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传统文化与初中德育工作的融合路径
2021-11-12罗意婕韦素爱廖美林
罗意婕 韦素爱 廖美林
广西河池市巴马县所略中学
文化对于德育而言就好像精神寓所,德育始终存在于一定的文化环境当中。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劳动人民智慧的成果,具有极其重要的育人功能。因此,作为教师要清晰认识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之间紧密的联系,在德育教育中自觉注重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一、德育教学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价值
1.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长河中流淌着许多令人深刻的人生哲理、启示,具有无可替代的育人功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友善”、“自强不息”等精神内涵融入到现代德育教育当中,可以帮助初中阶段的学生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
2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在历史记载当中,我们会发现一代又一代的忠贞爱国志士,如屈原的著作《离骚》展现了其深沉而执着的爱国之情;文天祥以丹心、汗青等隐喻表现了其一腔爱国情怀;陆游一生心系国家,忧国忧民,以感情真挚、气势磅礴的诗词,表达了深挚、强烈的爱国情怀。在现代德育教育中,“爱国”也被划为德育教育的范畴,通过在德育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让爱国诗句、名言深深地刻印在学生们的心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精神。
3.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现代信息技术让我们可以变得“无屏障、无障碍”的进行交流,使全球文化交流更为激烈,社会思想价值也日渐多元化,不同思想思潮、文化在进行激烈的“博弈”。初中阶段的学生价值观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文化的影响,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传统文化有着直接关联,在初中德育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初中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二、初中德育教育工作与传统文化融合途径
1.确立传统文化指导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积淀的产物。但若想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将初中德育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身思想、观念,摒弃传统、陈旧的应试教育思想,以切实提高初中生道德素养作为德育教育培养目标,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极、先进的思想理念,促使初中生践行传统文化。
初中德育教育基础是“诚信文化”、“勤俭节约”、“孝道文化”等内容,对于这些内容,既要求学生对其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还需要学生将这些理念内化为自身的思想与情感。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于学生思想道德提升的重要作用,体悟其中的思想魅力,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具有热情,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树立清晰的教学目标,培养初中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2.加强学校校风建设,优化德育环境。环境的熏陶对于培育初中生思想、道德品质有着巨大影响。而学校作为学生们学习、生活以及成长的主要环境,承担着德育教育的重要人物,学校及教师必须对校园德育环境高度重视。
做好德育教育工作绝非是一种触摸不及的“口头形式”,而是需要学校、教师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行动来促进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建设,聚焦“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紧紧抓住校风、校纪建设这一重要抓手,向学生们展示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促使初中生自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规范学生有损于个人道德品质的行为。积极组织和开展内容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校园德育文化活动,并定期开展具有学校特色、富有吸引力的主题教育活动。为了加强德育教育的深入性,还可以通过校园公众号、校园微视频等媒介,加强德育教育在初中生生活、学习中的宣传力度,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勇于追求理想和美好的人生。
3.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发挥校园文化育人优势。开展形容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更好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家长参与进来,加深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同时也让他们更乐于接受德育教育。因此,我校经常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旨在加强学校育人合力,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优势,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寓于丰富多姿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不仅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活力,而且还发挥了校园文化的育人优势。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之一,在初中德育教育中,学校可以借助植树节、重阳节等节日切实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促使初中生对大自然产生敬畏之情,对长辈产生感激之情,对国家产生忠诚之情。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创设“关爱弱势群体”、“孝老爱亲”等校园活动月,让初中生们参与到实践活动中,通过实际行动收获喜悦,让“孝文化”的种子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逐渐内化为一种习惯。
三、结束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德育教育资源之一,在初中德育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应将德育教育工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探索一条符合初中生身心特点的路径,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爱国主义、自强不息等精神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