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教育视域下环境道德教育路径探析

2021-11-12赵琪

启迪·中 2021年5期
关键词:解决路径学校教育

赵琪

摘 要:进入新时代,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提高公民环境道德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学校作为育人的重要场所,应主动承担起环境道德教育的任务。但目前,学校环境道德教育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环境道德教育没有明晰的定位;教学具体内容尚未体系化;开展环境道德教育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指向;以及教育的实效性较差等等。因此,如何正确分析学校教育视域下环境道德教育的现存问题,并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相关思考,成为本文讨论的主题。

关键词:环境道德教育、学校教育、解决路径

1.概念界定

1.1环境道德教育

从古至今,我国在环境道德方面都对个人提出了一些相关的要求。从战国时代开始,人类要同自然界共存、共生的思想已经出现萌芽。这些理念中都遵循了代際公平原则,同时深刻地蕴含着环境道德方面的基本思路。不难发现,对公民开展环境道德方面的教育,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这是直接来源于道德教育的具体要求的。开展环境道德教育,这不仅是在生态文明的领域里对道德教育作出了全新的拓展,而且又反过来继续深化了道德教育的内涵要义。

1.2学校教育

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是公民群体中的一份子,要想提高全国公民的环境道德素养,就必须从道德教育抓起。加强环境道德教育,必须从政府引导、企业规章、社会氛围、社区教育、家教家风等角度进行思考。在这之中,学校作为最集中、最规范的教育系统,对公民环境道德教育的开展施行规范、效果显著。因此,必须把握好这一关键环节。学校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培养活动。”这一概念,把学校教育跟社区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作了明确、彻底的区分,本文也将聚焦于学校教育视域下的环境道德教育问题展开分析讨论。

2.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2.1历史渊源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处于学校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学生,同时也作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人类。人类与环境道德之间的关系是有历史渊源的。在传统的农牧社会中,人们尚未具备改造自然的能力,只能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所以这一时期里,人类根本不会对环境问题感到担心或忧虑;更不会想到要去改善和治理环境。工业革命的来临,促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历史性转折。正是伴随着科学技术不断革新,人类开始借助更多的工具,一步一步利用大自然、改造自然界。但也带来了一些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等情况。面对严峻的环境状况,公民开始强调环境道德,想要“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人与自然的变动关系,从历史逻辑层面揭示了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2.2现实要求

环境道德教育之所以变得越来越重要,不仅因为人与自然的紧密关系,还有一定的现实要求。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迫切呼唤着全球公民环境道德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国家的一些政策方针呼唤环境道德教育的适时出场。随着很多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方针陆续颁布、且层层递进,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已经明显呈现出“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现实诉求。这不仅进一步要求全体公民提高道德素养,同时也把环境道德教育带进社会视野,受到广泛的关注。

3.环境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历史和现实都要求我们改善环境状况,环境状况的改善离不开环境道德教育,这就把每一个受教育者和环境道德教育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但是目前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关于环境道德教育方面,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3.1环境道德教育缺乏定位与系统性

不仅是环境道德教育,任何一种道德教育想要成功开展,首先就要分辨“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一首要问题。从目前的实施状况看,环境道德教育的地位是比较低的。现在的学校教育中并没有专门设立的环境道德教育课程。以高中思想政治课为例,目前的统编版教材将思想政治课分为必修与选修,那么环境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划分在什么板块呢?在现行的统编教材框架中,与环境道德教育相关的教学板块被设置在选修六——“对环境的伦理关怀”。作为选修最后一章的内容,环境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很容易会被忽略掉,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应试教育倾向严重的学校。显而易见,环境道德教育不但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其地位也相对较低,这是环境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3.2承担环境道德教育的主体指向模糊

