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文学艺术事业繁荣发展的创新对策探索
2021-11-12吴云宋煜
吴云,宋煜
(徐州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徐州 221018)
文艺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没有文艺的滋养,再富裕的城市也是灵魂的荒漠。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不应仅以区域经济中心自居,更要着眼全国,放眼世界,力争成为全国著名并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文艺之都,故推动徐州文学艺术事业繁荣发展应是我市“十四五”发展大局的应有之义和重要一环。
1 徐州文艺事业具备繁荣发展的良好基础
推动任何事业的繁荣发展都犹如建造高楼大厦,没有稳固的地基,高楼大厦即便建成也终将轰然倒塌。值得庆幸的是,徐州文艺基础颇好,繁荣发展的根基牢固。
1.1 历史积淀深厚
徐州文艺源远流长。秦汉之际,刘邦的《大风歌》已被传唱2 000 余年;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令人叹为观止,为后人树立了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的典范。在唐朝,白居易的《长相思》《燕子楼》名噪一时,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宋元时期,苏轼的《放鹤亭记》为名扬海内外的“亭记”之一;苏辙的《黄楼赋》亦为宋赋代表作;元代萨都剌的《彭城怀古》写得也是文采风华、情真意切。明清之时,万寿祺、阎尔梅之诗唱出了遗民的复杂心态,为遗民文学之翘楚。抗战时期,李可染的绘画、马可的音乐、臧克家在徐州创作的诗歌都传达出全民族抗战到底的决心和信心,有力地鼓舞了抗战军民。
到了当代,孙友田的“我是煤,我要燃烧”不仅唱遍中国,还漂洋过海到达韩国、哥伦比亚等国;赵本夫《卖驴》的获奖使全国的文学爱好者将目光投向了徐州,《天下无贼》的热播也使人认识到徐州文学的不可低估;周梅森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引起关注,多次在文坛刮起周梅森之风。
在绘画方面,李可染与朱德群均学贯中西、融合中外,各自成为一代大师,刘开渠、王青芳、张伯英、王子云、朱丹等也是徐州书画艺术的杰出代表。在戏剧、曲艺等方面,徐州梆子戏即为江苏梆子戏,徐州柳琴戏即江苏柳琴戏,徐州琴书即江苏琴书,在省内独树一帜,涌现出了张虹、王晓红、燕凌多位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著名演员。
1.2 “十三五”期间成果丰硕
自2016年以来,徐州文艺频频令人刮目相看。继“彭城画派”之后,“彭城书派”也得到了学界的认可,其作品多次荣获国内奖项,其中李守银荣获“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许强荣获江苏书法最高奖“江苏书法奖”。文学方面,刘业伟、刘晔获评茅盾文学奖新人奖;出现了8 位徐州作家同时上台领取紫金山文学奖的盛况;张新科的长篇小说《苍茫大地》《鏖战》先后两次荣获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胡弦荣获鲁迅文学奖,朱群英、周淑娟先后荣获冰心散文奖等等,尤其是《人民的名义》,伴随着同名电视剧的播出,达到了与柳永词一样“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轰动效应。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徐州文艺目前已具备了繁荣发展的坚实基础。
2 徐州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瓶颈
徐州文艺事业尽管具备繁荣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基础,但毋庸讳言,也潜隐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解决,那么徐州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将很难实现。
2.1 财政投入太少
根据徐州文艺网公开资料,2020年徐州市文联财政预算支出总额为1 157.58 万元,其中基本支出为850.83 万元,项目支出为306.75 万元。基本支出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和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享受者为文联工作人员。真正用于文艺项目的满打满算只有306.75 万元。而与徐州人口差不多的苏州市,在2018年用于舞台艺术精品创作的专项基金就有6 000 万之多,还拨给新成立的交响乐团和民族管弦乐团5 000 余万元,两者相加已超过1.1 亿,不仅如此,政府还出资以“惠民票价”方式直接补贴观众。
