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利用户外场地资源,提升户外混班分区运动质量

2021-11-12蒋梦姣

启迪·中 2021年5期
关键词:幼儿游戏户外运动

蒋梦姣

摘要: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幼儿爱玩游戏,尤其喜爱户外游戏。《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的教育建议中指出,幼儿园要开展丰富多样、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各种身体活动。随着课程游戏化的不断深入,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水平与课程实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户外运动区环境的创设及场地资源的利用,成为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场地资源的充分利用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幼儿的发展,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幼儿游戏;户外运动;户外混班分区

在实施户外混班分区活动初期,我园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文件为参考依据,根据我园空间、地形等特点将户外相对划分为八个区域,利用大广场和沿河绿化隔离带过道进行链接,创设了骑行区;灌木丛中放置轮胎架上攀爬梯,创设挑战区;草地上设置了攀爬区和平衡区;塑胶场地上设置了走跑区;石子路上创设投掷区;树林中创设综合区;现有的大型玩具创设大型玩具区域,并在区域中相对集中地投放了一些材料。在幼儿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各个区域内活动的幼儿数量变化较大,一些并未设置区域的场地同样一直会有幼儿在流动。是孩子不喜欢设置好的这些场地?还是其他场地有更吸引他们的地方?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很多问题都有待于思考,于是借助观察,教师开始深入探究场地资源的运用问题。

一.动态观察,遵循幼儿的内在需要

户外混班分区活动开展以后,教师只能关注到自己所在区域幼儿人数及游戏情况,而对于区域外幼儿的流向则一无所知。同时在每天观察的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在区域外的场地上也流动着一些幼儿,于是教师借助幼儿的户外运动选区墙以及孩子的运动记录本来精准地了解每一天,每一个幼儿在户外混班分区运动时的精准去向,以此了解幼儿场地选择的倾向,充分挖掘场地资源。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记录与统计,我们发现八个运动区域,呈现出不同的“人流量”,一些区域总是被孩子们抢着选,也有一些区域是因为来晚了,喜欢的区域被选走了,只能被动选择某一游戏区域,在游戏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不同的游戏状态。

基于以上初步观察统计,我们对预设的八个区域的游戏情况都有了初步的了解,于是,一些曾被大家忽视的游戏场地资源,如树林、鹅卵石小路都进去了老师们的视野。我们尝试了解幼儿,理解幼儿、尊重幼儿,从幼儿的视角来看待这些资源,真正走近幼儿的学习场,进一步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二.持续跟进,了解幼儿与场地的互动

幼儿对于区域的选择和游戏时的状态是对资源确立的重要依据,但这并不能成为教师进行户外区域创设和资源利用的唯一理由。因为教师还要对幼儿与场地的互动情况进行了解,如在场地里做了什么,怎么玩的等。

案例一:关注幼儿十分喜爱的区域中幼儿游戏行为

幼儿在综合区戴着迷彩帽,背着小步枪(玩具枪),穿梭在树林里进行“军事训练”呢!乐乐说:“大家快跟上!我们的敌人就躲在那里,我们一定要把他们都找出来消灭!”童童摸了摸帽子说:“我们的武器都准备好了!大家一定要小心!”

分析与评价:综合区里根据军事野战训练设置的游戏情境,为幼儿提供了迷彩帽、小步枪等游戏材料,充分满足了幼儿扮演小士兵进行军事训练的心理需求,从而积极地投入游戏中。

案例二:关注幼儿被动选择较多的区域中幼儿的游戏行为

馨馨在走跑区里跨跳过了几个不同高度的跨栏,再走过一段“手脚并用”走的路段以后,就在跑道的四周四散的奔跑,时不时躲进彩色的桶里呼喊着同伴:“哈哈哈,我在这里呀?”而一旁的同伴则围着蘑菇亭走来走去,对于场地上摆放的游戏材料似乎不是很感兴趣。

分析与评价:走跑区里投放的材料主要以锻炼幼儿“走”、“跑”的技能为主,虽然创设了“超能陆战队”的游戏情境,但是缺少辅助的情境材料,幼儿挑战过有一种技能以后,就不太喜欢挑战第二次第三次,从而游离在区域的周围,玩一些自发的“躲猫猫”、追逐等游戏。

