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主流媒体Vlog新闻报道现状
2021-11-13刘欣
文 刘欣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信息传播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Vlog走入大众视野之后,不少主流媒体开始进行Vlog新闻报道的尝试。与传统新闻报道相比,Vlog新闻报道具有以第一人称报道、信息源丰富、打破刻板印象等特点。但也需警惕Vlog新闻报道中内容同质化、报道个人化和缺乏包装意识带来的问题。我们要在探索实践中不断创新进步,推进Vlog新闻报道更好更快地发展。
Vlog新闻报道的产生与发展
Vlog是Video Blog的缩写,又被称为视频博客,是一种用视频记录生活的方式。在Vlog中,视频的记录者被称为Vlogger,Vlogger主要将镜头对准自己以及周边的人和事,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记录和分享生活。时长一般在4-10分钟,故事性比较完整。
Vlog最早诞生于2012年的Youtube平台,而Vlog进入中国被大众熟知,源于明星欧阳娜娜制作的个人生活Vlog,在短短几分钟的视频中,展现了欧阳娜娜一天的生活片段,充满了故事性,一发出就频频登上微博热搜。之后,中国国际电视台在2018年4月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推出了《CGTN博鳌行Vlog》,这一系列Vlog以记者为主要视角,让观众通过记者的采访来了解会场情况,这是首个进行Vlog新闻报道的主流媒体。2019年11月9日,康辉跟随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希腊和巴西,连发七条Vlog来记录行程,相关话题讨论热烈。此后,各大新闻媒体也顺应Vlog新闻报道潮流,展开了一系列的新闻报道实践。在全国两会、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主题报道中,这一新兴的新闻报道形式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当新闻遇上Vlog,一种新型的新闻记录与报道的新媒体形式出现了,新闻报道呈现出更多的真实性与互动性,也更适宜当下短视频的发展潮流。
Vlog新闻报道特点
以第一人称视角进行报道,增强真实感与参与感
在Vlog新闻报道中,记者既是参与者也是报道者,通常以记者的第一视角进行相关事件或者新闻信息的报道,受众追随着记者的镜头,共同经历新闻事件,增强其参与感和现场感,同时也增强了新闻事件的真实性。而在记者的镜头中,场景化和生活化的叙事风格,再加上受众可以与记者通过弹幕、评论等进行沟通交流,增强互动性,使受众的参与感更强,从而产生情感共鸣。而在以往的视频新闻中,受众只是单纯的旁观者。例如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推出的“两会Vlog”,在微博中这一话题阅读量达到了4.4亿,讨论量高达十万。以Vlog形式讲述两会故事,跟随代表委员和媒体记者第一视角看两会。其中“广西人大代表Vlog记录两会一天”“人大代表草原萌婶的行李箱里有啥”,还有记者彭译萱的“两会Vlog”,都是记者和代表委员们以第一视角穿梭在“两会”的台前幕后,为受众进行全方位真实性的报道,给受众身临其境的感受。
PGC+PUGC,丰富新闻信息来源
PGC即专业生产内容。在Vlog新闻中,就是指由专业媒体生产的视频新闻,在这个过程中,记者或者主播等媒体人就是Vlogger。大部分都有一个特定的主题,在这一主题下,记者从多个角度进行拍摄,最后由专业媒体进行后期制作,加工产出。PGC模式下的Vlog新闻报道与传统的新闻记者报道有很大的区别,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中,记者只是这一事件的报道者。而在Vlog新闻报道中,记者不仅是这一事件的报道者,也是这一事件的参与者与拍摄者。记者以第一人称视角,全方面拍摄讲述新闻事件,带观众去看、去听、去感受。在表达方式上,用口语化的表达,简单、通俗、有趣,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新闻报道的沉浸感与体验感。与传统的记者出镜现场报道相比,更能提高受众的参与感,使受众产生共鸣。
PUGC指的是PGC专业生产内容和UGC用户生产内容相结合的内容生产模式,在Vlog新闻报道中指的是:由Vlog博主提供素材,再由专业媒体进行加工产出的Vlog新闻报道。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信息。来自受众的信息相对于媒体发布的信息来说,更加贴近受众的生活。对于专业媒体来说,PGC+UGC的模式可以丰富他们的信息来源,产出的新闻内容也不再局限于国家大事,各地发生的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小事也都可以成为报道内容。总的来说,这一模式是PGC与UGC优势互补,专业媒体为普通受众提供一个专业的平台,使他们拍摄的内容有更好的展示空间。普通受众提供的内容又能丰富专业媒体的信息来源,使受众产生共情。
