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认知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探究
——就传统文化与儿童剧剧本创作的有效结合谈
2021-11-12
(郑州师范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44)
一、儿童传承传统文化的现状分析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中国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在一代代人民的积累中形成并传承下来的。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时代稳定性,同时具备十分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风俗人情和精神面貌,在中华民族的前进历程中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和凝聚作用。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优秀道德理念,如礼、智、仁、义、信等等,在当代中国依然有着规范社会行为和进行社会教化的重要作用。
少年强则国强,儿童和青少年应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发展,人们更倾向于接收碎片化信息,很少有人愿意静下心来花费时间去学习和研究那些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从而愈加忽略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而更多地去追求效率和利益,因此,如何加强儿童的传统文化教育,如何探究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播成为重要问题。
(二)儿童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将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对后人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我国的先贤有“慎始”的教诲,这突出了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儿童阶段是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教育影响着个人品格的养成。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陶冶儿童情操、开启儿童智慧,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发儿童的民族自豪感。在现代社会,理想信念教育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关注。在儿童教育实践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使二者相互促进,能够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效。
(三)传统文化教育忽视儿童的现实需求
让儿童接受传统文化的改造,不管儿童能否接受,将大量的传统文化一股脑地灌输给儿童,是现代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方式。尽管这种教育模式遭到现代教育理论家的强烈批判,但在当代依然有一些人支持这种模式,在上个世纪,仍有人对经书盲目崇拜,为了读经书牺牲儿童的美好童年,甚至认为经书的重要性远在童年之上。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路和模式明显与儿童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因为这种教育模式首先考虑的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而非儿童的发展。
二、儿童剧与儿童认知的关系分析
(一)儿童剧的艺术价值及其与儿童审美教育的关系
观看儿童剧对于提高儿童的审美趣味十分有效,在儿童观看儿童剧的过程当中,能潜移默化地接受美育教育。儿童常被认为是具有依赖性的群体,他们缺少知识、理解力、竞争能力,并且不善于控制自身情绪,不能够明确地分辨是非与美丑。这种观点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却也忽视了儿童成长的巨大潜力以及儿童天然的艺术感悟能力。儿童有天然的审美能力,但需要后天的积极引导以及培养。儿童剧在表演过程中将剧中人物的善与恶、好与坏区分得十分明确,有利于提升儿童在生活中明辨是非、善恶和美丑的能力,让儿童很自然地对积极正面的人物产生喜爱并进行效仿,对于反面人物产生厌恶并远离。在儿童剧表演过程当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能丰富剧目内容,开拓儿童的眼界,深化儿童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提升儿童的审美趣味,使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在儿童教育过程中显现出其特有的审美价值。优秀的儿童剧目会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之中融入鲜活的、富于情感的艺术形象,给孩子们带来强有力的情感震撼。
(二)儿童剧的真、善、美价值与儿童人格塑造的关系
与儿童剧相关的每一个艺术工作者都应该在表演过程中传播正能量,这是艺术工作者应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每部优秀的儿童剧中都蕴含着人类对于真、善、美的共同追求。儿童剧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于一体,作为专门为儿童打造的剧种,它综合性强、形式多样。在儿童剧场里,凭借表演技巧与剧情发展,为儿童呈现出缤纷绚丽的新世界,引导儿童自然表露自己的真实情感,使情绪得到释放,使想象力得以发挥,这有益于帮助儿童养成开朗的性格。儿童剧中富含的人文教育意义以及对真、善、美的憧憬,能够使儿童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明辨是非的能力,还能以多维立体的方式让儿童获得各种不同的经历和体验,使儿童能够充分地认识到各种不同的性格,了解每一种性格,在此基础上产生自我认识,从而鼓励儿童完善自己的性格,并且用包容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人。
三、传统文化与儿童剧剧本的有效结合
(一)儿童剧剧本创作与传统文化在故事性上的结合
