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楚简《祭公之顾命》与《祝辞》新证

2021-11-12连劭名

文物春秋 2021年5期
关键词:战国时期

连劭名

【关键词】清华简;《祭公之顾命》;《祝辞》;战国时期

【摘要】清华大学藏楚简《祭公之顾命》是重要的古代文献,史料价值可比《尚书》。简文记述祭公病重期间,周王前去探视,并向祭公请教治国方略。此文见于《逸周书》,两者相校,文字多有差异,简本胜于今本。楚简《祝辞》分两部分:前半为“恐弱”与“救火”,“弱”读为溺,二者与水火相应;后半为“随弓”“外弓”“踵弓”,儒家以“射”喻修身,“三弓”祝辞的核心观念近于《诗经·蟋蟀》。

一、楚简《祭公之顾命》新证

清华大学藏楚简《祭公之顾命》[1]是重要的先秦文献,史料价值可比《尚书》。此文见于《逸周书》,两者相校,文字多有差异。现对简文略作考证,分论于下。

楚简《祭公之顾命》云:

王若曰:祖祭公,哀余少子,妹其在位,旻天疾威,余多时瑕惩。我闻祖不豫,有迟。余惟时来见,不吊疾甚,余畏天之作威,公其告我懿德。祭公拜手稽首,曰:天子,谋父朕疾惟不瘳。朕身尚在兹,朕魂在朕辟昭王之所,亡图不知命。

王曰:於乎,公,朕之皇祖周文王、烈祖武王,宅下国,作甸周邦。惟时皇上帝宅其心,享其明德,付畀四方,用膺受天之命,敷闻在下。我亦惟有若祖周公暨祖召公,兹由联孝于文武之曼德,克夹绍成康,用毕成大商。我亦惟有若祖祭公,修和周邦,保乂王家。王曰:公称丕显德,以余少子扬文武之烈,扬成康昭主之烈。王曰:於乎,公,汝念哉。逊惜乃心,尽付畀余一人。

简文云:“哀余少子,妹其在位。旻天疾威,余多时瑕惩。”今按:

“妹”,简文从子、未声。《仪礼·丧服传》云:“故子生三月。”郑玄注:“凡言子者,可以兼男女。”《左传·成公二年》云:“必以肖同叔子为质。”杜预注:“子,女也。”又,西周《大盂鼎》铭文云:“汝妹辰有大服。”《释名·释亲属》云:“妹,昧也。犹日始入,历时少,尚昧也。”

“时瑕”,指行为的过失。《老子》第八章云:“动善时。”河上公注:“夏散冬凝,应期而动,不失天时。”《礼记·学记》云:“当其可之谓时。”马王堆帛书《经法·道法》云:“生必动,动有害,曰不时,曰时而□。”《诗经·狼跋》云:“德音不瑕。”毛传云:“瑕,过也。”《老子》第二十七章云:“善言者无瑕谪。”河上公注:“善言谓择言而出之,则无瑕疵谪过于天下。”《诗经·小毖》云:“予其惩前而毖后患。”

简文云:“我闻祖不豫,有迟。”今按:

楚简《金滕》云:“武王既克殷三年,王不豫,有迟。”《诗经·四牡》云:“周道倭迟。”《释文》云:“迟,《韩诗》作夷。”《匡谬正俗》云:“迟,即夷也。”古者迟、夷通用。《诗经·节南山》云:“君子如夷。”毛传:“夷,易也。”《释名·释典艺》云:“易,易也。言变易也。”《白虎通·灾变》云:“变者,非常也。”故“有迟”指病情变化。

简文云:“惟时皇上帝宅其心,享其明德。”今按:

《礼记·曲礼上》疏引《易纬坤灵图》云:“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称之曰帝。”马王堆帛书《经法·道法》云:“公者明,至明者有功。”《逸周书·本典》云:“明能见物,高能致物,物备咸至曰帝。”《礼记·中庸》云:“故至诚無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又云:“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简文云:“我亦惟有若祖周公暨祖召公,兹由联孝于文武之曼德,克夹绍成康,用毕成大商。”今按:

《说文》云:“联,连也。从耳,耳连于颊也。从丝,丝连不绝也。”联、继同义。《周易·离·象》云:“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王弼注:“继,谓不绝也。”《礼记·中庸》云:“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尚书·文侯之命》云:“追孝于前文人。”孔传云:“继先祖之志为孝。”

