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
2021-11-12刘梦华
刘梦华
河南省周口市实验小学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不止一次强调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吸收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及健全的人格。”目前,部编本教材的使用已全面铺开,纵观小学语文十二册教材,可以发现其遵循着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梯度,编排了不同形式的文化内容:古诗词、文言文、俗语、谚语、歇后语、成语、文学常识等。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古诗词100余首,小古文共有16篇。编者的一个意图就是要求教师通过语文教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嵌入到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中”。[1]这也是该教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一个优势。因此,如何利用部编版教材的优势,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营养”来滋养学生是小学语文老师关注的热点话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瑰宝。一定要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当下,西方文化不断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期,在这个时期,缺乏辨别能力的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特别容易受不良文化的影响。比如,大部分小学生对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耳熟能详、了如指掌,但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等认知不足、知之甚少。对古典乐器很陌生,无法辨认行书、草书、隶书和篆书,同对于国画的欣赏力和鉴别力较差……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对小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抵御不良文化的影响。为此,我们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反复商讨、论证,最终拟定了这一课题。以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引领学生感受传统文化,让课堂成为学生走近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关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它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体现。它们两者都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所追求的价值观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给予一个人以完整、健全的人格。若想有效的实践并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从包括小学语文教育在内的基础做起,才能得到有效的推进和发展。从我国先贤的《道德经》《论语》,再到古代儿童必须学习的《三字经》《千字文》,都有极大篇幅涉及到道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2]
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研究,传统文化对于我国人民来说,也是一种价值的认同。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文化知识的提高,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国内学者还是国外学者,都极其重视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所起到的德育作用。对于传统文化,对于一个人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促进作用持以肯定态度。如果想真正的实施素质教育,达到素质教育这一根本目的,除了相关文化知识的教授之外,还要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可以非常直接、有效的起到相应的作用。并且传统文化的形式丰富多彩,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值得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因此,我们依托本课题,以校本课程开发《书香伴童年》为载体,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掘、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将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这门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历史之久、文化之丰富,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积淀孩子的文化功底,让传统文化的根基植入学生心间。具体做法如下:
(1)阅读指导。流利朗读并基本能用现代汉语解释指定古诗词。大致理解内容,归纳分类古诗词中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拓宽渠道。拓宽经典诵读渠道,利用学校社团活动、校本课程等阵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巩固读书成果。
(3)家校联动。我们发动广大家长共同参与,实现家校联动的“亲子读书”计划,为学生诵读古诗词提供支持与保障。
(4)方法引领。教师努力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诵读途径,在保证“量”的前提下,实现诵读“质”的飞跃。
(5)节日溯源。利用中国传统节日让学生了解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家乡生活习俗变迁;引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懂得感恩,开始树立人生理想和远大志向,热爱祖国河山、悠久历史和宝贵文化。
(6)艺术陶冶。利用琴、棋、书、画、戏曲等传统艺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等审美能力,引导学生过“美”的生活。
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我校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很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根植于学生内心,不断萌芽、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