儿童剧的基础是儿童剧剧本,其基本前提就是具有故事性。传统文化本身也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和故事性,因而儿童剧剧本创作者应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故事性史料进行解读来创建丰富的历史情境,以丰富儿童剧剧本的文化内容,使儿童剧中的传统文化更加生动、直观、形象,进一步激发儿童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儿童走进中国故事,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近距离的观赏过程中,儿童更有代入感,能够调动儿童参与活动的热情,激发儿童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儿童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之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再通过儿童剧特有的艺术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解读,使儿童既了解传统文化又知晓其中的道理,对儿童的成长和个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儿童剧剧本创作与传统文化在教育性上的结合
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但在几千年中促进社会的进步,推动历史的发展,还在西方的文化冲击下仍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对儿童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儿童剧剧本的编创不只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搬运,更多的是与传统文化的教育性相结合,将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入到儿童剧剧本创作中,赋予儿童剧更多的教育意义,创作出符合儿童特征和接受水平的儿童剧,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滋养。
(三)儿童剧剧本创作与传统文化在多样性上的结合
中国儿童剧剧本的创作具有巨大的创作优势,可以通过不断地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故事获取丰富的创作资源。中华文明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小说寓言、神话传说、剪纸艺术等,如儿童剧《钧瓷娃娃》《小马过河》等便是取材于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丰富多样的文化表现形式融入到儿童剧之中,能给儿童带来不同的感官体验,拓展儿童的知识视野,使儿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提高儿童的审美水平。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皮影戏、木偶戏等融入儿童剧剧本编创中,可成为当前儿童剧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传统文化资源种类繁多,题材充足,将成为中国原创儿童剧发展的坚实后盾。
四、儿童剧剧本创作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探究
首先,就目前来看,我国国产儿童剧剧本创作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能力不足。国内大多数的儿童剧都是来自于对以往经典文学的改编,并且题材和编创方式没有创新,缺少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再创造,既融入了传统文化又具备创新性的优秀儿童剧数量较少。并且当下缺少全神贯注于儿童剧剧本创作又了解传统文化、懂得儿童审美特征和心理的全能型优秀编剧。针对这一情况,应将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儿童剧剧本的创作中,积极与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合作,以获得地方政府与教育部门的支持,辅助儿童剧剧本孵化。地方传统文化与儿童剧剧本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能更好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再者,儿童剧剧本创作中融入传统文化时,必须要对儿童这一观众群体的艺术审美水平和文化接受程度进行考虑。儿童的思维意识和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方式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是不同的,在进行儿童剧剧本的创作时,应融入符合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生理、心理特点的传统文化。但目前,我国儿童剧剧本创作对于细分年龄段还缺少深入的探讨,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大多数创作主体的自觉性、主动性不足,为各自市场利益的得失瞻前顾后。这反映出我们在儿童剧价值、功能和特点的理解上仍存在误区。实际上,作为一种特别的文化产业,儿童剧与市场的利润追求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儿童的年龄较小,理解能力和社会观等不够完善,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作,有利于儿童剧演出艺术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更容易使儿童了解传统文化,激发起儿童继承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在儿童剧剧本创作中融入传统文化时需要对儿童启蒙加以重视。同时,为了更好地迎合儿童的兴趣爱好,对其发展需求进行满足,需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使剧目情节、用词以及审美等更加贴近儿童,借助恰当的传统文化元素,避免使用超出儿童接受范围的复杂形式及艺术手段进行表演,这样才能满足儿童对传统文化的需求。
五、结语
优秀的剧本是打造一部精美儿童剧的首要前提,在儿童剧剧本创作中融入传统文化,开辟了传承传统文化的新路径,也找到了推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新方法。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舞台表演形式,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熏陶,能帮助儿童健康全面成长。期望有更多的能人志士潜心于儿童剧剧本创作,将儿童剧剧本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融合,使其成为儿童继承传统文化和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