“孝”读为教。《礼记·中庸》云:“修道之谓教。”《国语·周语中》云:“昔先王之教,茂帅其德也,犹恐陨越,若废其教而弃其制,蔑其官而犯其令,将何以守国。”《周易·临·象》云:“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释名·释言

语》云:“教,效也,下所法效也。”

“大商”,即太常。《说苑·修文》云:“商者,常也。”郭店楚简《君子》云:“天降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是故小人乱天常以逆大道,君子治人伦以顺天德。”《吕氏春秋·大乐》云:“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沌沌,离而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周礼·司常》云:“日月为常。”《周易·系辞下》云:“日月之道,贞明者也。”

简文云:“我亦惟有若祖祭公,修和周邦,保乂王家。”今按:

《考工记·弓人》云:“则及其大修也。”郑玄注:“修,犹久也。”《老子》第五十九章云:“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尅,无不尅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周易·系辞上》云:“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简文云:“王曰:於乎,公,汝念哉。逊惜乃心,尽付畀余一人。”今按:

《尚书·舜典》云“:五品不逊。”孔传云“:逊,顺也。“”惜”读为错。《周易·离》初九云:“履错然。”王弼注:“错然,警顺之貌也。”《后汉书·李云传》李贤注:“顺谏,出辞逊顺,不逆君心。”

楚简《祭公之顾命》云:

公懋拜手稽首。曰:允哉。乃召毕桓、井利、毛班。曰:三公,谋父朕疾惟不瘳,敢告天子,皇天改大邦殷之命,惟周文王受之,惟武王大败之,成厥功。惟天奠我文王之志,董之用威,亦尚桓臧厥心,康受亦弋用休,亦美懋妥心,敬龚之。惟文武中大命,戡厥敌。

公曰:天子、三公,我亦上下卑于文武之受命,皇甚方邦。丕惟周之旁,丕惟后稷之受命是永厚。惟我后嗣,方建宗子,丕惟周之厚屏。於乎,天子,监于夏商之既败,丕则亡遗后。至于万亿年,参舒之,既沁,乃有履宗,丕惟文武之由。

简文云:“惟天奠我文王之志,董之用威,亦尚桓臧厥心,康受亦弋用休,亦美懋妥心,敬龚之。惟文武中大命,戡厥敌。”今按:

奠、定同义。《周易·履·象》云:“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定志即定心。《孟子·公孙丑上》云:“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诗经·天保》云:“天保定尔,亦孔之固。”《方言二》云:“董,固也。”《说文》云:“义,己之威仪也。”

“桓”,简文从尸从亘。《诗经·长发》云:“元王桓拨。”毛传:“桓,大也。”“臧”读为壮。《周易·大壮·彖》云:“大壮,大者壮也。刚以动,故壮。大壮利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象》云:“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勿履。”《周易·说卦》云:“大壮,止也。”《礼记·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尔雅·释诂》云:“康,安也。”《释名·释言语》云:“安,晏也。晏晏然和喜无动惧也。”简文“亦弋”读为易代。简文云:“皇天改大邦殷之命,惟周文王受之。”

《孟子·尽心下》云:“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论语·学而》云:“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又,《尚书·尧典》云:“惟时懋哉。”懋通茂。《周易·无妄·象》云:“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王弼注:“茂,盛也。”虞翻注:“乾盈为茂。”《释文》引马注:“茂,勉也。”《诗经·南山有台》云:“德音是茂。”又,“妥”读为绥。《尔雅·释诂》云:“绥,安也。”《尚书·尧典》云:“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简文云:“我亦上下卑于文武之受命,皇甚方邦。丕惟周之旁,丕惟后稷之受命是永厚。”今按:

“卑”读为辨。《周易·履·象》云:“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又,《说文》云:“皇,大也,从自。自,始也。”“甚”读为湛。《诗经·鹿鸣》云:“和乐且湛。”毛传:“湛,乐之久。”《诗经·宾之初筵》云:“子孙且湛。”郑玄笺:“湛,乐也。”“方邦”即方国。《说文》云:“旁,溥也。”溥通普。《周易·乾·象》云:“见龙在田,德施普也。”又,《礼记·坊记》云:“以厚别也。”郑玄注:“厚,犹远也。”

简文云:“至于万亿年,参舒之,既沁,乃有履宗,丕惟文武之由。”今按:

参通三。《老子》第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文》云:“三,天地人之道也。”又云:“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荀子·天论》云:“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逸周书·武顺》云:“人道尚中,耳目役心。心有四佐,不和曰废。”又云:“人有中曰参,无中曰两。两争曰弱,參和曰强。”马王堆帛书《黄帝·立命》云:“昔者黄宗质始好信,作自为象,方四面,傅一心,四达自中,前参后参,左参右参,践位履参,是以能为天下宗。吾受命于天,定位于地,成名于人。”舒、畅同义。《周易·坤·文言》云:“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礼记·乐记》云:“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

“沁”读为心。《说苑·反质》云:“《诗》云: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传曰:尸鸠之所以养七子者,一心也。君子之所以理万物者,一仪也。以一仪理物,天心也。五者不离,合而为一,谓之天心。在我能因自深结其意于一,故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是故诚不远也。夫诚者一也,一者质也。君子虽有外文,必不离内质矣。”以一心行天地人之道,故曰王。《说文》云:“孔子曰:一贯三为王。”《释名·释形体》云:“心,纤也,所识纤微,无物不贯也。”《老子》第三十九章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广雅·释诂四》云:“心,容也。”《周易·师·象》云:“君子以容民畜众。”《周易·临·象》云:“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老子》第十六章云:“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释名·释姿容》云:“容,用也。”故常容如中庸。《庄子·齐物论》云:“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

《尔雅·释言》云:“履,礼也。”《国语·晋语》云:“礼之宗也。”韦昭注:“宗,本也。”《礼记·礼运》云:“是故夫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又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楚简《保训》云:“今汝祗备毋懈,其有所由矣,不及。尔身受大命,敬哉。”《韩诗外传》卷一云:“所谓士者,虽不能尽备乎道术,必有由也;虽不能尽乎美善,必有处也。言不务多,务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务审其所由而已。行既已尊之,言既已由之,若肌肤性命之不可易也。《诗》曰: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荀子·哀公》云:“虽不能尽道术,必有率也。”《礼记·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楚简《祭公之顾命》云:

公曰:於乎,天子,丕则寅言哉。汝毋以戾灾、罪辜、亡时,爰大邦。汝毋以俾御息尔臧后,汝毋以少谋败大作,汝毋以俾士息大夫卿厘,汝毋各家相而室,然皆自时中乂万邦。公曰:於乎,天子、三公,汝念哉。汝毋□贤,厚颜忍耻,时惟大不吊哉。曰:三公,敷求先王之恭明德,刑四方,克中尔罚。昔在先王,我亦不以我辟陷于难,吊失于政,我亦惟以没我世。公曰:天子、三公,余惟弗起朕疾,汝其敬哉。兹皆缶,舍一人,康□之,嗣伾之,然毋夕□,维我周有常刑。

王拜稽首,与言,乃出。

简文云:“天子,丕则寅言哉。汝毋以戾灾、罪辜、亡时,爰大邦。”今按:

《尔雅·释诂》云:“寅,敬也。”《诗经·闵予小子》云:“夙夜敬止。”郑玄笺:“敬,慎也。”《吕氏春秋·重言》云:“人主之言不可不慎。高宗,天子也,即位谅訚,三年不言。卿大夫恐惧,患之。高宗乃言曰:以余一人正四方,余惟恐言之不类也,兹故不言。古之天子,其重言如此。”《礼记·缁衣》云:“子曰: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绋。故大人不倡游言。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不可言,君子弗行也。则民言不危行,而行不危言矣。《詩》云:淑慎尔止,不愆于仪。子曰: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诗》云:慎尔出话,敬尔威仪。《大雅》曰: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诗经·节南山》云:“昊天不惠,降此大戾。”郑玄笺:“戾,乖也。昊天乎,师氏为政不均,乃下此多讼之俗。又为不和顺之行,乃下此乖争之化。”《墨子·经上》云:“辠,犯禁也。”《尔雅·释诂》云:“辜辟戾,辠也。”《逸周书·武顺》云:“天有四时,不时曰凶。”《论语·学而》云:“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春秋繁露·必仁且知》云:“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诗》云:畏天之威。殆此谓也。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谨案灾异以见天意,天意有欲也,有不欲也。所欲所不欲者,人内以自省,宜有惩于心,外以观其事,宜有验于国,故见天意者之于灾异也,畏之而不恶也,以为天欲振吾过,救吾失,故以此报我也。”

简文云:“汝毋以俾士息大夫卿厘。”今按:

《释名·释言语》云:“息,塞也,言物兹息塞满也。”《管子·法法》云:“忠臣不用谓之塞。”又,“厘”读为理。《尚书·舜典》云:“汝作士。”孔传:“士,理官也。”《国语·晋语》云:“生子与为理。”韦昭注:“理,士官也。”

简文云:“兹皆缶,舍一人,康□之,嗣伾之,然毋夕□,维我周有常刑。”今按:

“皆”读为偕。《管子·版法》云:“习故能偕。”尹知章注:“偕谓同为事。”“缶”读为保。《淮南子·主术》云:“则独身不能保也。”高诱注:“保,犹守也。”《周易·系辞下》云:“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人。”人同仁。《鹖冠子·泰录》云:“同和者,仁也。”《周易·系辞上》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诗经·雨无正》云:“舍彼有罪。”毛传:“舍,除也。”《国语·楚语》云:“汝无亦谓我老耄而舍我。”韦昭注:“舍,弃也。”《诗经·巷伯》云:“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毛传:“投,弃也。”《左传·文公十六年》云:“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浑沌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一人”即一夫,《孟子·梁惠王下》云:“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逸周书·谥法》云:“安乐抚民曰康。”《尔雅·释宫》云:“五达谓之康。”孙注:“康,乐也,交会乐道也。”《释名·释道路》云:“五达曰康。康,昌也。昌,盛也。”又,《尔雅·释诂》云:“嗣,继也。”“伾”读为倍。《左传·僖公三十年》云:“焉用亡郑以倍邻。”杜预注:“倍,益也。”《老子》第四十二章云:“为学日益。”《周易·益·象》云:“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彖》云:“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庆。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夕”读为射。《左传·桓公九年》曹世子射姑,《史记·曹世家》作“夕姑”。《礼记·射义》云:“射之为言者绎也,或曰舍也。”《广雅·释诂四》云:“绎,终也。”马王堆帛书《五行》云:“君子之为德也,有与始,无与终。有与始者,言与其体始;无与终者,言舍其体而独其心也。”无终即大终,《周易·坤》用六《象》云:“用六永贞,以大终也。”《周易·乾·象》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简文云:“王拜稽首,与言,乃出。”今按:“与”者,赞同之义。《论语·先进》云:“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子罕》云:“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二、楚简《祝辞》新证

清华大学藏楚简《祝辞》[1]共五简,保存完好,可恢复原貌。《说文》云:“祝,祭主赞词者。”《礼记·礼运》云:“故玄酒在室,醴盏在户,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所,是谓承天之祜。”

楚简《祝辞》分两段。前段与水火之说有关,《吕氏春秋·荡兵》云:“兵所自来久矣,黄炎固用水火矣。”《周易·乾·文言》云:“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楚简《祝辞》云:

恐弱,乃执币以祝曰:有上茫茫,有下堂堂,司湍彭彭,句兹某也发阳。乃舍币。

今按:

《尔雅·释诂》云:“恐,惧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又云:“在志为恐,恐伤肾。”王冰注:“恐所以惧恶也。”《论语·泰伯》云:“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周易·震·彖》云:“震亨,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象》云:“君子以恐惧修省。”《礼记·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尚书·洪范》六极:“六曰弱。”《左传·哀公二十六年》云:“颉遇王子,弱焉。”杜预注:“弱,败也。”《吕氏春秋·观表》云:“魏国从此削矣。”高诱注:“削,弱也。”又,《说文》云:“弱,桡也。”《周易·大过》云:“栋桡,利有攸往,亨。”《彖》云:“栋桡,本末弱也。”《象》云:“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释名·释丧制》云:“死于水者曰溺。溺,弱也,不能自胜之言也。”《左传·昭公元年》云:“淫溺,惑乱之所生也。”《汉书·五行志下之下》引《京房易传》云:“顺亡所制兹谓弱。”《老子》第三十三章云:“自胜者强。”《大戴礼记·武王践阼》云:“师尚父西面道书之言曰: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枉,弗敬则不正,枉者灭废,敬者万世。”

《老子》第七十八章云:“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民为水。《大戴礼记·武王践阼》云:“盥盘之铭曰:与其溺于人也,宁溺于渊。溺于渊犹可游也,溺于人不可救也。”卢辩注:“日知所亡,学者之动,溺于民庶,大人之祸。故或以自新取戒,或以游溺為鉴也。”《荀子·王制》云:“传曰: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礼记·缁衣》云:“子曰:小人溺于水,君子溺于口,大人溺于民,皆在其所亵也。夫水近于人而溺人,德易狎而难亲也,易以溺人;口费而烦,易出难悔,易以溺人;夫民闭于人而有鄙心,可敬不可慢,易以溺人。是故君子不可以不慎也。”

