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人生哲学新释

2021-11-13种孙锋

名家名作 2021年1期
关键词:老子哲学

种孙锋

正如很难把老子当作“一个”人来看,我们也很难把《老子》当作“一本”书来看。就目前的研究来看,我倾向于认同《老子》为春秋战国时期隐士一派的格言汇编。以下所引《老子》的文字内容依据陈鼓应的《老子今注今译》(以王弼本为主体),至于《老子》的分章断句,则参照刘殿爵在其著作

Tao Te Ching

中的编码。

一、正本溯源:一种理想人生宣言

《老子》第八十章多取开始一句“小国寡民”为题。复古式的乌托邦,便是老子理想人生绽光放彩的舞台。全文如下: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八十章)

这种田园牧歌社会生活的根本特色,可以用自然(亦即原始简朴)二字描述。老子的向往源于对现实的反感: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五十七章)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

非道也哉!(五十三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七十五章)

春秋战国,天下昏乱。人类的智力得到开发,制造出了各种奇物器具,激烈的权力争夺成为可能,致使侯王与庶民对峙。侯王凭借法令、利剑等设施而能宫廷整洁、衣着华丽又财货有余,却迫使庶民田地荒芜、忍受饥贫乃至为盗轻生。天下昏乱,推行礼法非但于事无补,根本就是抱薪救火,人类的智力是帮凶,而罪魁祸首是欲望泛滥之下,人类(以侯王一方为主)对于自然本性的背离: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三十八章)

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章)

悖谬的是,权力富贵不仅无法持守,且会带来危险,而追逐声色犬马过度以后产生的价值竟是负面的: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二十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九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十二章)

文明的过度,带来身体的损坏以及性情的扭曲。最大的悲剧是,这种悲剧永远不可避免: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五十八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二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四十章)

福祸、善恶等是相对产生、彼此依存和反复转化的,越文明,野蛮的程度随之也就越深。甚至,事物的某些性质发展到了极限,走向反面是种必然。

人类健全的身体及本然的性情,才是生活的价值之源,或说直接就是价值本身,必须得到尊重和守护: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二十八章)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十二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所以,老子对文明初期的社会生活推崇备至:毕竟有“国”,只是小,也有“民”,只是寡;且已创制了各种基础器具,只是无处应用;还可穿着漂亮的衣服,吃上可口的饭食,百姓安居乐业!进一步说,那时未有阶级分化,社会关系简单,生活设施稀少,彼此之间不可不谓“自由平等”。

滞留于文明的初期,生活必定是单调而乏味的。不过考虑到身处命如草芥的乱世,老庄一派隐士“重生贵己”的想法不可不谓明智的了。《庄子》之“天下”篇称:“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总结了庄子、韩非子的思想后说:“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那么,这种社会如何才能实现?老子既以欲望的膨胀、智力的开发、礼法的实施、阶级的对立等为不幸的根源,实现“小国寡民”的策略就是,候王少有社会作为、顺从百姓,从而避免剥削和斗争。百姓甚至感受不到他们的存在: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十七章)

上行下效,根本地说都要绝智寡欲,防止伪诈: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诈,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

最终,治国修身的原理如出一辙。王侯(圣人)爱惜自己,才能“以百姓心为心”,从而任其自化: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十三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四十九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三十二章)

《老子》书中对于宇宙、社会的许多洞见,不过为了从根本上论证何为理想人生以及怎样实现理想人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二十五章)

一切物的生灭轮回背后是其由之生成又返回的本原,超越感觉不可描述,但可推测它是永恒自在、循环往复的,称作“道”。勉强以“大”为名。

道生成物后,便在物中。物是具体的,从道那里获得各自的属性——德。道只生养因任却不占据不主宰物,谓之“玄德”: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五十一章)

老子为了论证物各自存在方式的至善合理,设置了物的共同根源——道。后来,他又把神秘莫测、居高临下的道归还给了物。道生物后,物遵从各自的德生长,此之所谓“道法自然”。生命本身的样子,便是完好的样子。

然而,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毕竟太大,怎样于残酷无奈的现实社会“构造”理想人生,成为有道之士——圣人?圣人是柔弱的、“下贱”的……乃至于是无私的、无为(绝智,寡欲)的。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七十六章)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三十九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七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

现实事物都是一个从始至终的过程。柔弱、下贱等性质象征着无限生机,而发展到了刚强、高贵的极致以后,也就是其衰亡的转折。所以,人若自觉一生柔弱或下贱,他将不断变得刚强和高贵。

