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太祖大王、次大王、新大王王号浅析
2021-11-13郑春颖
于 航 郑春颖
高句丽王号代表最高统治者的政治身份,对于探究高句丽政治发展历程及其在古代东北亚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作用与影响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三国史记》记载的高句丽王号,从第四代闵中王开始至第十八代故国壤王为止多取葬地之名。但第六代太祖大王(国祖王)、第七代次大王、第八代新大王却没有以葬地名为号。《三国史记》中未见太祖大王、次大王葬地的记载,新大王虽有葬地的记载,但并未以葬地作为王号,故此三王王号的由来、含义及性质有待进一步分析。
一、太祖大王、次大王、新大王王号的研究动态
围绕“太祖大王”展开研究的学者较多。20 世纪初,日本学者津田左右吉提出太祖大王名号的由来与高句丽王系有关。20 世纪40 年代,日本学者池内宏也提出相似观点,他认为太祖大王其实是高句丽的实际始祖,所以才会以“祖”为王号。20 世纪末至21 世纪初,针对太祖大王的王系问题,日本学者郑早苗也认同“太祖大王”是高句丽真正始祖这一说法,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进一步分析。朴灿奎却提出不同观点,他认为“太祖大王”王号的由来与功绩没有关系,而是代表着高句丽王室内新王系的始祖,所以才被进号为“太祖”或“国祖”。次大王是新王系开始后的第二位王,所以称为次大王。“新王系”是指由再思的后裔代替大武神王和慕本王的后裔,开始了高句丽王室内新王系的传承,太祖大王是琉璃明王子古邹加再思之子,不是大武神王、闵中王、慕本王一脉的直系。以上学者皆是以高句丽王族世系为视角展开分析。
近年来,韩国学者金孝珍根据《三国史记》的记载提出:因高句丽与中原势力接触频繁,受汉文化影响,高句丽太祖大王中的“太祖”可能是中国庙号的运用。韩国学者李敏弘提出:年号和谥号、庙号是中世纪王朝国家尊严的体现。年号在中世纪时,诸侯国不能实行,只能以中原皇帝颁布的年号为标准,于是高句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书写中国年号。庙号在三国时代也只有高句丽的“太祖大王”和新罗的“太宗武烈王”。孙炜冉通过分析太祖大王、次大王、新大王的在位时间,提出:“太祖大王、次大王、新大王都是高句丽史上的长寿之王,‘祖’为高寿之意,次大王寿限与太祖大王相仿,所以王号为次大王,新大王之寿高于太祖大王,‘新’的意思实为‘新祖大王’之意,这是三位王的王号由来。”
综上可见,太祖大王、次大王、新大王三位王王号的由来、含义和性质在学界存在较大分歧。
二、太祖大王、次大王、新大王王号的含义
太祖大王是高句丽第六代王,其父是琉璃明王之子再思,据《三国史记·太祖大王本纪》载:“太祖大王,讳宫,小名于漱,琉璃王子古邹加再思之子也。母太后,扶余人也。慕本王薨,太子不肖,不足以主社稷,国人迎宫继位。王生而开目能视,幼而岐嶷。以年七岁,太后垂帘听政。”。太祖大王不是慕本王的顺位继承者,继位之时年纪尚小,他之所以可以继承王位,与慕本王残暴不仁被侍者杜鲁所杀有很大的关系,此事见载于《三国史记·慕本王本纪》:“六年冬十一月,杜鲁弑其君。杜鲁,慕本人,侍王左右,虑其见杀,乃哭。或曰:大丈夫何哭焉?古人曰:抚我则后,虐我则雠。今王行虐以杀人,百姓之雠也,尔其图之。杜鲁藏刀以进王前,王引而坐,于是拔刀害之。遂葬于慕本原,号为慕本王。”因为太祖大王不是慕本王的直系血脉,又以“太祖”为王号,所以其王号由来可能与王系传承有联系。“祖”字的含义可能是“祖先”之意,“古文字中‘祖’字是指祖先而言,凡父辈以上皆可称‘祖’。《诗·大雅·生民序》:‘《生民》,尊祖也。’孔颖达疏:‘祖之定名,父之父耳。但祖者,始也,己所从始也,自父之父以上皆得称焉’”。也就是说,凡祖父及以上长辈皆可称为“祖”。太祖大王中“祖”可以是始祖之意,亦可以是“祖父”之意。《三国史记》将太祖大王、次大王、新大王之间的亲缘关系记载为兄弟,据《三国史记·次大王本纪》记载:“次大王,讳遂成,太祖大王同母弟也。勇壮有威严,少仁慈。受太祖大王推让,即位,时年七十六。”《三国史记·新大王本纪》载:“新大王,讳伯固,太祖大王之季弟。仪表英特,性仁恕。”太祖大王、次大王、新大王之间的亲缘关系可能并非如此。《三国志·高句丽传》载:“宫死,子伯固立。”《后汉书·东夷列传》载:“是岁宫死,子遂成立。遂成死,子伯固立”。刘子敏据此分析三王的在位时间,认为《三国史记》记载有误,《后汉书·东夷传》记载正确,“伯固是遂成之子,宫之孙。”笔者赞同这一观点。新大王是太祖大王之孙,尊太祖大王为“祖”理所当然。
次大王是接受太祖大王禅让后继承王位,据《三国史记·太祖大王本纪》载:“王谓遂成曰‘吾既老,倦于万机。天之历数在汝躬,况汝内参国事,外总军事,久有社稷之功,允塞臣民之望,吾所付讬,可谓得人。作其即位,永孚于休!’乃禅位,退老于别宫,称为太祖大王。”不仅如此,次大王与太祖大王还在同一年薨逝,据《三国史记·次大王本纪》载:“二十年春正月晦,日有食之。三月,太祖大王薨于别宫,年百十九岁。冬十月,椽那皂衣明临答夫,因民不忍,弑王。号为次大王。”次大王在执政期间,太祖大王隐居别宫,太祖大王死后不出几月,次大王便被弑杀。“次”在古代常用于表达顺序,有第二、居其次的意思。在次大王执政期间,太祖大王一直没有死,高句丽便有二王同时并世,太祖大王虽不执政,但是出于对他的尊崇,新大王尊其为太祖大王,那么其父按顺序便居于次位,故而以次大王为其王号。