从文化资金投入与前一年度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来看,徐州201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是7 000 亿元,2020年文化财政专项投入约为前一年度国民生产总值的0.001 65%。而苏州2017年国民生产总值是1.73 万亿,2018年文化财政专项投入即使以1.1 亿来算,所占比例约为0.006 3%,这一比例约为徐州市的3.8 倍,何况1.1 亿还只是2018年苏州市文化财政投入的一部分。虽然徐州的经济与苏州差距较大,两市文化资金投入的绝对值肯定会有差异,但比例上差别如此之大只能说明徐州市对文化的投入太少了。
2.2 缺乏政策与激励措施
与文艺资金匮乏直接相关的是文艺政策与激励措施的缺乏。苏州、常州、无锡、南京、淮安等市都制定了数量众多、体系健全的文艺政策与激励措施。拿苏州来说,早在2016年就制定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随后便依据该政策实施了“苏州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重点工程”,该工程包括八个子工程,制定了城市文艺发展各个方面的具体措施。2018年苏州市又制定了《勇当“两个标杆”落实“四个突出”建设“四个名城”十二项三年行动计划》,其中包括《文化繁荣兴盛三年行动计划》,随后便实施了“文艺院团发展‘311’行动计划”。这些政策与措施在全社会营造重视文艺、尊重文艺工作者的社会氛围,提高了文艺工作者的收入,有力地提升了文艺工作者的工作认同感、积极性以及社会地位,调动了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再拿经济条件远不如徐州的淮安来说,在资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制定了《关于培养文艺名家打造精品名作工程的实施办法》《淮安市培养文艺名家打造精品名作工程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文艺政策,拨付专项基金奖励“在省级以上(含省级)文化主管部门、宣传部门及文联等机构举办的重大赛事中获得奖项的文艺工作者(机构)”,扶持“新创作舞台剧和作品”。
但笔者在调研走访时发现,徐州既没制定系统完备的文学制度,也没有对作家成果予以奖励,每当提起此事,文艺家们都不免唏嘘感慨。比如,徐州8位作家在荣获紫金山文学奖后不仅没有得到资金的奖励,也没有获得精神上的重视和关怀,徐州电视台仅对杨刚良进行了现场采访,其他人在徐州文艺界很快就被遗忘了。
2.3 文艺氛围不足
笔者从徐州市凤凰书城、博库书城、大众书局等的工作人员处得知徐州各大书店销售额的90%以上来自童书、教辅书和专业书籍,非青少版的文学艺术类书籍销售数量非常少,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徐州的成年人很少阅读文艺作品。
为了结论的客观准确,笔者又在金鹰、苏宁、金地等市中心繁华之地随机采访了50 余位市民,能在2 分钟之内说出5 位当代文学家和他们的作品的,只有不到10 人;承认自己从没去过李可染艺术馆超过了45 人;不知道朱德群的也超过了45 人;说自己会自己购票到音乐厅听音乐的只有不到5 人。这次采访与笔者2018年指导学生做的调查结果高度一致。
习近平总书记说社会主义的文艺是人民的文艺,人民都不了解、不接触,那这样的文艺怎么可能是人民的文艺?
其实,人民之所以不接触倒不一定是不喜欢,一方面是因为生活不够富裕,要为生活而打拼,没有时间也没有“闲钱”来欣赏文艺作品;另一方面是长期不接触便没有了欣赏的习惯和能力,即使看到文艺作品也没感觉。
人民对文艺的漠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文艺家们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和他们创作的倾向,使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为自己而非为人民而创作,而且在家乡人民心中也没有受到由衷的钦佩和尊重,久而久之,双方的距离越来越远。
2.4 活动少且不接地气
由于2020年全市只有306.75 万元文艺项目经费,而所做的工作却包括文艺精品推介、优秀文艺作品的奖励、文艺社团活动、文艺惠民、文艺评论等方方面面,平均到每一项则经费极少。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徐州市文联在预算中只好写道:
(1)完成文艺惠民活动2 场,其中:书画展或下乡演出2 场。
(2)文联系统会议1 场。
(3)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文学、文艺活动的要求展开工作。
(4)徐州文艺高质量发展系列活动,有7 个子项目。
(5)《大风》杂志的编辑出版。
