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曲《火把节之夜》西方结构轮廓与中国民族音乐特色的融合
2021-11-12
(太原师范学院 山西 晋中 030600)
被称为“东方狂欢节”的火把节,一般是在我国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节日时长一般为二至三天,是族源相同的彝语支各民族对火信仰、崇拜体现的节日,后随着时代发展其形式不断出新。火把节当晚人们用火把照亮整个村子,围绕着架起的火堆尽情地欢庆,主要活动有赛马、摔跤、斗牛、歌舞等。
钢琴作品《火把节之夜》是我国当代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廖胜京先生在1953 年于云南大理采风时,见证西昌凉山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后有感所做的一首优秀钢琴作品。这首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完整地再现了火把节当晚的盛况,故该作品也叫做《云南风俗纪事曲》。两年后,《火把节之夜》由著名钢琴家周广仁在中央音乐学院进行演奏,随后在整个音乐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20 世纪的音乐创作正处于个性化的时期,廖胜京先生在创作这首钢琴作品时以西方的曲式和声为其结构框架,结合运用大量云南少数民族的音乐特色,将当地火把节当日的热闹场景和民族盛况进行再现。该钢琴作品在调式、旋律、速度、节奏、音色等众多方面都极大地表现出中国少数民族特有的韵律,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民族音乐风格的钢琴作品,彰显了中国钢琴作品中独特的民族音乐风格和文化。廖胜京先生在钢琴曲《火把节之夜》中使用的创作手法,使作品在宏观上保持传统西方的结构轮廓,在微观上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细致化处理。
一、《火把节之夜》传统西方结构轮廓
《火把节之夜》在曲式上运用了西方传统的复三部曲式结构,形成A+B+A’的整体结构框架。整首作品共124 个小节,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引子、呈示部、三声中部、再现部、尾声。
钢琴作品《火把节之夜》的引子部分由第1-13小节构成,分为两个小段,在g 羽调上开始,慢板速度。引子1 为第1-9小节,速度稍缓,节拍由4/4 拍转6/4 拍,g 羽调上开始。以二分音符、切分音、三连音为典型节奏。前8 小节都在Ⅰ级和弦上进行,第9 小节开放的结束在V 级和弦上,其旋律舒缓,为节日的开始拉开序幕。引子2 是第10-13 小节,为连接部分,小快板的速度,节拍从6/4 拍转回4/4 拍,以四分音符保持音与切分节奏为典型,四个小节各有力度层次,力度由弱至强,始终在Ⅰ级和弦上进行,每小节循序渐进,富有层次感,为呈示部主题做好准备。
呈示部为14-59 小节,是一个带再现的三段曲式,仍在g 羽调上进行。A 段是第14-29 小节,由四个方正型乐句构成,其结构图示为a+a1+a2+a3,持续在g 羽调上,四个句子都结束在Ⅰ级主和弦上,形成完满终止。B 段是第30-41 小节,由非方正的两个平行乐句构成,结构图示为b+b1。第一乐句是第30-33 小节,共4 小节,收拢的结束在Ⅰ级主和弦上;第二乐句是第34-41 小节,共8 小节,第二乐句是对第一乐句的平行与展开,最后开放的结束在Ⅴ级上,为再现段做准备。A’段是第42-59 小节,是A段的变化再现,也是由四个方正型乐句构成,其结构图示a4+a5+a6+a7。
三声中部是60-83 小节,由两部分构成,从g 羽调转入G 宫调。第一部分是长为一个小节的连接,也就是第60小节,在这一小节处完成了转调为后面展开做准备。第二部分就是C 段是第61-83 小节,由非方正的三个句子构成,其结构图示为c+d+e。第一乐句是第61-66 小节,共计6小节,收拢的终止在Ⅰ级主和弦上;第二乐句是第67-72小节,共计6 小节,开放的终止在V 级属和弦上;第三乐句为73-83 小节,共计11 小节,开放的结束在属音上,为进入再现部做准备。
再现部是第84-119 小节,它是呈示部的一个变化再现。进入再现部后乐曲的调性开始不稳定。A 段由G 宫转回g 羽,在B 段时又转入G 宫,再转到D 宫,A’段又转回到g 羽,准备进入尾声。再现部的情绪较呈示部更加丰满,主题音量得到加强,旋律以八度模进手法为主,使音乐更加辉煌,把节日的高潮盛况展现得淋漓尽致。
尾声部分为120-124 小节,始终在I 级主和弦上进行,将乐曲情感推至顶峰。旋律在重复中不断向上模进,力度由弱至强,到达顶峰后旋律戛然而止,下行至主音达到一个完满的终止,标志着乐曲的结束。
二、《火把节之夜》中国民族音乐特色的运用
(一)调式
[世界上各民族、国家或地区音乐风格的不同,主要区别就在于调式的不同。廖胜京先生在《火把节之夜》的调式上以中国民族调式中的g 羽调为主,在其中又辅以G 宫调、D 宫调,在复三部曲式中交替出现,最后结束在g 羽调上。g 羽调、G 宫调和D 宫调这三种调其在根本上就不同于西方的大小调,从音阶构成的表面来看虽然基本相同,但是西方调式中的七个音是没有正音、偏音之分的。而《火把节之夜》这首钢琴作品中所运用的g 羽、G 宫、D 宫调的本质是五声性的,其中有五个音是骨架,也就是正音,虽然在其中会有偏音的出现,但偏音在我国调式音阶的进行中十分不稳定,旋律中出现偏音后一般后面都跟有一个“解决”,在听觉上营造出一种归属感,从而显现出中国音乐的风格。钢琴作品《火把节之夜》在调式上的五声性给人较为明确的中国风格之感。
