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南亚戏剧与印度文化关系试述

2021-11-12宋天宇

文学天地 2021年7期
关键词:精神

摘要:东南亚戏剧与印度文化的关系问题有两个,一是宏观上的影响问题,一是具体联系问题,而具体联系问题又可分成三种,即东南亚戏剧与印度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联系。这三部分后者是主体,前两者随着时间的流逝积淀在日常某些行为中,对东南亚戏剧发挥着间接的作用。

关键词:东南亚戏剧  印度文化  印度化  精神

文化的定义有很多,比如泰勒认为文化“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1;兰登贝格认为“文化可以被定义为是一套从社会活动中习得并传递的判断标准、信念、行为,以及因此出现的行为的习惯模式,及其物质的和象征意义上的產物”2;露丝·本尼迪克特则认为“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模式,一种使该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模式”3……虽然定义有差别,但他们都把文化理解为人类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又不同程度地重视人类的精神活动。而从文化的自身逻辑结果来说,又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二分说,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分说,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四分说,其中以三分法影响较大。引入了三分法的概念之后,对“东南亚戏剧与印度文化关系试述”这一问题就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谈,即“东南亚戏剧与印度的物质文化关系”、“东南亚戏剧与印度制度文化关系”和“东南亚戏剧与印度的精神文化关系”。本文所谈主要是第三种。

毛小雨、方宁主编的《东南亚戏剧概观》引用了Brandon,James R书中的东南亚历史分期理论并进行阐述:“一、史前期(公元2500-100),……东南亚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这一阶段。二、印度化期(100-1000),此时印度文化渗透到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南部、马来亚、苏门答腊群岛、婆罗洲、爪哇和巴厘岛,除了老挝、越南北部、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最东端之外,印度文化可以说遍布东南亚各国。东南亚很多古典戏剧的形式在此时打下基础,如歌舞兼备的戏剧和皮影戏。三、东南亚古代文化成型期(约1300-1750),……这一阶段戏剧活动密集,宫廷戏剧达到相当的高度。四、东南亚文化转型期(约1750-二战结束),许多现代的戏剧形式形成发展于这个时期。”4不难看出,印度文化对于东南亚戏剧的影响集中在公元100-1000年之间,但仍不能忽视的是,除了此时间段以外,印度文化仍然对东南亚戏剧发挥着影响。更重要的是,如何正确认识“印度化”问题,也只有首先搞明白这个,才能更好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具体关系。

一、“印度化”问题

赛代斯认为,东南亚地区的这种“前雅利安文明”本身有自己的一套思想与行为习惯,但在公元以后,受到印度影响,“东南亚的这种印度文化,我们根据地区, 分别称为‘印——吉蔑文化’、‘印——爪哇文化’等等 。”“当地社会已融合成了一个印度型的社会”5这种观点其实是说东南亚地区本身没有自己的文化,有也是被印度化了的。霍尔的观点则不同,他认为“看东南亚历史, 要以其自身的观点而不能用任何其他观点,这样才能看准,如果这话说得不错,那么类似的说法对东南亚的文化同样也适用。因为,不论东南亚人民采用了哪些外来的文化因素,他们已很出色地把这些因素变成他们自己的了。”6霍尔的观点和后来的《剑桥东南亚史》中的观点表明,东南亚当地的文化并没有消失,没有被“化”去,而是本地文化吸收了印度文化,丰盈了自身。

印度文化被东南亚当地文化所吸收,那么在吸收过程之后,谁的影响力更大呢?《剑桥东南亚史》认为是后者。“东南亚不是外来影响的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这一过程的积极参与者”7。这种情况类似于佛教传入中国,自公元二世纪到公元六世纪的400年间,存在一个本土化的过程,而它的真正兴盛,则是在完成前期本土化过程之后再经由统治阶级认可才实现的。印度文化的传播,有几种说法,第一种的传播主体是传教者,第二种的传播主体是刹帝利武士,第三种的传播主体是平民或商人,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观点几乎都忽略了接受者一方的作用,“从古代东南亚各国宫廷遵从的理念,实行的政制、法规等来看,传送者中必定有因某种原因或机遇进入当时东南亚宫廷统治集团中的精英人物”8,接受一方,尤其是接受一方的统治阶级发挥了作用,这才真正链接上了二者。“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我们应该注意到一些传播方的代表人物婆罗门、佛教僧侣以及刹帝利,到了后来他们本身也融入到当 地政权之中,摇身一变成了接受者中的关键一员了。”