说是“文艺惠民”,但只局限于书画惠民,从徐州文艺网2018年、2019年的活动情况来看,这很可能是过年时组织书法家在某个广场写写春联送给大家。徐州市的“文联系统会议”向来仅限于文联系统内部,也就是各协会领导和文联领导一起开会,其所思所想不能回应人民的需要和呼声。“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文学、文艺活动的要求展开工作”是以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为核心的,而文艺真正的受众、主体乃是普普通通的市民,不去了解他们的声音,所组织的活动定会偏离方向。“徐州文艺高质量发展系列活动,有7 个子项目”不够详细,无从得知其是否接地气。《大风》杂志靠很少的经费编出了很高的质量,编辑人员付出了很多辛劳。但是该杂志只送给机关单位,老百姓是看不到的,编得再好,也不可能接地气。
再看看苏州。为提升群众文化消费的品位和档次,2018年组织了青年话剧节活动,为防止人民置身事外,采用了政府购买文化服务、低票价补贴等形式直接补贴观众,结果有5.8 万人次观众观看了话剧演出。苏州市这种以补贴或政府买单的方式培育文艺观众的做法早在13年前笔者在苏州大学读博时就已经开始使用了,记得那时市政府免费请苏大学生看昆曲,为防止穷学生们没有钱去,就由文学院德高望重的朱栋霖老师出面用校车将愿意去的学生拉了过去。但在徐州,这种情况笔者从未经历过,问学生,学生也说没有经历过。
两相对比,可见徐州文艺活动不走心,不仅数量少且流于形式,不够接地气。
2.5 文艺人才后劲不足
根据徐州、苏州两市文艺网官网的统计数字,徐州有市级会员约10 057 人,省级会员3 083 人,国家级会员695 人;而苏州市有市级会员7 664 人,省级会员3 486 人,国家级会员1148 人如表1所示。
表1 徐州、苏州两市文艺人才数量对比表
由表1我们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出来,徐州市的市级会员比苏州多了2 000 多人,但省级会员比苏州少403 人,国家级会员则少了453 人,即越是高级别的文艺人才,徐州与苏州的差距越大,而真正能创作出“高峰”作品的大多是高层次人才,从这方面来看,徐州显得后劲不足。
再者,目前徐州市文联统计成果时是将徐州籍的文艺家计算在内的,如西川、赵本夫、周梅森、骁骑校、打眼、郑子(郑爱民)、胡弦等,但是这些人在申报成果时的身份并非徐州人,因此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他们的成果不能算是徐州文学的收获,他们的成就再大也不能代表徐州文学的成就。
又者,徐州高校较多,因工作关系,一些著名作家成为徐州作家,如张新科、刘业伟,但这并非徐州本身或是徐州文艺的好政策留住了他们,而是其所在的高校暂时将他们留住了,随着工作单位的变更,只要离开徐州,他们就不再是徐州作家了。
此外,徐州文艺人才年龄偏大,作家中60 岁以上的文艺人才占半壁江山,余下的90%是中年人,30 岁以下的不仅人数少,而且也没有拿得出手的成果。戏曲、曲艺人才的年龄结构尤其令人担忧,现在担任主演的还基本上都是“60 后”,“80 后”极少,更不用说“90 后”了。虽然20世纪最初十年徐州戏曲、曲艺名家接连摘得中国戏剧表演“梅花奖”等重量级大奖,但近五年不仅没有获得国家级奖项,就连省级奖项也很少获得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当“60 后”老到不能再担任主演时,徐州的戏曲、曲艺就面临人无艺亡的危险了。
2.6 门类之间发展不平衡
一个城市文学艺术的实力是个综合性指标,不能仅仅依靠某一或二类艺术,而是既要有特色、亮点,也要有各艺术门类的协同发展。徐州文学艺术中的绘画、书法在全国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彭城画派”“彭城书法”均闻名遐迩。但是文学精品却屈指可数,而且这些精品也远没有达到“高峰”的标准。影视艺术、动漫艺术则都是徐州文艺的短板,需要加大力气提高。戏曲、曲艺虽然曾经有过赫赫成绩,但如今却日渐走向萧条。
2.7 研究严重滞后
迄今为止,知网上以徐州文艺为标题的论文数量为0;以徐州文学、徐州音乐为标题的论文都只有1 篇;以徐州美术为标题的也仅仅只有8 篇。若进一步以具体的艺术家为检索词进行搜索,我们会发现除赵本夫、周梅森、李可染、朱德群、程大利等少数文艺家的研究较深入之外,其他文艺家及其作品的研究数量都很少,由此可见徐州文艺的研究基础是较为薄弱的。
这一方面是受到当代论文评审规则的影响,如果撰写关于一个名气不大的文艺家的论文,投稿后则很有可能如泥牛入河,消失不见了,为防止这种情况出现,研究者们大多有意予以规避,而徐州文艺高峰数量太少,故而研究较少。
另一方面也是受到资料限制。2017—2019年,笔者曾带领学生做新世纪徐州文学研究,发现即使把徐州市各大图书馆找遍,也无法找全徐州作家21世纪以来的作品,这两年情况有所好转,徐州市图书馆、徐州工程学院图书馆、江苏师范大学图书馆均接受徐州作家捐赠或购入不少徐州作家作品,但距离全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与文学相比,其他徐州文艺资料保存的就更少了,这使得研究无法开展。