(二)旋律
《火把节之夜》这首作品在旋律的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民间曲调,将民间曲调精妙地融合到钢琴作品中,使得作品的旋律部分民族气息浓郁,更具民族性。呈示部的主题旋律就来自彝族民歌《月芽曲》,呈示部B 段的旋律则取自彝族民歌《跳团乐》。
在旋律进行法则中,廖胜京先生运用了云南哈尼族民间音调中的音阶:so-xi-do-re-fa。在这个民间音调中,xi如果是长音那么它的后面会跟一个下行音进行解决,谱例中xi 为3 拍的旋律长音,在其后旋律音下行至la 进行解决,给旋律结束感。
钢琴作品《火把节之夜》旋律中风格的因子——三音列也符合民间旋律中三音列的进行。不同于西方旋律中由各种三和弦分解所构成的三音列,在《火把节之夜》中,是中国民间音乐常见的五度内的二、三、四环叠置构成的。
《火把节之夜》呈示部主题旋律,取自我国彝族民歌《月芽曲》,观其进行,是以纯五度为框架,旋律在五度内进行,以四度、三度、二度交替进行呈现,描绘出火把节时人们身着艳丽服饰,在山腰处载歌载舞参与活动的场景,展现少数民族独有的音乐风格。
(三)速度
《火把节之夜》这首钢琴作品全曲的基调是热烈欢腾的。全曲速度的变化十分显著,在乐曲中每一段都有明确的速度标示:引子1 的Lento ma non troppo(不过分的慢板),引子2 的Allegro(快板),中部的Andantino cantabile(如歌的小行板),再现部的Allegro(快板)。虽然在段落的速度上也就是大框架上的要求明确,但在其乐句的句尾、乐段的段尾处都较具有中国速度的处理风格:其句尾、段尾处有大量的自由延长记号、rit.标示,在中部的旋律中也曾出现过rubato(自由速度)这一音乐速度术语,这些速度记号让演奏者在大的速度框架里进行较为自由的速度安排与处理,这些较自由的速度处理如同中国绘画作品中的留白,给人留下足够回味与遐想的空间与时间,无形之中将中国音乐独具的风格韵味流露出来。
(四)节奏
《火把节之夜》中较常见的节奏音型便是切分节奏和三连音节奏音型,两种节奏音型通过力度速度的变化处理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独有的神韵。切分节奏型主要出现在主题的左手伴奏声部,加强了整首作品的律动感,如同火把节当晚男女欢快的舞步,搭配采用彝族的《跳团乐》作为主题旋律,将火把节盛会上人们欢快的载歌载舞的场面形象地呈现出来。三连音节奏型在《火把节之夜》的引子1的旋律和中部的伴奏中做了集中的体现。三连音在节奏型中较为复杂,尤其是在弱奏时会表现有朦胧、模糊、渐变之感,听觉上给人的感觉是摇摆不定、朦胧缥缈的。弱奏的三连音节奏型在引子1 的旋律部分时为火把节盛况做了铺垫,在中部的伴奏部分时形象地将火把节上恋人之间缠绵诉说柔情爱意的场景衬托出来。
(五)音色
彝语支的民族能歌善舞,歌唱舞蹈常常相伴,常用的伴奏乐器有铜鼓、箜篌、筝等。在众多中国钢琴作品中常出现对我国民族乐器音色的模仿,在《火把节之夜》这首钢琴作品中便有许多乐句对我国民族乐器,尤其是彝语支民族的伴奏乐器的音色进行了模仿,这些模仿使得这首钢琴作品具有特殊的音色,更凸显了其音乐的民族风格。
在引子1 中从第一小节就出现,后不断穿插出现的两个有力饱满低沉的五度单音,在模仿彝族铜鼓进行敲击的音色,厚重有力震人心扉,预示着盛大隆重的火把节晚会开始。引子1 第四小节三连音节奏音型的四度平行音程的演奏方法模仿中华民族古老的吹奏乐器笙的音色,声音清越、高雅、柔和,歌唱性非常强,将火把节晚会前山谷间回荡的声音表现得生动形象。中部旋律声部连续出现的三连音对我国传统吹奏乐器竹笛的音色进行了模仿,空灵、柔美的声音隐约回荡在村落中,渲染了火把节当夜的男女互诉情谊的安谧场景。中部倒数两个小节中连贯的6 连音和再现部中段结束处的16音符的琶音,对中国的弹拨乐器古筝“刮奏”的音色作了模仿,其音色通透明亮、清脆悦耳、如珠落玉盘,是火把节高潮到来前的预示。尾声处最后一个小节坚定有力的装饰长音,模仿了中国民族乐器琵琶“拂轮”时的音色效果,震撼力十足,将火把节晚会上人们彻夜狂欢完美震撼的结束表现出来。
廖胜京先生在《火把节之夜》中对鼓、笙、笛子、古筝、琵琶等中国乐器的音色模仿把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所独具的色彩展现得巧妙且淋漓尽致,将火把节当晚的盛况精彩呈现,极大地展现了我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自信。
三、结论
钢琴作品《火把节之夜》其音乐优美富有活力、音乐形象鲜活明了,在宏观上既运用了西方传统的轮廓结构,在微观的细节处理上又很好地结合运用了极具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特色的精巧组织和处理手法,完整地描绘再现了火把节当晚的节日盛况,是极具中国民族风格和民族文化内涵的一首钢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