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野下“发现经典”名著导读法的探索与实践

2021-11-12郑建忠

散文百家 2021年1期
关键词:名著素养探究

郑建忠

广东省湛江一中培才学校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迫在眉睫。阅读有泛读、精读、略读、通读、跳读、写读等多种方法,有朗读、诵读、轮读、范读、领读、分角色读等多样的阅读形式。“发现经典”导读法,是一种可以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法。

一、“发现经典”导读法的概念与原则

1.发现经典导读法的概念。

发现经典导读法,是指在名著阅读教学之前,教师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给学生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并让学生自己提出探究方向,自主探究,从中培养学生的思考发现能力,提高阅读名著有效性的一种阅读教学法。

经典发现导读与其他导读不同的是,学生在教师导读前就开始接触相关名著,并通过自主阅读、自我发现和自我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非常自适享受的名著阅读氛围,激发学生不断探究发现和思考,通过不断地探究提高名著阅读能力。

2.发现经典导读法的原则。

发现经典的阅读过程,事实上也是对经典“再创造”的过程。一切创新与创造都是从发现开始的,让学生感受到发现的愉悦,以促使创新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发现经典导读法教学主要遵循教学自主性、开放性和启发性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学生自主阅读名著,自主思考,然后自主提出阅读发现,这一切都应该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则是引导和点拨。发现经典导读法注重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交给学生,学生必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不能依赖教师直接给出答案,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应该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不是课堂的权威,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发展潜能,让发现成为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实际上是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开放性原则。发现经典导读法主要是以学生的“发现”为起点,以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为落脚点。不同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思考的角度也不一样,教师应该鼓励、允许学生有各种发现,并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分析,不应限定范围。

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是不一致的,发现经典导读法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发现的方向、自主探究,并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多角度分析。总而言之,不能让学生的发现有限制,也不设定具体的探究角度,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发现、探究、解决,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开放性。这既能满足学生的自尊感、认同感,也能激发学生发现创造的积极性。

(3)启发性原则。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学记》又发展了启发的思想,提出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三条原则。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时,力求讲究启发性,即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要善于启发思维,在诱导学生思考时,让学生依靠已有的学习经验,只要“跳一跳便能摘到果子”。教师有效的启发减少了不必要的消耗,触发学生的发现灵感,促进往深层次的思考,并从中获得快乐,增加其效能性。

二、“发现经典”导读法的教学实践

1.“发现经典”导读法实施流程。

(1)指导阅读。教师在布置学生进行课前阅读任务时,应向学生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遵循“独立、思考、多元”的标准。“独立”具体是指鼓励学生自己独自用心去品读名著,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思考”是指学生在阅读名著时要有发现意识,要有所悟,还要敢于质疑。“多元”就是让学生在阅读同一本名著的时候,鼓励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从不同层次去探讨问题。具体而言,教师在进行名著阅读指导时,可以进行简单的示范讲解,让学生掌握如何多角度、多层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在指导阅读巴金的《家》时,鼓励学生尽可能提出更多问题,有的学生提出“觉慧这个人物描写了体现了什么时代精神?”有的学生从反角度阐述思想主题,“觉新这个人物的刻画批判了什么样的思想?”这些问题反映了旧时代的腐朽以及要敢于反抗、要觉醒的精神,直指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恰恰是教师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并提出问题呈现的良好结果。

通过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有明确的方向,清楚自己要完成的任务,也具有了发现意识。在阅读指导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2)学生探究。发现经典导读法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为起点,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而搭建舞台。此时,教师应该退出“舞台”中心,成为导演,发挥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鼓励学生勇于表现,提高学生探索发现的积极性。这一环节就是学生精彩的演出时间,学生纷纷提出发现角度,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课堂表现,记住他们所提出的发现和看法,并给予鼓励,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勇气和精神,或者针对学生的发现做更深入的提问,为下一步的引导做好准备。

(3)交流互动。学生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见解的过程中成长,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受到启发,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不同的层次分析问题,包括新的思考、新的发现、新的理解等。教师需要做的便是耐心的倾听,为学生营造一种愉悦的、民主的、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从中享受到发现的快乐。

教师要对学生交流互动的问题进行整理分类,以便为下一步的引导做好准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4)总结升华。教师针对学生的阅读发现进行分析,并判断他们最关心哪些问题,然后把同样性质的归纳与分类,找出共同点,总结它们的特性。在这一环节,教师需要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解,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想法是否过于极端或过于片面,那些探究存在着欠缺,可以继续往这个角度作进一步的思考。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与这类主题相关的名著作品,扩展学生的视野,以提高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发现经典”导读法实践案例。

以《简·爱》导读为例说明。学生通过《简·爱》的文本阅读,能获得思想启迪和审美体验,享受“发现”的乐趣和多元性。

多元性是指在进行名著的导读课时所创设的情景要灵活多变,体现丰富多样。由于名著各具特色,各有精彩,加上学生各异的兴趣爱好,参差不齐的阅读基础,我们务必多渠道地拓展名著导读的途径与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要以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发展、现有知识水平和名著阅读难度等为出发点,着眼于导读目标,力求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好奇心理。

师:《简·爱》是写简·爱与罗切斯特在桑菲尔德庄园相识——相知——相爱——相离——相守的过程。女主人公简.爱并没有漂亮的外表或高贵的出身,她凭什么那样令人感兴趣?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请各位同学自主探究后说说你的思考,你的发现。

生1:我发现语言美。

最爱女主的爱情宣言!“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就如你我走过坟墓,平等的站在上帝面前。”她的语言真诚而追求不符合时代的平等,让我震撼,受到鼓舞。女主是一个勇敢地追求爱情、幸福及平等的地位和尊严的女性。

生2:我发现人性美。

简·爱身上强烈的魅力和美感完全让我忽略了她的相貌平平。她平凡如苔,坚韧似水,心美如莲,她如一株木棉般独立,在生命的荒野里坚韧成长,活出了自己的精彩。我要像女主一样,做独立自主且灵魂满是香气的女子!

生3:我发现人生美。

人生美体现在:爱情之美、友情之美、亲情之美。

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执着、热烈,爱得忠贞不移,让人心生感动;在极其刻薄的寄宿学校的生活中,简·爱遇到了一个可爱的朋友:海伦·彭斯,海伦温顺、聪颖和无比宽容的性格一直影响着简·爱,使之以后面对种种困难都不再屈服抱怨,懂得了爱和忠诚;简·爱在人生最困难的日子得到了毫不知情的三位表亲的帮助,在获得叔叔的遗产,一夜之间由赤贫变为富有的时候,她立即就把大部分遗产转赠给贫困的表哥、表姐,所有这一切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情的温暖与可贵。

经典的魅力在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知识积累、价值取向不同,对文学的感悟和理解就不同。在“发现经典”名著导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名著内容,品味人物语言,揣摩人物情感,汲取知识的精髓,体会构思立意,学习布局谋篇,积累妙词佳句,提升文学素养,从而体现发现经典之美。

经典之美不仅在其非凡的艺术成就,也在其永恒的对人生的探寻和对真善美的追求。阅读经典能不断发现新我,能帮助我们构建与它与世界的关系。生命之感悟,素养之形成,价值之追寻,人格之构造,都在于这些经典里面。

猜你喜欢

名著素养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国外名刊名著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国内外名刊名著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