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证研究的大学生中华文化英语传播能力培养现状及策略
2021-11-12王静
王 静
郑州西亚斯学院堪萨斯国际学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的形势下,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5) 将“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以更好地“学习和了解世界优秀的文化和文明”,有效“增强国家语言实力,有效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与各国人民的广泛交往,提升国家软实力”界定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由此可见,大学英语课程并非只是传统意义上的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融入中华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
一、基于培养大学生中华文化英语传播能力的教学观摩调查
本研究所用的课堂观摩评价表是依据国际英语教学大师卡洛·里德(Carol Read)的C-Wheel模型来制定的。通过对观摩数据分析得出,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中华文化英语传播能力方面仍然存在问题,被观摩的教师的共同点在于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方面得分相对比较高,可以看出教师们的教学功底和教学经验还是很不错的,教学理论知识比较丰富,方法也比较丰富。教学设计平均分为21.8,最高分22分,最低分19.5。教学方法总的平均分为18.5,总体表现都是比较好的。但是相比较而言,教学组织和教学效果得分较低。教学组织方面的平均分为22.3,教学效果的平均分为15.9。从总分(满分100分)来看,85分以上仅有3人,而且最高分只有88分,结合观摩课和访谈问题的数据得知,大学英语教师在融入中华文化的教学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设计。
培养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关键在于教学设计,虽然观摩课上大学英语教学设计比较好,而且结合主题融入了中华文化的材料,但是仍然有老师以传统的语言基础知识讲授为主,而且融入中华文化的数量不够恰当,衔接不够顺畅,话题转换稍有突兀,学生的思路容易被打断。在进行访谈过程中,一部分教师反映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候受到课堂时间和教学计划的限制,不太好把控内容。有的教师反映感觉自己的设计还比较不错,但是课堂实施过程中未达到预想的效果,而且由于教学、科研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未能及时做出教学反思,不能转化成新的教学经验来指导接下来的教学。
2.教学方法。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求,教师们普遍意识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而且大部分老师都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取教学方法,比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观点陈述、小组活动,包括Dance Line,Jigsaw, Chat Station, Running Dictation等等。然而主要问题体现在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大多数老师意识到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比如课前给学生布置相应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提前观看并思考问题,然后在课中采用提问或者陈述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充分结合了线上线下、课上课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但是教学效果与预想的稍有偏差。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阶段,老师要求学生独自完成预先设定的任务,但是针对是否完成教师并未采取有效的监控和测评手段,其实小组结合的方式可以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课中表现环节,基本上是学习较好学生经常进行展示,其他学生反而不愿意展示,总是把任务交给组长或者成绩较好的学生,这样就不能完成教学目标。课后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也不够全面和深入,部分老师的评价不够具体而且针对性不强。
3.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教学过程中这四个环节是相辅相成,环环相扣的。教学效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在利用信息技术方面,大部分教师仍然需要加强培训,在筛选信息和选用优秀网络资源方面的能力仍然需要提高,以便于教学过程顺利进行。同时要考虑网络资源的数量控制,线上线下的比例分配要恰当,并能够为教学目标服务,否则就会出现课堂上被过多的教学内容牵着走的现象。其次,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华文化的内容难易程度不均,而且素材还不够全面,大多数教师仍然以四、六级考试中的翻译题型为主,以填鸭式讲解做题技巧,并未做到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实践当中,导致学生有关中华文化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华文化的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够明显。因此,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华文化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信息技术背景下提升中华文化英语传播能力的有效策略
本研究在课堂观摩和问题访谈的基础上,结合郑州西亚斯学院堪萨斯国际学院大学英语课程培养模式的教学实践,从增强教师对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提升教师文化素养、创新教学设计、反思教学实践四个方面探讨中华文化英语传播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1.增强外语教师中华文化意识。
虽然党的政策方针都强调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大学英语教学指南》重点指出大学生具有弘扬中华文化的使命和责任,只要大学生能够用英语流利表达中华文化,才能跨越文化交流障碍,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中华文化英语传播能力最重要的对象就是教师,但是仍然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大学英语课程主要内容还是对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尤为重视西方文化,忽略中华文化在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2.提升外语教师文化素养。
培养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离不开教师文化素养,教师自身中华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课堂中的教学效果和学生中华文化英语传播能力的提高。首先,学校相关教学部门鼓励教师积极探索落实外语课程思政,发掘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和价值理念,并将它们与教学内容恰当融合,不仅增强课堂的学习气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着力实现语言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提升。其次,教师在工作之余应该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资料,充分利用慕课平台、精品课程等网络资源学习优秀的教学案例,“寻找与教学内容的契合点,平衡中西文化的比重”,[1]真正体会中华文化的魅力以及与语言教学的密切关系
3.创新教学设计。
就美国原版教材Pathways: Reading Writing and Critical Thinking的内容而言,并未涉及任何有关中国文化的教学材料和内容,但是作为培养具有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的高校来说,绝对不能忽视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掌握以及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感。以Unit 5 Memory and Learning为例,本单元主要讲解了“loci method”,它是一种使用图像和空间记忆加强记忆效果的记忆方法。课前安排学生在学习通平台观看中国的世界记忆冠军王峰的比赛视频,帮助学生了解这种记忆方法的原理和应用,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卓越的记忆力并非天生,而是经过后天努力训练才能实现,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成就和回报社会之间的关系,为课上的讨论做铺垫。课中通过回顾视频内容,理解loci记忆方法的实际应用,并结合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并升华主旨,完成思政教学的目标。课堂小组讨论和成果展示来理解王峰取得的成就离不开个人的刻苦努力和奋斗,引导学生理解个人成就和社会培养密不可分,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回报社会的意识。此部分主要是让学生自己为自己发声,自己做表达,自己实践,成员之间相互纠错与互评,质疑讨论。最后老师进行答疑并设疑,之后进行补充和完善并进行总结,并通过谈话或实录的方式来反馈教学效果。
4.反思教学实践。
首先,教学反思表现在备课阶段,备课并不是简单地记住讲课流程或者播放课件的顺序,备课时教师要能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深度解读课本,研究出具有“范式”的教学方法、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教学风格和提炼出具有引导作用的教学理论,即批判性的反思。及时把备课中得到的灵感、创新出的教法记在本子上,写成教育论文,为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指导和引领年轻教师专业发展,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其次,反思要及时、有条理、且方法灵活多样。比如把教案打印出来随身带进课堂,对课堂活动的完成及时进行反思并随时调整教学设计,并记录在教案上以便总结。在大学英语课堂融入中华文化的教学,学生的自主参与是很重要的,因此反思方法需要灵活多样,课堂实录的反思方法就是比较高效的,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和同学们的表现,便于改正和提高,同时增强他们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他们会自觉地向身边优秀的同学学习;另一方面老师也能够以此为参考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建议。
三、结语
外语教学具有全力贯彻国家“立德树人、服务国家”教育方针的使命,外语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条件和优越的语言优势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传播中国声音、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本研究为高校开展中华特色文化英语教学提供参考,有助于引起每位外语教师对中国特色文化英语教学的深入思考,对于拓展思路、开辟混合式教学新模式、教学新路径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