也就是说,“印度化”的问题其实是印度“化”了东南亚,还是东南亚“化”了印度,前者是以印度为主导,后者是以东南亚为主导,总的来看,东南亚地区对于印度文化的吸收并不是被动的,而是积极的参与者。

二、东南亚戏剧与印度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关系

物质文化关系包括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过程及其结果,一般有衣、食、住、行、工艺等方面。制度文化关系主要是指社会规范,一般包括日常生活、行为、风俗、节庆等方面。东南亚戏剧与这二者的关系往往不是直接影响的,它们首先作用于群体,渗透了戏剧参与者们的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而引入戏剧艺术的领域。因为印度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积淀在了东南亚地区人们的活动中。

其中与戏剧文化联系比较紧密当属日常娱乐、风俗、节庆演剧的习惯了,一者在于娱人,一者在于祭祖,一者在于娱神。再就是工艺的问题。例如东南亚各国的主要戏剧类型中的皮影戏,印度尼西亚的哇扬皮影戏的来源一说是“发源于印度,理由是某一出哇扬皮影戏的内容,在古代印度也同样家喻户晓,由此推断,哇扬皮影戏可能是由印度传入的。此外,人们也注意到,印度梵剧与哇扬戏中的丑角具有较强的相似性。”而且皮影戏的“人偶被着色,拥有华丽的外观,服饰勾勒细腻,人物造型更大,裁剪、镂刻精细化”。泰国的大皮影戏“有人认为它是直接源自爪哇的哇扬戏……高1—2米不等,几乎是真人大小,每个都是用整张牛皮制作的,大部分使用黄牛皮。水牛皮太厚,不利于剥离和镂刻。经过浸泡、去毛、暴晒、抛光、涂黑、作画、镂刻裁剪等一系列繁复的工艺之后,制作出来的皮影华丽精致、晶莹剔透、巧夺天工”。马来西亚的马来哇扬戏改编自哇扬皮影,表演的“人偶只有一个活动的胳膊”,反应了早期哇扬皮影的特色。9通过这三个例子,我们就能明显看出东南亚戏剧中的皮影戏本身对工艺有一定要求,而它们又可能传自印度,是故印度的工艺水平才是其生成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其他如面具哇扬戏等戏剧样式,同样离不开印度的物质文化传播。

三、东南亚戏剧与印度的精神文化关系

精神文化指的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中升华的价值观念、知识体系、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包括文学、艺术、宗教等等。

对东南亚戏剧影响最大的印度文学是《罗摩衍那》与《摩诃婆罗多》两大史诗,前者共有七篇,分别为《童年篇》《阿逾陀篇》《森林篇》《猴国篇》《美妙篇》《战斗篇》及《后篇》,主线是罗摩及其妻悉多的离合与欢悲,同时展现了宫廷内部的纷争和诸国的斗争,还穿插有大量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自然景色的描写。《摩诃婆罗多》共有十八篇,以列国纷争为背景,叙述了俱卢族与般度族为夺取王位而引发的斗争,具有很深的悲剧色彩。

