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转变》读书心得

2021-11-12吴婷

文学天地 2021年8期
关键词:孟姜女顾颉刚民俗

摘要:《孟姜女故事的转变》是顾颉刚于1924年11月写成,并发表在《歌谣》周刊第六十九号上的一篇文章。他从孟姜女故事的原型,即《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所载杞梁妻的故事,与如今孟姜女传说之间的差异着眼,以史料考证研究的方式,勾勒出这一传说故事流传的脉络,可谓古史辨史法之经典。

关键词:顾颉刚;孟姜女;民俗

顾颉刚,江苏苏州人,字铭坚,“古史辩”派创始人。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中央、复旦、兰州等大学教授等职。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疑古思想,1909年开始有志于考辩伪古史,1923年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一文中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引起史学界激烈争论,后将自己与他人研讨争论的文章编为《古史辩》八册。

《孟姜女故事的转变》是顾颉刚于1924年11月写成,并发表在《歌谣》周刊第六十九号上的一篇文章。他从孟姜女故事的原型,即《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所载杞梁妻的故事,与如今孟姜女传说之间的差异着眼,以史料考证研究的方式,勾勒出这一传说故事流传的脉络,可谓古史辨史法之经典。

一、文章内容概述

本文是对于广为流传的孟姜女故事的追溯考证,以下是笔者对文章内容的概述。全文从《左传》开始追溯,孟姜女即“杞梁之妻”,在《左氏》襄公二十三年《传》中说到:齐候打莒国,随征的杞梁战死,齐候回去时在郊外遇其妻,向她吊唁,杞梁妻拒绝了齐候的吊唁,并说:“若杞梁有罪,也不必吊,倘使没有罪,他还有家,我不应该在郊外受你的吊。”齐候听后便去她家里吊唁。上述只为说明杞梁妻的谨守礼法,在哀痛时仍能以礼处事,除此之外,再无他言。

二百年后,到战国的中期,《檀弓》一书也对此有记载,内容大体沿袭,所记并没有大的变动,只加了“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一句。这在本书上是一个需要重视的转变,具有一定感情色彩,说明她到郊外迎柩时哭得很哀伤。

《孟子》的记载稍后,记载使我们得知杞梁之妻和华周之妻因为善哭而变齐国国俗,将杞梁妻置于较高的地位,与王豹的讴、绵驹的歌处于同等的地位。《左传》上没有说到杞梁妻哭,而战国时的书却时有“苦之哀”“善哭而变国俗”的记载。顾颉刚先生分析,这是音乐界的“托古改制”,战国时正流行这种哭调,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为了引人注意收受人尊重,于是就加上去的。

西汉韩婴的《韩诗外传》关于杞梁妻的记载是:杞梁妻之悲哭,人称之为咏,把她的悲哭作为歌吟唱。似乎动人之事又可以艺术化,以为更好传诵。枚乘的《杂诗》第一首其中就提到“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从诗中可见这种歌声不仅激越,而且缓慢,羡声多。这就给以后杞梁妻向艺术家转化的叙述模式铺平了道路。

王褒,西汉宣帝时人,做《洞萧赋》,形容萧声之美时,将锺子期、伯牙、师旷与杞梁之妻置于同列,可见杞梁之妻是当时歌曲方面极其著名的人,她的歌以“气”擅长的,不但有艺术,而且还是极富艺术功底。

杞梁之妻故事的中心在不同时代是不同的,在战国以前通过杞梁之妻不受郊吊来体现其知礼,在西汉以前则是侧重悲歌哀哭,在西汉的后期,这个故事的中心又从悲歌变为“崩城”了。

刘向是西汉成帝时人,也是古往今来第一个叙述杞梁之妻哭倒城墙的人。在他的《烈女传》中把《左传》做上半篇,把当时的传说做下半篇,二者合而为一,颇为不论。顾颉刚认为,这崩城和投水的故事是没有受过礼法熏陶的“齐东野人”所想象出来的,刘向虽误听误收,但能使后人知道西汉时这关于杞梁之妻的传说也是好的。此后,“哭倒城墙流传体系”一发而不可收拾。

王充是一个喜欢用理智打破神话的大怀疑家,他在《论衡·感虚》中对此进行了理性分析:“城为之崩”是虚的,杞梁妻是哭不到城墙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充生活之时代,崩城之说已经广为流行、众人倾信了。

东汉末年,蔡邕的《琴操》一书中载着一段“杞梁妻叹”的故事,曲名为《杞梁妻叹》,本是琴师作曲以状杞梁妻的叹声,但蔡邕竟说是杞梁妻自作的。这段故事中说杞梁妻丈夫死了却不哭,反去鼓琴,也没说城墙倒塌,只在杞梁妻的曲词中有一句:“哀感皇天城为堕”,堕城只是口中所唱之辞,歌曲一完,然后投水而死。

自东汉末以至六朝末,这四百余年间,这个故事的中心“崩城”没有发生什么改变,但对于崩的是哪地方的城却有所争议,但不论是东汉人没有指实的城,是崔豹的杞城,还是郦道元的莒城,总之在中国的中部,杞梁夫妻也总归是春秋时的齐国的臣民。

