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达、雅”三原则视角下散文赏析
2021-11-12欧阳汝宣
欧阳汝宣
摘要:《野草》是我国著名剧作家夏衍早年创作的散文,文风朴实自然,作者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影射社会生活现象,以极近平实的语言揭示了一个真理:民众的力量不可战胜。本文将从严复“信、达、雅”翻译三原则角度赏析《野草》的刘士聪译本。
关键词:《野草》;刘士聪;信、达、雅;
“信、达、雅”这一概念出自严复的《天演论》。因其在“译例言”中提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后世将其误认
为是翻译标准,但在此以后数百年的翻译实践中,严复的该理论确实为中国翻译理论的萌芽和发展提供了指导和借鉴。如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及钱钟书的“化境”论均受其影响。宏观来看,“信、达、雅”三者并不彼此孤立。“信”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不偏离、不遗漏;“达”是指译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是指译文要优美得体。
一、刘士从聪译本赏析
(一)“信”的角度
“信”是“信、达、雅”三原则中的首要标准,因为翻译不是译者的再创作,任何翻译工作都应将尊重原文、忠实于原文当做首要任务。所以严复指出:“译文意义不倍原文”,即译文的文字、内容、意义、风格应与原文一致,从而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产生相同的阅读感受。
原文1:《野草》
译文:Wild Grass
原文以“野草”作为标题,开门见山、简洁明了地告诉读者文章的主角就是生长在野外的小草,因此刘士聪先生也采用直译法,选用“wild”与原文中的“野”对应,豪迈之情油然而生,给译文读者带来了与原文读者相同的阅读感受,让读者不禁在脑海中想象:偌大的天地间,野草不畏严寒,顽强生长。
原文2:有人开玩笑的说:是“金刚”。
译文:some said jokingly, “the fierce browed guardian gods to Buddha.”
此例中,关于“金刚”的表达是一难点。原文中的金刚指的是佛教中守卫在佛祖身边的四大护卫。为了避免引发读者的误会,此处译者并没有将其音译为“King Kong”,而是运用归化的策略,选用了西方文化中特有的“god”一词,并且加入“fierce browed”一词描绘金刚横眉怒目的面部形象,更加形象生动地向译文读者传达了“金刚”一词所包承载的文化意象。
(二)“达”的角度
严复的翻译标准中,为了能“达”,译者应“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下笔抒词,自善互备”,“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
原文3: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
译文:Though the little grass has never been said to be herculean.
原文中,野草为全文的主角。所以在翻译时,译者也多以也野草做主语。但这句话中,刘士聪先生并没有严格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以“nobody”做主语,他很聪明地选用了英文中常用的被动结构,仍将全句重心落在野草。这样的译法不仅符合英文的行文习惯,更加避免了突然更换主语的唐突之感。
原文4:植物种子力量之大,如此如此。
译文:See, how powerful the seeds of a plant can be!
原句虽为普通平时的陈述句,但敬佩之情在叠词“如此如此”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此处,译者也并不亦步亦趋,而是别出心裁地用一“See”开头,简洁有力地引发了译文读者的阅读兴趣,陈述句往感叹句方向的转变,更是十分传神地译出了作者对野草饱含深情的由衷赞叹。
(三)“雅”的角度
“雅”的原则认为译文应与原文同样流畅,译者的翻译既要符合原文的内容形式,又要注意英文的表达习惯,方可使译文自然真实,向目的语读者展现原作的风格魅力。
原文5:它的根往土里钻,它的芽往地面挺,这是一种不可抗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翻。
译文:its roots drilling downward and its sprouts shooting upward. This is an irresistible force. Any rock lying in its way will be overturned.
最传神的表达当属“钻”、“挺”、“掀翻”等词的翻译,此种拟人手法的运用向原文读者描绘出一幅野草不畏重压顽强生长的场景。刘士聪先生将“钻”译为“drilling”、“挺”译为“shooting”简短有力地给译文读者以直观的画面感;又用拟人化的分词结构“lying”来描绘阻挡野草的石块的模样;最后一个“overtuned”也可谓传神,野草竟能像大力士一般将石块“掀翻”,让译文读者在赞叹野草生命力顽强之时,也感受到译者选词之用心。
原文6:种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绝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炼。
译文:When a seed falls under debris instead of on fertile soil, it never sighs in despair because to meet with obstruction means to temper itself.
原文中,“悲观和叹气”是拟人化的表达,为了保留这种生动性,译者也直译为“sigh in despair”。从全句来看,为了符合英文的行文习惯,译者运用了时间状语从句将原文的三個句子合并成了两句,这样能更好体现英语语言的连贯性。
二、结语
本文以刘士聪先生的《野草》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选词、句法、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赏析。刘士聪先生的英译本,全文行云流水、情感自然真挚,完美地再现了原文的美。本文以以严复“信、达、雅”的翻译三原则为理论指导,对其进行解读,有利于外国读者更好地理解《野草》这篇文章。刘士聪先生的《野草》译本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同时,也让外国读者深刻领略到了中国散文的神韵之美。
参考文献:
[1]刘士聪.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2]陈宏薇.野草之韵的成功再现——刘士聪英译散文《野草》赏析[J].外语教育,2003(00):11-19.
[3]罗彩虹.“信达雅”标准下学术专著的汉译研究——以《菊与刀》为例[J].现代交际,2021(12):45-47.
[4]熊瑶.《野草》两英译本对比赏析[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0,17(06):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