《羅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在东南亚地区广泛流传,比如泰国——《拉玛坚》、马来西亚——《罗摩圣传》、印度尼西亚——《罗摩传》、缅甸——《罗摩达钦》、柬埔寨——《林给的故事》。“据《缅甸文学史》记载,罗摩在缅甸文学作品中出现,最早见于 15 世纪左右诗人信埃格达玛底的《杜温那香富翁》。18 世纪末期,贡榜王朝的王储德多德马亚扎组织数名剧作家,以《罗摩衍那》和《佛本生经》中的故事为蓝本,融入缅甸文化,创作出了缅甸最早最完整的一部罗摩诗剧。”10而“对爪哇和巴厘艺术形式的最大促进因素,以及对它们的延续与发展的激励,是印度教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文学”11。这样的例子可以找到太多,总的来说两大史诗对东南地区的戏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印度艺术对东南亚戏剧影响的很大一个方面,正是将化案头于场上的罗摩戏剧一类。文学的传播与影响是一种路径,另一种则是通过史诗戏剧的表演形式来进行影响与传播。带来的结果如缅甸的平地围圈戏常演剧目有《罗摩》一剧;宫廷剧在1782年时,翻译改编了泰国罗摩剧,上演时演员还需带假面或帽子;木偶戏中有28个角色,其中正有罗摩一角。这还是比较晚期的现象,有时候难以分别究竟是文学剧本的影响还是表演形式的影响,但如印尼的“神猴舞剧”就可以明显认识到正是表演形式的影响才使其有了这样的表演方式——诗歌。在巴厘岛也还保留着吟诵史诗的习惯。“在老挝,《罗什与罗摩》(Pha Lak—Pha Lam)主要表现在五种形式上:舞蹈、歌咏、绘画和雕刻、节日期间诵读和文学传本。可见,诵读《罗摩衍那》在老挝也是一种流行的表演形式。”12

不论是前说的文学形式也好,还是表演形式也罢,它们就如梅维恒所说的那样,“印度尼西亚的戏剧和绝大多数东南亚戏剧,不管它的实际形式如何,都和‘影子’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13。印度宗教对东南亚戏剧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这也与东南亚地区本身的宗教祭祀活动是分不开的。“东南亚戏剧几乎无一例外带有浓厚的宗教神圣色彩,……在很多传统的皮影戏剧团里,人们页认为演出使用的皮影和木偶是神圣的,有时在拿取道具时还会进行复杂的宗教仪式。”14东南亚地区中的佛教和婆罗门教都是印度精神文化对其影响的重要因素。“泰国的古典舞蹈深受佛教文化和印度舞蹈的影响,……专门表演根据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改编的《拉玛坚》的故事,其舞蹈动作与姿势明显受到佛教的影响。”15也不纯是史诗,在小乘佛教盛行之地,人们对《本生经》更感兴趣。,11世纪到14世纪之间,受到民间影响,“宫廷诗人开始选择《本生经》故事为题材进行创作,……大量的《本生经》故事被用于艺术创作,舞蹈、戏剧也不例外。”16

综上所述,属于东南亚文化之下的东南亚戏剧,与印度文化的关系并不是后者完全主导着的,东南亚地区文化本身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也是这一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东南亚戏剧与印度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仅是体现在东南亚戏剧与印度戏剧之间,不仅仅是与精神文化的宗教、文学相关,还体现在印度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其他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英]爱德华·泰勒 《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2]裔昭印 《世界文化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3] [美]本尼迪克特著,张燕等译 《文化模式》,,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5-46页。

[4]毛小雨 方宁主编 《东南亚戏剧概观》,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8年版,第3页。

[5] [法]G·赛代斯著 蔡华,杨保筠译 《东南亚的印度化国家》,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35页。

[6][英]D·G·E·霍尔著 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译 《东南亚史》,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8页。

[7][新西兰]尼古拉斯·塔林主编 贺圣达等译 《剑桥东南亚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8]李谋 《析印度文化与古代东南亚》,《东南亚南亚研究》,2009年第3期。

[9]毛小雨 方宁主编 《东南亚戏剧概观》,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8年版,第17-20页。

[10]尹玉璐 《印度两大史诗对印度及东南亚、南亚国家戏剧艺术的影响》,《东南亚南亚研究》2014年第2期。

[11][美]梅维恒著 王邦维等译 《绘画与表演》,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

[12] 张玉安 《罗摩戏剧与东南亚民族表演艺术》,《东南亚研究》2004年第5期。

[13] [美]梅维恒著 王邦维等译 《绘画与表演》,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第80页。

[14]毛小雨 方宁主编 《东南亚戏剧概观》,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8年版,第13页。

[15]于在照,钟智翔主编 《东南亚文化概论》,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4年版,第176页。

[16]毛小雨 方宁主编 《东南亚戏剧概观》,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8年版,第7页。

作者简介:宋天宇 1996年 男 汉 山东菏泽 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读硕士  中国戏曲史方向

猜你喜欢

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什么是红船精神?
都精神
拿出精神
奥运精神
我们的画
精神了
伟大的胜利不朽的精神
公共艺术和公共精神的超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