到了唐朝,故事发生了极大变化,在唐末诗僧贯休的《杞梁妻》的记载中,杞梁不是春秋的齐人,而成了秦人,秦筑长城时将杞梁筑在里头,杞梁妻一号城崩,二号其夫的骸骨出土。杞梁也不再是春秋时死于战事的杞梁,而变成秦时死于筑城的范郎,从此杞梁夫妻与长城解下不解之缘。

对此分析至关重要,顾先生指出了两点:第一,《饮马长城窟行》和《杞梁妻歌》的合流,两个有类似但描写不同时代故事的合流,将杞梁妻拖到了秦代,将齐国某城换成了万里长城。第二,唐代事势的反映,唐代战争甚多,中期以后就开始有安史之乱和后来的藩镇割据,府兵制换成了募兵制,但闺中怨妇的愁思却是越积越浓。

北宋对此传说无记载。到了南宋,郑樵在其《通志·乐略》中说到:琴操是无中生有,琴之始也,有声无词,怎么还能哭唱得津津有味。《通志·乐略》中还说到:“于经传所言者不过数十言耳,彼则演成万千言……正谓彼之意向如此,不说无以畅其胸中也。”古往今来极少有人能用这样正当的眼光去看歌曲和故事。在《孟子疏》中说到:“其妻孟姜向城而哭,城为之崩。”杞梁之妻的大名方才出现,这是以前的许多书中所未能提及的,自此之后,大家不再稱她为“杞梁之妻”,而称她为“孟姜”。

二、读后心得与感受

顾颉刚的这篇关于孟姜女故事转变的研究,是我国首次对传说故事进行详细系统的考证。文中收录了春秋以来的古籍中记载的有关材料,将春秋至北宋的史籍上的材料进行详尽梳理,对孟姜女故事的起源时间、地点和情节变化以及历史的关系,都做出非常科学的阐释。文章将人们熟悉的传说故事置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可以看到它历经的各个变化阶段,并对其由来做出详尽的交代,这样的治学方法给当时的历史研究带来了新鲜的血液。

对于顾颉刚对孟姜女传说的研究,钟敬文先生曾做出过这样的评价:“顾先生这个研究成果,不但本身为我们学界建立了一种崭新的传说科学,而且为从长期封建社会的古旧学术传统中开始醒觉过来的青年学者,开辟了一条新的学术道路,形成了一种新的学术风气。”民间传说本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但顾颉刚却把它作为一种学术来进行研究,通过认真严肃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系统的研究,不仅开拓了传说学研究这个新的领域,而且使传说故事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学者也开始着手搜集和研究其它民间传说故事。

顾颉刚在孟姜女传说的研究中,对于考证材料和材料的收集整理方面,贡献是非常大的。其中收录了春秋以来的古籍中所记载的有关史料,极其详尽,直至今日,如果有学者想要研究孟姜女,所用的很多有关资料都是顾颉刚的成果。在顾颉刚的研究中,他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各类材料,按照研究对象自身的特点做出择取,不仅注重史料,同样也重视民谣、戏曲等各种艺术形式中的可利用的材料。

顾颉刚的方法论与胡适的方法非常一致,都是将西方的实证主义与中国传统的考据学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方法论。本篇文章的写作方法主要是史学领域研究中常用的历史演进法,并主张以研究故事、传说的方法去研究历史。顾颉刚非常擅长古史和古籍的研究,他对于文献材料的的使用由自己的一套方法,可以从众多历史文献中找出对自己研究有用的材料,再将挖掘到的材料按照历史顺序进行整理,最后以材料为基础进行研究,再进一步对材料进行严谨的考证分析。

顾颉刚向来明确主张为学专重“求真”而引人注目,同样,在孟姜女故事研究中,顾颉刚也要寻求真实。他用客观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从事实出发来研究学问,利用文献考据的材料和科学方法能够将古代故事演变的真相复原出来。

通过阅读此文,笔者更加体会到文献资料基础的重要性。在任何一次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信息的搜集必定是伴随始终的。而信息搜集的扎实程度,也直接决定着研究结果的科学性、研究内容的丰富性、观点论述的说服性等。可以说,文献基础既是整个学术研究的基础,也是学术研究生命力的源泉,更是学术研究结果价值的对等体现。假如没有前辈们的研究成果与文献基础,何来后来者青出于蓝呢?假如没有旁征博引,参考大量的相关历史文献,那史学研究也就变成了一句笑话。

顾颉刚先生的文章中体现出了他的疑古思想,运用了丰富的史料去考據历史事件。论证一个历史事实着实是需要大量的史料作为支撑的,但是史料的真伪也是不确定的,故而还需分辨史料的准确性,本文中《中华古今注》的史料就不准确,但也可以从中看出一定的历史变化。

在中国现代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研究史上,顾颉刚无疑占据一个十分关键的位置,他的研究方法和学术理念对中国现当代民间文学研究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影响。尽管他本人明确表示自己的兴趣中心在历史,他的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研究只是服务于古史考辨的工作,但他在这两个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李周峰.1949年前后顾颉刚的内心世界[J].档案与建设,2021(05):90-91+71.

[2]常雅慧.简谈顾颉刚的孟姜女研究[J].商,2015(30):124.

作者信息:吴婷(1990—),女,陕西榆林,就职于西安音乐学院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孟姜女顾颉刚民俗
《孟姜女哭长城》缩写
缩写《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不姓孟而姓姜
是我的运气不好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沉默的尊重
沉默的尊重
孟姜女姓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