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1-11-12饶映雪林国栋

散文百家 2021年3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民族思政

饶映雪 林国栋

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繁荣是各民族团结的关键要素,而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民族地区对公共管理类人才的素质要求也在提高。[1]2017年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十大育人”教育体系方案;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转化,突显了国家对重构“大思政”教育教学理念的重视程度。民族院校作为培育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类人才的摇篮,其教育教学应严格恪守党的教育路线,充分发掘民族院校公共管理专业类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继续深化民族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课程思政”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公共管理类人才。[2]

民族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要为我国社会主义公共管理事业培养优质人才,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3]然而,在当前互联网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繁荣的同时也存在良莠不齐的各类信息。若在专业教育之时忽视了课程思政、课内思政的引导作用,一方面会造成人才培养价值观的偏离;另一方面可能因思想引导不足,导致各民族学生对不良信息的甄别能力薄弱,从而对民族团结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充分发挥民族院校“课程思政”的战略举措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课程思政”在民族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中的价值意蕴

“课程思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思路,旨在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下,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各专业课程教学结合,共同架构起育人矩阵,[4]才能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民族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主要向民族地区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输送人才。民族院校学生多将直接的面向民族地区社会与民众,甚至未来有可能走向领导岗位,因此,正确的政治立场,端正的社会价值观,有利于其健康成长,当前,受教育观念和教育质量水平的影响,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仍有待提升,[1]因此,以思政教育为引领,全面提升公共管理专业教育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程思政”在民族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中的实践路径

课程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物质载体,思政是“课程思政”的核心要素,思政与各课程的融合应是“如盐化水”,而不是“米中掺沙”,若将课程与思政教育割裂开来,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极易成为“两张皮”和“两条线”。民族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在探索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上,应针院校属性、学生结构的实际情况,在保持政策长期稳定的同时,探索一条适合民族院校定位的新路径。

1.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的全过程。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有机的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中,充分挖掘公共管理类专业知识体系中的思想政治理念,对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5]其一,应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在民族院校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以充分体现思政理念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能力结构体系,规范人才培养标准。其二,深度探索公共管理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理论、实践知识体系中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在土地法学课程中,教师可从土地法律文化、法律道德和法治理念等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理解土地利用合法化、土地管理法制化的基本要求。其三,公共管理类专业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交叉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应是公共管理类专业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若忽视了实践环节,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将大打折扣。故民族院校公共管理学院应充分发挥校政合作、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家校合作的联动机制,注重打造“课程思政”的培养合力,才能真正兼顾民族院校公共管理专业教育和思政素质教育发展。与此同时,还应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中,促进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教育回归教书育人的同时,肩负立德树人的责任。

2.强化民族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意识和能力。

“思政课程”教育理念背景下,民族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师肩负传道授业和立德树人的双重职责。公共管理类专业落实“课程思政”,教师是主要抓手。[6]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师不仅应保持自身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的热力,更应提高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能力和动力。首先,保持本专业的内容更新,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师应以社会热点、学科前沿,以及与社会发展贴切的新知识和新案例为教育资源素材,保证“课程思政”常讲常新、常抓常新的授课方式。其次,教学手段的翻新,凸显“思政教育”魅力。教师应依托最喜闻乐见的方法和手段,依托现代化的教学信息技术,紧贴时代、靠近学生,努力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从而提升教育的成效。[7]在课堂上,要求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师能够较好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辅助教学,课外可以借助网络和社交媒体与学生互动交流,延伸“思政教学”阵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宗教观。此外,应为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师创造在民族地区公共管理或服务部门挂职锻炼的机会,增加教师的实践经历,拓展民族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与学的实践空间。

3.民族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应遵循因地育人原则。

所谓因地育人,是指在教学安排上应科学地安排因地教育主题活动,有计划且有重点的开展“思政教育”活动,使民族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方案更加循序渐进和层次分明,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改革的目的。民族院校公共管理管理类专业在设计课程思政体系时,除了要强调专业理论的整体性外,还应注重民族院校所在地方的特殊性。[8]第一,应将地方民族历史、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和发展的经验做法有意识的注入到“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之中。同时,学院应组织专业老师做专题报告,并参与编辑具有民族地区特色、反映民族地区情况及民族地区重大管理案例事件的教材,让学生真听真感受,从而实现“课程思政”在课堂上起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培养效果。第二,带领学生参观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区,参观民族团结先进单位,让民族地区职业道德模范走进课程,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增加学生对民族地区建设工作的感知度。第三,鼓励民族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和社会调查项目以及开展民族地区义诊、支教等志愿者活动,深入民族地区,关注民生话题。

三、结语

民族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同向同行,虽面临着因地、因材施教的融合难点,但也恰逢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管理体制的守正创新的新契机,因此,民族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应抓住此机遇,在构建“课程思政”培养体系的过程中做精、做实、做细,树立具有民族特色、服务地方、辐射周边的思政教学理念,培养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优质公共管理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民族思政
我们的民族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多元民族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