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线损系统的建设及其在电能平衡分析中的应用
2021-11-12王鼎
王 鼎
(国网江苏苏州供电公司,江苏 苏州215004)
线损是电能从发电厂传输到用户过程中,在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各环节中所产生的电能损耗,是衡量电网技术经济性的重要指标,它综合反映了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生产运行和经营管理的技术经济水平。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时代背景下,线损管理对节能减排、降本增效及企业基础管理的推动作用日益重要[1-2]。为此,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提出了同期线损管理思路,完成了同期线损系统的系统设计、功能开发、测试部署及应用推广工作。
1 同期线损系统建设
1.1 同期线损的含义
线损率=(供电量-售电量)/供电量,同期的含义是供电量与售电量的统计周期一致。传统的线损统计中,供电量与售电量统计周期不一致,得出的线损是不同期的。例如,供电量为自然月1日00∶00—次月1日00∶00点,但售电量根据各地区结算制度的不同而不同,有月末25日—次月25日统计的售电量,或者月末28日—次月28日统计的售电量。按上述法统计,由于月份天数的多少、用电季节的变换,会出现线损率计算结果忽高忽低的波动现象,导致线损率未能快速准确定位线损异常,未能敏感反映基础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降低了线损率指标在电网管理中应发挥的作用。图1所示为某公司2013—2015年的历年线损率统计曲线图,从图中可知,该公司历年线损率在用电负荷波动较大的月份,如:2、3、6、7、9月,因供、售电侧抄表不同期造成月度线损率波动幅度较大,甚至出现负线损。
图1 某公司2013—2015年线损率统计曲线图
随着智能电能表的全面安装,电量采集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同时电能量系统、用电采集系统、SCADA系统的建设,为实现供、售电量同期统计奠定了坚实基础。2012年起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开始同期线损系统建设[3-4],系统界面如图2所示。
图2 同期线损系统(全称为一体化电量与线损管理系统)界面
1.2 系统功能
该系统针对特大型电网企业线损管理难点,充分利用智能电能表采集信息,推进业务融合和数据共享[5]。该系统研究了公司线损管理业务特点、线损基础数据及指标应用问题,建立了一套全网耦合联动的供售同期的“四分”(分区、分压、分原件、分台区)线损计算模型。
系统功能(如图3所示)分成基础管理、专业管理、高级应用三大类:基础管理实现数据集成、档案管理、拓扑管理、模型管理功能;专业管理实现关口管理、计算与统计、指标管理以及线损三率管理功能;高级应用实现智能监测、异常管理、全景展示与发布以及专业协同功能。
图3 功能框架图
1.3 数据集成架构
同期线损系统提出并设计了动态适配的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组件,实现了多专业系统信息的统一抽取转换与匹配归集,解决了营销、运检、调度各专业系统数据标准不一问题,实现电量源头采集,线损自动生成,指标全过程监控,发展、运检、调度、营销业务全方位贯通[6]。
数据接入集成架构如图4所示,基础数据从源头系统获取,具体的获取情况:从PMS系统获取设备档案数据;从营销系统获取用电档案和发行电量数据;从用电信息系统获取用电能表底数据;从OMS/SCADA系统获取站内设备状态数据及遥测数据;从电能量采集系统获取关口电量;从电网GIS系统获取空间数据。获取的源头数据上传至数据中台进行整合处理,再统一提交给同期线损系统[7-8]。
图4 数据接入集成架构
1.4 实用化及经济效益
