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民族歌剧《白毛女》的音乐风格

2021-11-13孙荟涵

名家名作 2021年5期
关键词:喜儿白毛女戏剧性

孙荟涵

一、民族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背景分析

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提出了文艺需要和工农群众结合。鉴于此,延安当地的文艺工作者开始在全面落实这一重要思想的前提下,将音乐和陕北地区的特色艺术进行有效的结合,由此带来了当时轰动一时的新秧歌运动,这也使之前没有被广大文艺创作者注意到的传统民间艺术重新进入文艺创作者的视野中。而《白毛女》则是将新秧歌作为创作模板,取材自晋察冀边区一带流传的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将当时广大农村地区底层人民的实际生活和阶级的基本矛盾都概括其中,以此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在观看歌剧的时候,可以最深刻地体会到当时旧社会对于底层劳动人民的迫害。除此之外,因为在创作过程中,《白毛女》对我国各个地方的戏曲民歌等诸多元素进行了借鉴和吸收,再加之借鉴了部分西洋歌剧在操作方面的技巧,使得《白毛女》这一歌剧为广大人民群众带去了前所未有的艺术体验。

二、《白毛女》音乐的民族风格

(一)借鉴吸收了民间音调

在歌剧艺术中,剧作音乐在塑造歌剧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创作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作曲家出于有效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考虑,将人物主调贯穿发展的手法应用其中,使得剧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皆被赋予了独有的标志性意义。比如,歌剧中《扎红头绳》的父女对唱音乐中,其风格不再延续之前的缓慢、沉闷,通过使用一种活泼的节奏音调来很好地表现了父亲对女儿的关爱。除此之外,诸如《老天杀人》等唱段也是使用这种方式创作出来的。《白毛女》的剧作音乐在创作的过程中通过吸收民间音调作为其音乐主题,不但可以进一步拉近歌剧和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而且通过作曲家的精细艺术加工,可以在有效提炼处理这些民间传统音调的基础上,做到全面分析借鉴西洋歌剧惯用的作曲技法,这对于歌剧的戏剧呈现及发展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以其中的音乐唱段《北风吹》为例,这段音乐是用于一开始刻画喜儿形象的。这首歌曲的基本曲调就借鉴了广泛流传于我国河北地区的民歌《小白菜》。这首歌曲的演唱使得一个家贫、涉世未深、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喜儿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示在观众面前。

(二)传统戏曲文化音乐元素的改编应用

歌剧《白毛女》音乐风格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将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戏曲文化中的音乐元素做了合理的改编应用。歌剧艺术在尚未传入我国之前,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无论是在音乐创作还是程式等方面,都已经逐渐趋于成熟。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对于歌剧这门艺术还处于探索阶段,并且经过实践证明,单纯地借用或者是套用来自西方的创作经验与当前时代背景下的艺术创作状况和人民群众的认知接受水平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问题。为此,在当时创作《白毛女》的过程中,主创团队通过广泛借鉴利用我国传统戏曲所遗留下的音乐遗产创作了带有戏曲音乐元素特点的剧作音乐。具体来说,剧作中的音乐主要是以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民歌、戏曲和说唱音乐作为素材再经过改编创作而来的,并且其中灵活运用的板腔变化手法,使得整个音乐曲调带有了显著的人物性格特征,通过这种方式使得《白毛女》在灵活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将人物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受众眼前。比如剧中出现的黄世仁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就是将秦腔戏曲中丑角三花脸具备的表演样式进行了借鉴及应用,使这一人物形象带有的轻佻放荡的特征得以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受众眼前。在《白毛女》创作过程中所应用的以戏曲程式和版式结构作为基础创作出来的成套唱腔,很好地取代了西方歌剧艺术中我国观众没有审美经验积累的咏叹调,极大地拉近了歌剧和受众之间的艺术以及心理距离,并且使歌剧中全部的人物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和立体。以歌剧《白毛女》第三幕其中一场中的“我要活,我要活……”为例,这一段就是根据观众喜闻乐见的河北梆子改编的,具有强烈的河北梆子的音乐特点与形态结构。同时,在《白毛女》的创作过程中还借鉴、融合了秧歌剧、戏曲曲艺的音乐特点及化妆、表演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三、《白毛女》音乐的戏剧性风格