新大王是在次大王被杀之后即位,据《三国史记·新大王本纪》载:“初,次大王无道,臣民不亲附,恐有祸乱,害及于己,遂遁于山谷。及次大王被弑,左辅菸支留与群公议,遣人迎致。及至,菸支留跪献国玺曰:先君不幸弃国,虽有子,不克有国家。夫人之心,归于至仁,谨拜稽首,请即尊位。于是,俯伏三让而后即位。时年七十七岁。”新大王即位,便开始整饬政局,稳定民心,大赦国内。据《三国史记·新大王本纪》载:“寡人生忝王亲,本非君德,向属友于之政,颇乖贻厥之谟。畏害难安,离群远遁,洎闻凶讣,但极哀摧。岂谓百姓乐推,群公劝进,谬以眇末,据于崇高。不敢遑宁,如涉渊海。宜推恩而及远,遂与众而自新,可大赦国内。”新大王为稳定国家和赢得民心推行新政,让高句丽国内政治焕然一新,故以新大王为其王号。
三、太祖大王、次大王、新大王王号的性质
为了维护最高统治者的尊严,君主一旦即位,便不准再直呼其名,而是采用其他称呼,君主的称号不止一种,不同朝代、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其称呼各异。常见君主称号包括尊号、谥号、庙号、年号等,不同称号的性质和命名方式各不相同,每一种称号都有其特定的命名方式。
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用以褒贬善恶。据《史记·谥法解》载:“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号者,功之表;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刘子敏在《高句丽历史研究》中言及:“总览高句丽王号,实皆为谥号,即死了之后所命名的王号。”刘子敏虽未单独分析太祖大王、次大王、新大王王号的性质,但据引文可知,他认为三王王号皆为谥号,然而,笔者认为太祖大王、次大王、新大王的王号不是谥号,原因在于太祖大王、次大王、新大王的王号命名方式出现改变。王号都有其特定的命名方式,绝不会随意更改,若是高句丽其他诸王的王号均属谥号,太祖大王、次大王、新大王便可能是其他性质的王号。
唐以前对殁世的皇帝简称谥号,不称庙号,如汉武帝、隋炀帝等;唐以后由于谥号经过发展,字数逐渐增加,不便称呼,所以改称庙号,如唐玄宗、宋太祖等。汉传统名号礼制中一般称开国皇帝的庙号为某祖,其后世皇帝称某宗。庙,指的是太庙,或者祖庙,是为了在帝王死后立室奉祀而立的庙。高句丽立室奉祀的庙只有两处,一是柳花庙;二是东明王庙,见载于《三国史记·东明圣王本纪》:“十四年秋八月,王母柳花薨于东扶余。其王金蛙以太后礼葬之,遂立神庙”;《三国史记·大武神王本纪》:“三年春三月,立东明王庙”。除此之外,史料文献中,并无立太祖大王庙的记载。并且,据《三国史记·太祖大王本纪》载:“(六十九年夏四月)王幸扶余,祀太后庙”。太祖大王曾祭祀柳花庙,称其为太后庙。又据《三国史记·新大王本纪》载:“三年秋九月,王如卒本,祀始祖庙。”新大王所祭祀的始祖庙是东明王庙,东明王尚且没有庙号记载,太祖大王王号中的“祖”也不会是庙号。
高句丽太祖大王、次大王、新大王的王号可能具有尊号性质。尊号在汉文化传统礼制中的发展过程:唐朝以前,嗣皇帝称前皇帝为太上皇,前皇帝的皇后可以称其为皇太后等,这种称号称为尊号,这种尊号不仅生前可以使用,死后也有追加的例子,如秦始皇追尊其父为太上皇,便是死后追尊的称号。唐朝以后,帝王又多了一种尊号,是生前尊崇的称号,例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 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宋太祖乾德元年(公元963 年)受尊号为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尊号可以根据帝王的功绩上好几次,字数也逐渐增多,都是褒扬赞美之词。笔者所说的尊号是指唐朝以前的尊号。从上文中可知,太祖大王与次大王死亡时间相差不过数月,次大王又是突然被刺杀,太祖大王之号自然不可能是次大王追加,那么便可能是新大王为其追加的王号,太祖大王是新大王的祖父,次大王是新大王之父,新大王为二者追加尊号不无可能。
新大王可能是其在位时期的尊号,据《三国史记·新大王本纪》载:“国人既闻赦令,无不欢呼庆抃,曰:‘大哉,新大王之德泽也!’”可见,新大王在位之时便以此号称之,并且新大王之号在其死后也继续被沿用。
综上所述,太祖大王、次大王、新大王按照性质可以划分为尊号一类,这类尊号可以是死后追加,也可以是生前尊崇。太祖大王、次大王、新大王继位之时背景都较为复杂,太祖大王与新大王都是国人推立,次大王是接受太祖大王禅位,或许正是因为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导致三王出现与历代诸王王号性质不同的尊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