同期线损系统应用覆盖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总(分)部、27家省、335家地市、1921家县及2.15万家供电所,在线全量监控国网内7.7万座厂站、35.2万条线路、465.7万台配变、4.5亿个计量点,实现全球最大规模电网各层级、各专业、各环节电量与“四分”同期线损的月考核、日监测。
同期线损系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推进国网节能降损工作,2016年—2018年期间国网线损率累计下降0.33个百分点,节约购电成本54亿元,减排二氧化碳1113万t;同时,有效解决跑冒滴漏问题,3年查处窃电及违规用电45万起,挽回损失21.4亿元。
2 基于同期线损系统的电量平衡分析实例
在同期线损系统的数据治理过程中,对电量平衡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形成了解决机制,提升了同期线损系统的实用性,积累了数据治理经验,现对两个具体案例进行阐述。
2.1“假母线平衡”分析治理
2.1.1 三种电量平衡的特点
一个变电站存在三种电量平衡:母线平衡、主变平衡、线路平衡(即线损)[9-11]。母线平衡统计同一电压等级的母线各侧表计电量,侧重考察同一个变电站同一电压等级的计量数据的准确性;主变平衡统计主变各侧不同电压等级的表计电量,侧重考察同一个变电站不同电压等级的计量数据的准确性;线路平衡统计两个分布于不同变电站的表计电量,侧重考察上下游两个不同变电站之间的计量数据的准确性。
2.1.2 假电量平衡的定义
在日常监测过程中,发现一条规律:若计量出现故障,即使有一个平衡仍成立,则另两个平衡也至少有一个不成立,这个仍然成立的平衡,称为假电量平衡(包括“假主变平衡”、“假线路平衡”、“假母线平衡”)。“假主变平衡”涉及同一个变电站两个不同电压等级计量关口同时故障,发生的概率不高;“假线路平衡”涉及两个不同变电站的计量关口同时故障,发生的概率也不高;“假母线平衡”涉及接在同一母线上的设备同时故障,典型的缺陷是母线压变失压,导致接在该母线上的输入输出所有设备电量同时减少,该类型故障发生的概率最高,所以“假母线平衡”要特别关注。
2.1.3 兴福变电站“假母线平衡”实例
案例描述:110 kV兴福变电站有两条10 kV母线,两条110 kV进线,变电站接线图如图5所示。查看2019年6月数据,母平情况:10 kV母平数据合格;线路平衡(线损)情况:有一条110 kV进线17G1万兴线线损超标,以及部分10 kV配电线路线损超标;主变平衡情况:无主变高压侧表计,故无法统计主变平衡。母平数据合格而线损不合格,这是典型的“假母线平衡”。
图5 兴福变电站接线图
线路平衡(即线损)分析:17G1万兴线分别连接220 kV万丰变电站以及110 kV兴福变电站,由于线损偏高(线损率曲线如图6所示),首先怀疑兴福变电站侧可能存在少计电量的问题[12-13]。
图6 17G1线6月份日线损率曲线
对17G1线路电量输出表计:兴福变电站#2主变低的电量数值进行分析,通过对同期系统电量数值与EMS积分电量数值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发现从6月19日起,同期系统电量数值小于EMS值。
表1 兴福变电站#2主变低电量系统与EMS系统电量数据比对
再进一步分析兴福变电站#2主变低表计电压电流遥测数据,发现电压B相为0,如表2所示。
表2 兴福变电站#2主变低表计电流电压遥测数据
表计B相失压,使得兴福变电站#2主变低电量偏小,至此17G2线损超标的原因找到了。
母线平衡分析:6月兴福变电站10 kV母线平衡率为0.66%。有理由怀疑,母线上所连的配电出线表计同#2主变低表计一样,均存在电量少计。查看10 kV II段配电出线表计的遥测数据,发现B相电压均为0,至此发现这是典型的“假母线平衡”,母线输入(兴福变电站#2主变低)与输出电量(10 kV II段配电线路)均减小,虽然母线平衡,但计量关口是存在缺陷的。同时配电线路电量输入表计少计电量,配电线路线损不合格的原因也一并找到了。
主变平衡分析:若主变高压侧有表计,由于主变输出电量计量偏小,主变平衡也不会成立。
解决措施:联系现场处缺,发现二次回路熔丝问题,导致整条母线B相失压,现场处理熔丝问题后,B相电压恢复。