(一)音乐整体的戏剧性

音乐中所含有的戏剧性是那些可以在激发观众内心震撼的前提下引发其情绪变化的音乐内容的统称,其主要的作用就是在引发剧情矛盾冲突的同时,进一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白毛女》的剧中音乐在创作的过程中,无论是从剧中音乐整体结构布局,或者是音乐材料选用的构思,又或者是歌剧剧情的构思及发展上来看,都带有尤为突出的戏剧性特征,而且我国传统戏曲音乐的特征也得以在其音乐整体安排上借鉴、应用。比如,“过门”作为我国戏曲音乐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在《白毛女》的第一幕和第二幕的音乐连接中得到了有效应用,并且借助“散板”很好地将两种完全不同的音乐材料做出了有效无缝的衔接,极大地突出了音乐自身的戏剧性。并且作品中大量使用的各类装饰音乐和片段性音乐,使得音乐自身的章节感变得更为突出。比如在歌剧的第一幕中使用了非完整化的音乐陈述方式并将“散板”作为主题音乐,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附点和切分节奏也得以在其第一幕的音乐结构体系中广泛应用,戏剧性地渲染人物形象,将一个充满斗志且活泼的喜儿形象立体化地呈现在观众眼前。但在剧情发展进入第二幕之后,使用的音乐曲调瞬间转为忧伤。同时,在剧中故事情节不断推进发展的情况下,使用了曲调欢快愉悦的《扎红头绳》,很好地展示了杨白劳和喜儿相聚时的喜悦之情。《白毛女》的音乐创作环节中,通过对比新旧音乐材料以及有效利用音乐片段,使整个戏剧作品的矛盾冲突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极大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并且这种音乐形式的有效应用使歌剧中的人物形象变得更为丰满立体。

(二)作品内部的戏剧性

其中的《海风阵阵愁煞人》唱段,借助音乐戏剧化的全面渲染,将音乐结构中存在的板式变化做出了有效的展示,而且引子部分的音乐力度也呈现出一种逐步强化的趋势,再加之各个音区内连续三连音的存在和进行,很好地营造出了一种紧张、急促的音乐氛围,巧妙地烘托了喜儿紧张、悲愤的心理。这一唱段中的第一段音乐,通过结合使用非方整性乐句结构组成及高音区近似呼喊的演唱方式,将其中存在的“暴风雨翻天,我又来”故事情节做出了直观的表达,其中的第二段音乐则是以叙事特征为主,在平缓旋律和旁白二者相互配合发挥作用的影响下,对喜儿三年的山洞生活进行再现,但这一音乐情绪随后突然转变,直接将整个剧中的人物情绪推向了高潮,从而更好地和之前的情绪做出了鲜明的对比。而第三部分的音乐则是很好地体现出了喜儿隐忍多年所遭受的各种痛苦,并将喜儿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的各种无奈和无助进行了深刻的刻画,使得全剧的音乐高潮就此出现,并且也展示了喜儿将自己的无助和悲愤转换为反抗动力,暗示着一个全新的人民平等的社会即将到来。

四、总结

总而言之,《白毛女》作为我国原创民族歌剧之一,深刻地刻画并描写出了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及底层人民的实际生活。在《白毛女》创作的过程中,主创团队将西方歌剧的创作模式予以保留,并在有效借鉴吸收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元素的前提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使《白毛女》的民族性和戏剧性同时得到了保障,在我国歌剧领域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对我国今后的歌剧创作依然具备着借鉴和指导意义。由于篇幅有限,对民族歌剧音乐风格的探讨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但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与广大歌剧创作者的不断努力,未来我国必将出现一大批如《白毛女》一般的高质量的经典的民族歌剧作品。

猜你喜欢

喜儿白毛女戏剧性
长春花蓝+玉米黄
憨福
吕大郎还金逢骨肉
“白毛女”姐姐
白毛女(第一幕节选)
戏剧性CIRCUS
《白毛女》背后的逸闻旧事
河北博物院上演“白毛女”
《白毛女》背后的逸闻旧事
不可思议的面具舞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