打破传统新闻的刻板属性,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在我国大部分传统媒体对新闻的直播播报中,主播都是在一个直播间对受众进行新闻播报,受众和新闻主播之间的距离感很强,尤其是很多新闻本身就是非常严肃的,再加上主播在镜头前坐姿端庄、神情严肃,所以一直以来新闻报道带给受众的固有印象就是刻板和严肃。而在Vlog新闻报道中,记者或者主播报道新闻的地点不再局限于直播间,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他们新闻报道的地点,并且报道的内容也不仅局限于新闻事件本身,与该事件有关的背景等都可以作为报道的内容。在表达方式上,也不再是字正腔圆的“播音腔”,而是以轻松诙谐甚至是“接地气”的语言来进行报道。在后期剪辑时,还会配上背景音乐和特效,让整体风格更加生动活泼,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作为近两年才兴起的新媒体内容呈现方式,Vlog的受众大多为80后、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受众。这类年轻受众往往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度不是特别高,以Vlog的方式,用一种轻松、活泼的方式来对重大时政新闻事件进行报道,能够增强年轻受众对重大时政新闻的关注度。
Vlog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报道内容同质化
由于Vlog新闻报道是近两年才兴起的新闻报道方式,所以在内容方面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缺乏创新性。内容的同质化一方面是因为当前记者对于Vlog报道这一表达形式的陌生感所导致的理解片面化,仅仅将其理解为新闻内容的拍摄或者是自己个人化的视频表达方式,故事性不足、故事情节也比较老套,内容多为新闻事件流程式的拍摄或碎片化记录个人在新闻事件中的所见所闻,虽然Vlog报道要贴近受众的日常生活才能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但是这类内容太多了容易使受众感到疲惫。
内容同质化的另一方面是指视频内容和形式容易出现跟风的现象,一种类型的Vlog新闻内容火了,就会有很多媒体也去做同样内容或形式的Vlog新闻。例如:在“两会”新闻报道Vlog中,有很多记者都将内容集中在个人的准备过程上,主题大部分也都是“某某的一天”,内容比较杂乱,没有新闻价值。还有《中新视频》的记者小新发布的《冬至Vlog:山西人冬至吃醋馅饺子,这酸爽不敢相信!》、《南方都市报》发布的《记者打卡沙县老字号炖罐店:拌面配炖罐,感受繁忙生活里的一份惬意》等,这类Vlog报道均是记者打卡当地美食,缺乏新意。
报道重点偏向个人化
Vlog新闻以记者的第一人称视角进行报道,能够增强受众的参与感,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营造在场的沉浸感,但相应地也使得Vlog新闻报道的内容偏向个人化。人格化表达是Vlog新闻报道的特点,但主流媒体的Vlog新闻报道毕竟有别于个人化的Vlog,在Vlog新闻报道中,受众的注意力容易从事件本身转移到记者个人身上,比如在康辉的Vlog中,很多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康辉的行李箱、工作环境和“Vlog”发音上。彭译萱的“两会Vlog”中,一些受众更关注的则是记者的穿搭与零碎琐事。
缺乏包装意识
在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这些Vlog新闻报道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Vlog的后期制作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部分Vlog新闻人员对此缺乏一定的包装意识。在这些Vlog新闻的后期制作部分,有一些制作人员只是将素材在进行简单画面拼接之后,再加上字幕。对于剪辑技术手法的运用、画面感的舒适度等还有些欠缺,专业性还有待加强,这类Vlog新闻报道使受众难以很好地保持注意力。例如:《Vlog|走进甘南,缺氧不缺精神》《3分钟,跟咸宁日报记者一起感受滑雪初体验》等都是对视频素材进行简单的拼接,对于剪辑所要求的节奏、画面感等都没有很好地体现。
总之,Vlog新闻报道只是短视频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一种尝试。主流媒体的Vlog新闻报道,是新媒体时代,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时期,主流媒体积极改进传播形式的重要创新,也是媒体融合发展的最新成果。对于主流媒体来说,一方面要把握时机,根据受众喜爱的形式及时地进行创新,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思考,根据自己的需要不断寻求有助于传播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