对于“有道之士”,无为这个理念还有更重要的意义。无为义同自然,就是事物(主要是指个人)依照自己本来的样子活动。两个理念从正反两方面刻画了事物各自的根本属性——德,及其来源——道。人类有智,有欲,由此而有文明。智有不当运用,欲会泛滥。老子特别主张“无为”,不是要人如同土块了无生趣,而是给人类的智和欲贴上一张标签——万物都得遵循的原则。自然的生活,便是至善有理的生活,便是无不为了。

其实,主要的意思就是避免奢侈、保持俭朴: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六十七章)

且看老子笔下“有道之士”是何形象: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十五章)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以有,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二十章)

有道之士善于乔装成一个流浪奔放的小孩,对周遭感到陌生、懵懂、警惕或畏缩,甚至幻想为一棵树、一条谷,最好柔情似水,对于好坏贵贱这种世俗尚未习惯执着,还够灵动机敏。表面上看,他不及世人明察和得意,可他也有世人背离的真朴与洒脱。他像小孩,但毕竟不是真的小孩,也曾有过感触、阅历、分辨和挣扎,只是到头来“归根复命”了。在那个所谓的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因为太过热爱人生,老子对苦难才有较多的着意。凭借开创性的“道德”之论,他终于筑起一套自我防卫的深邃信仰。我称之为“拒斥现实内在超越”,以区别于孔子的“改造现实外向超越”

二、继往开来:“道”的复活化用

在道与物之间,老子对道的看重终究是过分了,而对物的轻视也就相对过分了;过分地看重了无、静、柔、弱、雌、贱、朴、小、下、退、谦、虚等矛盾的一方,而过分地轻视了另外一方。这种取向,归根结底是由于对“污浊现实”的痛恨与疏离。如今看来,这种观念的根本缺陷在于,严重阻碍或者很难促使以科学技术为生产基础的现代工业社会的形成。工业社会的出现,正是凭借了对人类物欲的正当肯定和智力的不断开发,以及对矛盾关系的积极态度。膨胀泛滥的物欲与竭尽所能的智力,在老子那里都是产生罪恶的源头,是必须被节制乃至根除的对象。深刻的辩证思维,并不能改变他居高临下的姿态以及出关远行的决心。那么,身处现代工业社会,又当如何看待《老子》?或说,如何实现这部经典的价值转换?

首先,近些年来我们开始认识到西方文明的严重弊病,重新肯定了中国传统文明的独特价值。《老子》作为农耕时代道家思想的活水源头,必能给工业时代人们孤寂彷徨、疲惫浮夸的精神世界注入一股“自然”的清泉。其次,倘若肯定《老子》是一部表达个人理想生活方式的宣言,凡是不流于极端个人主义或是耽于空想社会主义的研读,都能从中获得意义。最后,老子虽以无中生有、以静制动为自己的价值选择,实在无损《老子》书中唯物主义的光辉,尤其是辩证思维贯穿整个文本。

三、中西对话:老子与柏拉图

陈鼓应认为,从中国传统哲学而非伦理的角度而言,老子的贡献大于孔子;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中国哲学的概念、范畴及哲学体系的建立,始于老子,博大精深于庄子;老子,可比于西方的柏拉图。

以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为代表的西方古典哲学,通常被解释为热爱智慧、追求真理这样一种知识传统。自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本源”的主张而成为西方哲学之父,西方哲学始终企图对世界整体进行穷根究底的解读,也即他们关注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反观中国哲学,自老子及孔子以来,哲学家们着意的是“人生是什么”的问题。也即,西方哲学所要解决的是“自然”问题,中国哲学回答的是“人生”问题。由此可以明白,何以西方哲学发展了知识和逻辑,而中国哲学则沉浸于境界与修养。

哲学研究“存在”。因为中西哲学的宗旨各有侧重,所以风格、方法必然有别:《老子》正言若反,大音希声,冷静独白;柏拉图的著作逻辑分明,鸿篇巨制,激烈辩证。直觉(姑且称《老子》的“涤除玄鉴”的静观方法为直觉)与逻辑的不同侧重,终究是源于中西哲学各自的宗旨:为道与求知。为道是要改造个体主观的精神状态,“感受”本身变成了评判真理的一种标准,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知识是事物客观的本质规定,必须经过充分严谨的分析论证,才能保证其统一效用。柏拉图之后的亚里士多德建立起形式逻辑的古典系统,而老子之后庄子与惠施的“濠梁之辩”却成为千古美谈。

只有认识到中西传统哲学的不同,才能对中国哲学有公正的评价,从而使中国哲学的未来更加辉煌。

猜你喜欢

老子哲学
漫画
智者老子
寻找老子【三】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大愚者大智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