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幸福》中的女性意识觉醒
2021-11-12官雪梅
摘要:曼斯菲尔德在短篇小说创作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刻画了广大女性在资本主义社会生活所迫下产生的孤独感、幻灭感、恐惧感以及她们的叛逆和反抗。本文以《幸福》为例,探讨曼斯菲尔德作品中女性人物自我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女性意识; 觉醒;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1888—1923)是20世纪初新西兰裔英国作家,以其特有的坎坷漂泊的人生历程、敏锐细致的观察和想象、诗意的笔触和创新的叙事手法,在短篇小说艺术上取得了杰出成就,赢得了英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大师”的美誉,被称为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推动者之一。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曼斯菲尔德创作大约88篇短篇小说,主要收录在她的三部小说集中:《在德国公寓》(1911)、《幸福》(1920)和《园会》(1922),题材主要涉及爱情、家庭生活和婚姻危机,下层劳动妇女的艰辛与不幸,以及儿童生活等。
曼斯菲尔德虽然没有公开发表过有关女性主义的言论或文章,但是她的作品明确指向女性的生存处境,以独特的形式,对女权解放这个社会问题提供了文学的解救之道。因此,研究曼斯菲尔德笔下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解读她的作品。本文以《幸福》为例,探讨曼斯菲尔德作品中女性人物自我意识的觉醒。
《幸福》中的女主人公贝莎为典型中产阶级家庭妻子的角色,她一度认为自己“什么都有了”:可爱的孩子、与自己相亲相爱的丈夫、漂亮的住宅、充足的金钱及时髦的朋友,一切是这样美好。但无意之中,她发现丈夫与深深信赖的朋友暗送秋波、卿卿我我,于是她明白了自己竟然从始至终生活在朋友与丈夫双重的欺骗与背叛中。这个幸福感极强的女人感到突然跌落谷底,发出了“哦,怎么好啊?”的感叹,这才意识到她所拥有的忠诚、信任原来都是假象。实际上,不仅丈夫、朋友让她失望,现实中的孩子、乃至来访的客人都不尽如人意。贝莎最初认为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是能够被逾越的,她以欣喜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丈夫哈利,欣赏他的一切。而在感受到各种规矩束缚着她,不能亲手触碰自己的孩子,亲眼目睹了丈夫哈利与富尔顿小姐偷情,来访宾客的粗鲁无礼,她开始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紧闭的琴盒,不能敞开。在经历了种种打击后,她意识到自己可以不完全依赖哈利而寻找真正的自我,可以爱上其他人——一个她值得爱的人,且不再被当时所谓的文明所束缚,应该放飞内心,就像将自我从紧闭琴盒中放开一样。从《幸福》这篇文章,贝莎的心理过程变化中我们能够发现,主人公的女性意识逐步觉醒,从一开始的自我满足,认为“什么都拥有”,依靠自己的家庭、孩子与丈夫,到后来发现自己受到欺骗,彷徨无助,在“哦,这怎么好啊!”的声音中寻求理解与帮助,到最后,主人公的女性意识逐渐觉醒,主动的摆脱生活的束缚,寻找自我,寻找一个值得她爱的人,最终达到真正的“幸福”。
贝莎的自我意识的变化是通过梨树这个鲜明的象征表现出来的。梨树一方面是女主人公贝莎内心情感的外部表现,另一方面,梨树这个鲜明的意象有着暗示作用,对统辖小说的气氛与主题有着重大意义。
花园尽头墙根下,长着棵修长的梨树,正盛开着妖艳的花朵……贝莎还是不由觉得树上既没有含苞欲放骨朵,也没有一片凋谢的花瓣……这就是她自己的生命的象征。“梨树”再次出现在家庭聚会中,这时“梨树”同贝莎见到的景象融为一体:“她心坎里,仍然念念不忘那颗梨树,在月光下面,梨树一定是一片银白,就像富尔顿小姐一身打扮那样。”“梨树”同周围人与物有了联系,不再是单独个体,这象征贝莎的生活受到了周围人或事件的影响,不再是以前的完美生活。“梨树”第三次出现是在聚会中,当富尔顿小姐提出要看贝莎家的花园时,贝莎无法掩饰激动的心情将窗帘拉开,于是“梨树”再次出现。“梨树”本是贝莎视为生命象征的物件,出于友情向另一个女人展示,这次“梨树”的象征意义有改变,据小说的情节可知,正是贝莎将富尔顿小姐引入家庭,使其同自己的丈夫相识的,这为丈夫同富尔顿小姐即将发生的私情提供了条件,“梨树”在此处象征受到侵蚀的家庭幸福。贝莎同好友富尔顿小姐一起看梨树,表明她对富尔顿小姐的信任,而当她发现丈夫和好友一起背叛她的幸福时,贝莎独自面对曾经象征她的幸福的“梨树”。“梨树”最后一次出现是作品中的最后一句话:……可是那颗梨树还是那么可爱,照样繁花满树,恬然静立。这时“梨树”的象征意义发生了变化,它已经退出了贝莎的内心世界而还原成花园里的梨树,贝莎心中的和谐全然破碎,“梨树”全然被摧毁,可花园里的梨树还在开着花,对人的幸福与否全然不理会,这时的梨树象征着贝莎的表面的幸福。
曼斯菲尔德善于借助故事深刻反思社会中女性的所思所想,揭示女性的现实生存状况。她在诸多短篇小说中描写了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女性,她们悲惨生活的根源指向男权社会,正是由于这种社会形态的特点,使当时的女性缺少话语权,成为男人随意操作的木偶。而也正是这种社会形态的压迫,女性逐步从被动接受转为积极争取权利,并思考自身的出路问题,因此,通过对作者笔下女性人物的分析,探究其觉醒的发展,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解读当时的社会,并为以后的社会发展提供依据。
曼斯菲尔德把她短暂的一生都献给了很少受英国作家重视的短篇小说创作,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她用手中的笔,融进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生活体验,刻画了广大女性在资本主义社会生活所迫下产生的孤獨感、幻灭感、恐惧感和她们的叛逆和反抗性,道出了她们深沉的思考和无声的叹息。曼斯菲尔德研究女人在出生、青春期、恋爱、结婚、生育到衰老各个阶段,以及各个阶层女性的真实处境,探讨女性独立可能的出路,提出只有当女性对自身的意识发生根本的改变,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参考文献:
[1]李潇颖.曼斯菲尔德与劳伦斯笔下的女性主义之比较[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8).
[2]郭艳红.《 幸福》里的不幸福——小议曼斯菲尔德的幸福观[J].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3]张洁,刘春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情感解读[J].天津大学学报,2016,(3).
作者简介:官雪梅(1975—),女,汉族,四川资中人,讲师,研究生,西南民族大学,文学/语言学。四川省成都市,6100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