3 推动徐州文学艺术事业繁荣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以上7 个方面的问题使得徐州文学不仅难以产生“高峰”之作,而且“高原”地位也很难长久维持,为改变这种状况,尽快生产出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需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思路与对策。
3.1 切实加大文艺资金投入
一方面,要加大市财政对文艺事业的支持力度,文艺事业支出至少要达到前一年度国民生产总值的十万分之六,这些资金要专款专用,不能将其等同于文联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要将其中的大部分用于精品力作的奖励与重要项目的培育。
另一方面,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文艺事业之中,电影电视剧、动漫、曲艺、戏曲等文艺种类要投放市场,让资本看到收益,从而将社会资本导向那些经济效益好的文艺项目。
3.2 加快构建文艺政策体系
要在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在全面了解江苏省文艺政策体系的基础上,充分调研,广泛吸收各界意见、建议,参考兄弟城市做法,实事求是、负责任地制定《徐州市文艺精品奖励办法》《徐州市文艺精品项目培育办法》《徐州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徐州市文艺奖类型及组织实施办法》等政策。
3.3 积极营造浓厚的文艺氛围
一方面,可以组织评选优秀文艺集体、文艺家庭、文艺个人等活动,借机宣传文艺的意义和价值,使人们形成热爱文艺、尊重文艺的意识。
另一方面,可以在公交车、地铁、邮局、居民楼等公共场所投放关于徐州文艺家、徐州文艺精品创作过程的纪录片,将徐州文艺历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增加人们的文艺知识,增强城市自豪感,提高对徐州文艺的喜爱之情。
3.4 开展有效的文艺活动
不能为完成文艺活动任务而开展文艺活动,而要真正将文艺活动做到人民的心坎里。要在培根铸魂的高度上认识文艺活动的意义,牢固树立文艺活动为人民的思想,尊重人民意愿,尊重人民欣赏习惯,以政府购买文化服务、低票价补贴等形式直接补贴观众,对于在徐州市的大中专学生,则定期免费请其观赏徐州琴书、梆子戏等徐州特色文化产品,拉近人民与文艺之间的距离,使人民能够欣赏起优秀的文艺作品。
3.5 大力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
第一,引入竞争机制,开展由人民广泛参与的“徐州人民最喜爱的文学艺术家”评选,对获奖者进行大力表彰,激起当选者的自豪感。
第二,实施“徐州文艺人才托举工程”,重点资助、帮扶一批徐州文艺领军人才、重点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
第三,采用柔性引进制度,加大引进高层次和青年优秀人才的力度,每年引进和培养5~10 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艺名家和优秀青年人才,建立“名家工作室”。
第四,为名家及优秀青年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组织专场演出、专题展览或作品研讨会等活动。
第五,开展文艺“青蓝工程”计划,以项目支持的方式助力青年文艺人才成长。
第六,构建徐州琴书、梆子戏、柳琴戏艺术培训基地,以财政补贴的方式维持基地运行,使这些门类后继有人。
3.6 打造亮点与培育新增长点并行
第一要突出特色与亮点。要在资金上加以倾斜,继续在彭城画派、彭城书派、徐州文学上用力,打造彭城画派、彭城书派、徐州文学精品,将其推向全世界。
第二要培育新兴增长点。要为有实力的企事业单位与徐州电影、电视剧、动漫等牵线搭桥,解决后者发展的资金问题,同时加强这些门类文艺精品的推介,使其成为下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徐州文艺的新亮点。
第三要重振曲艺等的辉煌。加强对江苏柳琴剧团、江苏梆子剧团等的重视程度,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实施“青蓝工程”计划,为这些艺术门类培养人才。
3.7 切实推进徐州文艺研究
虽然已经成立了徐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但由于研究徐州文艺的著作难以发表到高级别刊物,相关课题也很难申请到高级别课题,高校教师对从事徐州文学艺术研究积极性较低。为此,徐州市文联、徐州市社科联要加大对徐州文艺研究课题的支持力度,一方面要增加立项数,在徐州社科立项指南中将徐州文艺研究课题设为重点研究课题,吸引高校教师申报;另一方面要增加研究经费,至少要从现在的1 000 元提高到1 万元;再一方面对特别优秀的研究成果要予以重点支持,可以设立徐州文艺研究著作后期资助课题,对其出版予以资助,并在徐州社科奖评奖中突出文学艺术评论类著作。
总之,徐州文艺基础较好,我们只有利用好这个基础,在资金支持、政策制定、人才培养、文艺活动等各方面改进工作,才能不断推动徐州文艺工作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