该故障影响以下3个平衡:#2主变的主变平衡;10 kV II段所接负荷线路的线路平衡(配电线路线损);17G1线路平衡。
但是该故障不影响以下4个平衡:10 kV母线平衡(因为10 kV II段所有表计电压B相为0,输入输出电量均减小,所以母线依旧平衡);110 kV线路1的线路平衡;#1主变的主变平衡;10 kV I段所接负荷线路的线路平衡(10 kV I段所连配电线路线损);
如果只分析了后4个平衡,而忽视了前3个平衡,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该变电站没有数据质量问题。另外,若一个变电站接有多台主变,多条进线,多个不同电压等级母线,则所有的主变、线路、母线均需平衡,不可有遗漏。
在同期线损系统维护工作中,须做好主变平衡、母线平衡、线路平衡3者的同时监测,不可偏废,严把关口计量关,切实提高同期线损系统的数据质量。
2.2 小负线损分析治理
理论上,线路输入电量大于输出电量,线损率是正数。但实际运行中,由于计量误差客观存在,包括互感器及其二次回路误差、电能表误差等,会出现线路输出电量大于输入电量,形成负线损[14-17]。下面介绍的案例就是由计量误差造成的负线损及其治理过程。
2.2.1 案例描述
220 kV立新变电站有3条110 kV线路存在-1%以内的小负线损,需要分析小负线损原因并进行治理。
2.2.2 问题分析
分析思路:立新变电站的三条小负线损线路集中在正母运行,怀疑正母电压偏低造成输入电量偏小,导致小负线损。对小负损线路186A立港甲线为例进行分析,通过理论计算说明提高正母电压能够让线损率由负变正。再做现场实际测量,根据实际的测量数据来验证理论计算的正确性。
理论分析:2017年2月186A立港甲线输入电量为3663000 kWh,输出电量为3670000 kWh,线损率为-0.19%。186A立港甲线接在110 kV正母运行,母联未合上,正母副母分列运行。
电量系统中186A立港甲线的电能表遥测数据:2月28日20点电能表遥测数据,正母电压:(Ua=60.6 V,Ub=61.8 V,Uc=61.1V)。副母电压:(Ua=61.7 V,Ub=61.7 V,Uc=61.8 V),电能表遥测数据表明正母A相电压偏小。
根据初步理论计算分析,提高正母A相电压,则输入电量扩大倍数1.0104。
2月份调整过后的线损率由小负损变为正损。
2.2.3 解决措施
计量、变电运维到现场实测。4月28日计量现场测得:110 kV正母压变端子箱计量熔丝前电压Ua=61.6 V,Ub=61.6 V,Uc=61.6 V,计量熔丝后电压Ua=60.2 V,Ub=61.6 V,Uc=61.4 V,控制室电能表侧电压Ua=60.2 V,Ub=61.4 V,Uc=61.4 V。初步判断110 kV正母计量Ua熔丝可能接触不良,导致计量熔丝后的A相电压下降。变电运维现场检查,更换熔丝,表计A相电压升高,恢复正常。
4月底现场调整电压后,从5月起小负线损变为正线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线损率数据如表3所示。
表3 186 A立港甲线线损率列表
2.2.4 总结分析
厂站侧二次回路问题:现场二次回路熔丝接触不好或其他区域连接松动,有压降,使得表计电压偏低,输入电量偏小,造成负线损。电流回路异常,电流数值偏小,导致输入电量偏小,造成负线损。表计精度不足,与电能表底码位数较少有关。互感器的比差、角差。线路两端表计时差。
3 结束语
同期线损是企业管理、线损管理与计算机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的综合性课题。本文通过介绍同期线损系统及其数据治理经验,希望对线损治理工作具有启发意义。
继续推进深化营配调贯通,以专业数据集成为核心,实现电量源头采集、线损自动生成、指标全过程监控、业务全方位贯通,推进电量与线损管理标准化、智能化、精益化、自动化。
突破基础管理短板,组织各专业部门深入开展“日监测、月分析”,准确甄别技术降损重点、发现管理薄弱环节,进一步促进电能平衡异常分析、设备消缺、档案管理、表计异动等专业流程规范化。充分发挥线损管理在电网经济运行管理中的指导、监控作用,促进公司经营管理质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