学校在实施环境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又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由谁来承担的问题。针对“在学校里应由谁来肩负起环境道德教育这一重要任务”这个问题,众说纷纭,一直没有达成共识。究竟是应该把环境道德教育渗透在各种学科教学中,比如地理、化学、生物这样一些和自然生态联系紧密学科的教学课堂中;还是应该由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堂中开展;又或是应该设立专门人员单独开展环境道德教育的教学。一旦责任划分不明确,后果往往就是互相推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明确了承担环境道德教育的主体之后,追问并没有停止。作为承担环境道德教育的主体,其本身是否有为人师表的能力和素养,这也是值得是商榷和讨论的。

3.3环境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 知行脱节

作为道德教育整体中的一个关键议题,环境道德教育始终和道德教育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知行能否统一的问题。道德教育产生作用的对象是人的思想品德,这也就导致环境道德教育具有渐进性、潜隐性。道德教育的完成,是一种渐进的、内化的过程。正如同大多数人都知道要保护环境,有这个理念,可是在实践中,又能真正的行动起来吗?很多“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理念仅仅成为口号,并没有真正地转化成为每一个受教育者、每一个公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4.在学校教育视域下对环境道德教育的思考

4.1加强对环境道德教育的关注与重视

环境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定位,也缺乏一定的系统性,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对它的重视程度不够。十八大以来,国际国内都聚焦于生态文明建设,对环境道德的呼声也逐渐高涨。为了不断实现这种个人与他人、人类和自然、个人和社会和谐共生的状态,就必须提高社会中每一个公民的环境道德,环境道德教育的地位逐步得到提升。在这样的大背景持续向好的情况下,学校也应当关注、聚焦到这个社会热点问题,给环境道德教育科学理性的定位,开始重视环境道德教育。

4.2多学科教师协同承担环境道德教育

关于环境道德教育理念一直以来都是有的,但是相关的观念如何形成具体的文本和教育的措施,却始终成为一个难题。首先在形而上的层面上没有讨论清楚,在措施方面又显得比较散,这是环境道德教育难以开展的一大症结所在。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思想政治科目的老师主要承担着环境道德教育的教学任务。近些年,“课程思政”的提出,给“谁来承担环境道德教育”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课程思政强调全体教师都要共同承担起育人责任。要想让每门课程都紧扣“育人”的要求,也意味着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也可以融入在相关课程中。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起共同呵护自然环境、携手保护生态环境的价值理念。因此,环境道德教育最佳的状态就是既不受到冷落和边缘化,也不用单独作为一门“教育”拎出来。而是由承担教学任务的所有教师共同承担,将其潜隐、渗透地吸纳进教育体系之中,形成合力的最优化,达到协同育人效应。

4.3建构更加宽阔的环境道德教育场域

环境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实效性较差,这又是一个棘手的问題。课堂上的教学目标,往往与学生实际获得的教育效果之间产生明显的参差、脱节。通过环境道德教育的开展,学生能够掌握多少相关知识,又能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到什么程度,这些追问,都关系到环境道德教育是否真正有效。学校作为环境道德教育系统全面开展的主要场所,需要做出一些突破和改变。学校教育活动,既有课堂教学,还有许多形式多样的非教学活动,这建构起了第二课堂。在各科教学中,要把关于生态环境的知识有系统、有逻辑、有层次地教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然与环境。另外,要鼓励学生通过第二课堂,主动亲近自然、了解自然,在保护环境的实践行为中,逐渐树立起正确的环境道德意识。

5.结语

综上,环境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着关于教学理念、教学承担者、教学定位、教学实效等方面的问题。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重视环境道德教育,给其以科学、准确的教学定位;其次,各个相关学科之间应通力合作,拒绝互相推诿,协同承担起环境道德教育的任务;最后,要打通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之间的壁垒。只有这样,才能使环境道德教育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保障,真正让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既能够学懂知识、又乐于付诸实践,最终为全体公民环境道德素养的提升“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战国)孟轲著.孟子[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0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何福.当代中国生态道德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08:12.

猜你喜欢

解决路径学校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困境及解决路径
数字版权管理与合理使用权利冲突的解决路径
浅析学习英美文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中语文散文审美性阅读的困境及解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