案例三:非预设游戏区域内幼儿的游戏行为

在中六班与树丛的隔离带之间,有一条放着缸和瓮的一条小道,几个孩子正张开手臂再上面摇摇晃晃地走着,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说:“我们来找点食物给宝宝吃吧!你们可千万不要掉进水里,一定要在这上面走!”后面的几个孩子紧跟在后面,大家都走过瓦罐以后,围在草地上寻找了一些果子,然后又摇摇晃晃的返回,回到旁边的秋千上数果子。

分析与评价:在非预设的游戏区域内,孩子们利用地面上现有的缸和瓮,在上面练习在一定间隔的物体上平稳地行走,同样发展了身体的平衡和协调技能,并自主创设了简单的寻找食物游戏情境,乐得其中。

三.追随需要,支持幼儿对场地资源的调整。

1. 与幼儿对话交流,了解孩子当下的游戏需求。

首先,可以和孩子进行当场交流,倾听孩子们对于当下区域里的想法和意见,主动询问孩子:你觉得这个游戏好玩吗?你觉得还可以增设哪些材料呢?尤其是了解不太爱选择的游戏区域,了解幼儿“为什么觉得不好玩呢?”,当然也要适当了解非预设区域中孩子们的内心想法:“你们为什么不去选择的区域玩呢?”“你们希望这块场地利用起来吗?”“你们想怎么玩?”,收集相关的信息,并对场地上材料的投放以及资源调整进行进一步跟进。

2.创设户外运动展板,幼儿自主参与场地资源调整。

我们在每一个户外运动游戏区域都设置了一块防腐木,并和幼儿共同完成了每个游戏区域的游戏展板,便于幼儿了解当下游戏区域中的情境设置、材料,每一位展板且都有留白之处,满足幼儿对于游戏区域的创想,比如觉得这个场地怎么样,还可以怎么玩,还需要哪些材料等等,从而丰富场地资源,推动幼儿游戏的发展。

3.创设qq群,随时交流场地资源调整情况。

区域的创设是班级负责制,因此当某一场地资源进行适当调整以后,必然会造成年级组内其他老师和小朋友对于场地资源、材料、游戏规则的不了解,我们就及时创设了“户外运动交流分享群”,教师可以以幼儿活动照片配文字,或者直接动态视频讲解场地和规则的形式,共享资源的调整,推进幼儿游戏。

4.参照常模,寻找幼儿发展的适宜点。

课程的跟进是基于观察,但并不代表观察并了解到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就要进行及时地跟进。也就是说观察到的信息能不能成为课程跟进的依据,还是要进行判断的。如与《纲要》《指南》中描述的幼儿发展常模进行对照。若观察到的幼儿的能力差异是低于常模要求的,则要进行相关的教育行为跟进。

如《指南》健康领域中“能在斜坡、荡桥和一定间隔的物体上较平稳地行走”等发展要求,再结合幼儿对缸和瓮的兴趣观察,因此可以将这一区域划分到走跑区,合理地利用起来。

如教师观察发现幼儿喜欢将沙包投掷到树丛中的游戏情况,这显然是一种低于常模的简单的游戏行为,但同时教师通过观察捕捉到幼儿对于投掷的兴趣,就可以依据《指南》中“能单手将沙包向前投掷5米左右”等发展要求,借助场地上的树丛作为隔离带,创设了对垒丢沙包游戏,既满足了幼儿投掷的需求,又有效地利用了场地资源。

结语:户外运动区的创设,需要我们顺应幼儿的发展需要,把握幼儿的兴趣特点,满足幼儿的内在需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幼儿创设开放性、挑战性的运动情境,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把资源的调整与利用权力交个幼儿,在此基础上持续观察幼儿与場地资源的互动情况,支持幼儿动作和体能的逐步发展,提升户外混班分区运动的质量。

猜你喜欢

幼儿游戏户外运动
大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风险认知及其影响作用
试论我国户外运动的发展
冬季户外运动
国内外户外运动发展对比研究及启示
有效借力本土资源 创设幼儿游戏环境
幼儿园游戏中的教师介入指导研究
谈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分析
论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干预与干涉
小班游戏活动观察和评价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