“上下”喻天地。《尚书·尧典》云:“光被四表,格于上下。”《论语·述而》云:“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礼记·中庸》云:“《诗》曰: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诗经·玄鸟》云:“宅殷社茫茫。”毛传:“茫茫,大貌。”《文选·魏都赋》云:“茫茫终古。”李善注:“茫茫,远貌。”《庄子·逍遥游》云:“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老子》第五十九章云:“重积德则无不尅,无不尅则莫知其极。”《逸周书·命训》云:“正人莫如有极,道天莫如无极。道天有极则不威,不威则不昭;正人无极则不信,不信则不行。”又,《论语·子张》云:“堂堂乎张也。”皇侃疏:“堂堂,德宇广也。”《孙子兵法·军争》云:“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广雅·释训》云:“堂堂,容也。”《老子》第十六章云:“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句兹”与“某也发阳”同义。“句”读为苟,《广雅·释诂一》云:“苟,诚也。”兹、此同义。《尚书·大诰》云:“卜陈惟若兹。”《汉书·翟方进传》引作:“卜陈惟若此。”《礼记·中庸》云:“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之通止,《说文》云:“此,止也。”故“诚之”即“诚此”。《礼记·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郭店楚简《君子》云:“槁木三年,不必为邦基。言寅之也,是以君子贵诚之。闻之曰:古之用民者,求之于己为恒,行不信则命不从,信不著则言不乐,民不从上之命,不信其言,而能念德者,未之有也。故君子之莅民也,身服善以先之,敬慎以守之,其所在者入矣。”

《老子》第二十一章云:“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河上公注:“此,今也。”今又称日新,《礼记·大学》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句兹”即“苟日新”,《周易·系辞上》云:“日新之谓盛德。”

楚简《祝辞》又云:

救火,乃左执土以祝曰:号,诣五夷,绝温冥冥,兹我盈。既祝,乃投以土。

《左传·宣公十六年》云:“人火曰火,天火曰灾。”《论衡·言毒》云:“谚曰:众口铄金。口者,火也。五行二曰火,五事二为言,言与火直,故云铄金。”《诗经·将仲子》云:“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孟子·尽心下》云:“貉稽曰:稽大不理于口。孟子曰:无伤也。士憎兹多口。《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孔子也。‘肆不殄厥愠,亦不殒厥问。文王也。”

民众舆论会引发社会动荡。《尚书·盘庚上》云:“汝曷弗告朕,而胥动以浮言,恐沈于众?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云:“晋国贰,则子家坏,何没没也?”杜预注:“没没,沈灭之言。”《释文》云:“沈,溺也。”故“恐沈”即上文所言“恐弱”。《左传·隐公六年》引《商书》云:“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其犹可扑灭?”

“夷”读为彝。《孟子·告子上》云:“《诗》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诗经·烝民》云:“民之秉彝。”毛传:“彝,常也。”《素问·五运行大论》云:“考建五常。”王冰注:“五常谓五气行天地之中者也。”《礼记·乐记》云:“道五常之行。”郑玄注:“五常,五行也。”五常可统称为常,《管子·幼官》云:“立常备能。”尹知章注:“常谓五常。”

“绝”,简文从尸从绝。《释名·释言语》云:“绝,截也,如割截也。”《论衡·寒温》云:“阳气为温。”《素问·宝命全形论》云:“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庄子·在宥》云:“至道之精,窈窈冥冥。”

“兹”同此。郭店楚简《君子》云:“《大禹》曰:余兹宅天心何?此言也,言余之此而宅于天心也。”郭店楚简《尊德义》云:“反,之此,往矣。”《管子·内业》云:“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又,《老子》第四十五章云:“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河上公注:“谓道德大盈满之君也。若冲者,贵不敢骄,富不敢奢也。”《周易·剥·彖》云:“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虞翻注:“乾息为盈。”《周易·乾·象》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楚简《祝辞》后半与射礼有关。《礼记·射义》云:“射者,人之道也。”《礼记·中庸》云:“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说文》云:“射,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也。”又云:“弓,以近穷远。”《老子》第七十七章云:“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河上公注:“天道损有余而益谦,常以中和为上。”

楚简《祝辞》云:

随弓:将注为死,阳武即求当。引且言之,动以心,抚颚,射戎也。

《周易·系辞下》云:“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尚书·酒诰》云:“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由此知随卦之象为商,《说文》云:“商,从外知内也。”《风俗通·声音》引《刘歆钟律书》云:“商者,章也,物成熟可章度也。”《说文》云:“随,从也。”《周易·坤》六三云:“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象》云:“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随”者,随时。《广雅·释诂一》云:“随,顺也。”《庄子·养生主》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周易·杂卦》云:“随,无故也。”《庄子·秋水》云:“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时间运行,终始相应,有始有终,亦无始无终。《周易·说卦》云:“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周易·艮·彖》云:“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

《左传·襄公三十二年》云:“又注。”杜预注:“注,属矢于弦。”《白虎通·崩薨》云:“死之为言澌,精气穷也。”艮卦位东北,當鬼户。《周易·随·象》云:“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释名·释天》云:“晦,月尽之名也。晦,灰也,火死为灰,月光尽似之。”《庄子·齐物论》云:“南郭子綦隐几而坐,仰天而嘘,嗒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郭象注:“死灰、槁木,取其寂寞无情耳。”

“阳”读为扬,《尚书·泰誓》云:“我武维扬。”

楚简《筮法》云:

外弓:将注为肉,阳武即求当。引且言之,动以目,抚颚,射禽也。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云:“喜怒哀悲之气,性也。及其见于外,则物取之也。”《礼记·乐记》云:“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又,《释名·释形体》云:“肉,柔也。”马王堆帛书《称》云:“安徐正静,柔节先定,善予不争,此地之度而雌之节也。”

楚简《筮法》云:

踵弓:将射干音,阳武即求当。引且言之,动以式,抚颚,射音也。

《说文》云:“跟,足踵也。”《释名·释形体》云:“足后曰跟,在下方著地,一体任之,象木根也。”《淮南子·原道》云:“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高诱注:“根,本也。”《礼记·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老子》第三十九章云:“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尔雅·释言》云:“干,求也。”“音”用为意,《礼记·乐记》云:“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说文》云:“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从心从音。”《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云:“心之所之谓意。”《素问·针解论》云:“深浅为志。”王冰注:“志一为意。”《礼记·射义》云:“射之为言者绎也,或曰舍也。绎者,各绎己之志也。”《仪礼·乡射礼》云:“宾、主人、大夫若皆与射。”郑玄注:“射者,绎己之志,君子务焉。”

“式”,简文从骨从弋。《诗经·下武》云:“下土之式。”毛传:“式,法也。”《仪礼·大射仪》云:“射人戒诸公、卿、大夫射。”郑玄注:“射人,掌以射法治射仪。”《周礼·大司徒》云:“礼乐射御书数。”郑玄注:“射,五射之法。”《周礼·保氏》云:“三曰五射。”郑司农注:“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也。”

以上三弓祝辞的意义可参阅《诗经·蟋蟀》,其诗云:“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无已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诗云:“职思其居。”《孝经》云:“仲尼居。”《释文》引孔注:“居,静而思道也。”《老子》第七十二章云:“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王弼注:“清静无为之谓居。”《庄子·天地》云:“欲同乎德而心居矣。”郭象注:“居者,不逐于外也。”又,《尔雅·释言》云:“宅,居也。”《周易·剥·象》云:“上以厚下安宅。”《庄子·人间世》云:“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不得已”即天道,《诗经·皇矣》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诗云:“职思其外。”《说文》云:“外,远也。”《周易·系辞上》云:“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诗云:“职思其忧。”《论语·卫灵公》云:“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述而》云:“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马王堆帛书《五行》云:“君子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知,无中心之知则无中心之说,无中心之说则不安,不安则不乐,不乐则无德。君子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圣,无中心之圣则无中心之说,无中心之说则不安,不安则不乐,不乐则无德。”

————————

[1]李学勤.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M].上海:中西书局,2010.

〔责任编辑:谷丽珍〕

猜你喜欢

战国时期
试论战国时期的楚墓人殉
泗水变迁与春秋晚期、战国时期泗水流域内外的大国趋势——兼论泗上十二诸侯之宋、薛、邳的灭亡
战国时期漆器装饰艺术的美学内涵
中山君有感于礼
关于战国时期丝绸提花几何图案的思考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历史背景及原因
孟子说仁德
诈与妄 奚可焉 凡出言 信为先
试论战国时期水利工程的时代特性
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