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早期的学习生涯提高了王实味的双语能力,为他的翻译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文学翻译家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不懂诗的人不应译诗,没有文学修养的人不应该从事文学翻译。没有很强分析能力与理性思维的人不应该参加政治翻译。对于那些对某个专业只有表层知识的人,最好不要翻译这方面的作品。”同现实主义作品一样,他翻译的文学作品与他的创作风格接近,他自己对于要翻译的作品有自己的理解。他曾在其中一本译本的序中写道:“翻译这本书是由于书中细致的文字描写以及多彩的想象力,这本书还时常让人感受到积极蓬勃的人性之光。”王实味选择翻译的文学作品不仅符合他的创作风格,而且他对这些作品也有深刻理解。这正是他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

译者的翻译态度也是翻译能力之一。良好的翻译态度能使译者的翻译更加顺利。王实味的翻译生涯不长,但他谦虚、认真的翻译态度使他的翻译生涯更加精彩。“他在翻译时勇于提出对郭沫若翻译的看法,引起了商务印书馆的重视,对他的翻译能力有了信任。此后王实味为他们不断译书也不是偶然。”他还曾因翻译给胡适写信,胡适事务繁忙,但王实味写信恳求胡适校正。他坚持不懈、认真谦虚的翻译态度使他得到了许多帮助,翻译作品更加顺利。

五、结语

本文基于翻译适应选择论,发现王实味的译本《奇异的插曲》适应选择度很高。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对20世纪30年代的翻译生态环境、自身物质需要以及个人能力等方面做出了选择性适应。译者在这些方面的选择性适应使得译本质量得到提高,为译本走上戏剧舞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文从宏观角度分析了译者翻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个人等方面的选择性适应,从微观角度分析文本层面的适应选择有待继续探索。

猜你喜欢

奥尼尔译本选择性
选择性听力
谷胱甘肽功能化有序介孔碳用于选择性分离富集痕量镉
选择性××
奥尼尔幽默解尴尬
奥尼尔幽默解尴尬
奥尼尔幽默解尴尬
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形成生物学概念
专题前言:理解译本
打不开的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