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高校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合作模式研究*
2021-11-12孙海涛姜星伊
孙海涛 姜星伊
(大连艺术学院,辽宁大连 116600)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以政府作为主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是直接的、具体的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政府部门,高校是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重要的社会力量,艺术高校由于自身的特点和性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关联度、密切度更高,因而探讨艺术高校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合作模式既有助于提高艺术高校服务社会的实效性、创新性,又有助于为地方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有益的建设与发展思路。
一、合作目标、原则与宗旨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参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高校基本职能的发挥提供了新载体、注入了新活力、营造了新氛围、提升了新层次,艺术高校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专业、文化艺术资源、教育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优势,使艺术教育教学贴近社会、服务人民,推进教育教学成果、文化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着力构建艺术教育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丰富、形式的多样、水平的提升、层次的升级。
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层职能单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发挥着资源整合、优化配置、统筹服务的功能,通过创新管理机制,提升服务效能,利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资源,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推出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为公众提供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公共文化服务。
艺术高校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有着共同的目标——为社会提供丰富而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这是两者合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由艺术高校和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属性决定的。双方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诚信务实的原则,以整合盘活文化资源、宣传推广地方文化、提高文化服务效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促进地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合作宗旨。
二、合作模式构建探索
1.以剧(项)目为牵引,构建创排演展合作模式
艺术高校拥有文艺创作、音乐、表演、戏剧、声乐、舞蹈、美术、设计、服装、化妆、道具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教学与实践资源和创作、排练、演出和展览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拥有文艺创作、研究、咨询策划的专业团队和技术人才以及所属博物馆、文物考古研究所、图书馆、戏剧创作室、艺术咨询中心、艺术研究所、群众艺术馆、文化艺术馆、美术馆、剧院、画院等,具有丰富的艺术生产经验和多样的创作演出展览平台。艺术高校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可以在剧本创作、剧目提升、剧目排演、项目设计与实施、展览举办等艺术生产方面展开合作,并进一步对艺术产品进行加工、包装,促进艺术产品向艺术商品的成果转化,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在戏剧、音乐、歌舞、文学创作、展览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共同开发原创文化艺术作品和推出多样优质文化艺术服务。
2.以文创为纽带,构建品牌开发合作模式
艺术高校非常重视文创工作,拥有丰富的文创开发经验、专业人才和以创意为核心、文化为载体、艺术为形式、科技为动力的功能齐全的文创产业孵化基地、文创工作坊、文创研究员、科技园、创意园、创新创业园等,有的已经拥有一系列文创品牌;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有繁荣文化、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文化产业创新驱动与快速发展的责任。艺术高校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可以围绕节事活动、地方特色、旅游观光,以文创为纽带,以“文化+艺术+科技”为手段,积极合作开发文创品牌、文创商品设计、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并寻求与相关机构、文旅企业开展多元化合作经营,既能彰显地方文化特色、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又能促进人才链、教育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链接,为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营造新氛围、注入新活力。
3.以文物(非遗)为载体,构建保护传承合作模式
在文物保护方面,有的艺术高校开设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在文物修复领域有着人才培养和科研优势;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艺术高校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以课程、讲座、培养、展示、交流、演出、课题研究等形式,增进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增强大学生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意识,促进大学生积极投身于非遗保护与传承当中。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拥有数量庞大的文物资源和经验丰富的文博领域人才,负责文物的征集、收藏、研究、复制、修复及考古发掘工作,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抢救、保护、利用工作。艺术高校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可共同开展地方性文物保护、整理、修复工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有计划地开展政府相关文化项目,开展国家级、省市级科研立项,并依托艺术高校人才与教学资源,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地方文化遗产、地方史志的教育。
4.以人才为基础,构建培养深造合作模式
艺术高校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雄厚的师资队伍和充足的专业人才储备;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所属机构需要专业的文化艺术工作人员,在职人员亦需要在工作当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与提升。艺术高校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在人才培养、业务交流方面开展合作,以促进提高专业化水平,锻炼人才队伍。一方面,艺术高校可以为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输送相关的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并为所属机构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为其提供进一步的深造机会;另一方面,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所属机构可以为艺术高校教师提供挂职锻炼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的岗位。双方可以座谈、讲座、会议、研讨等形式开展定期、不定期的业务交流,构建高校与中心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团队、项目科研团队,组建相关的文化艺术研究院所。
5.以网络为媒介,构建宣传推广合作模式
艺术高校既有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又有宣传传播方面的资源优势;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有宣传地方文化的职责。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艺术高校和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可以以网络为媒介,进行文化艺术的宣传和推广。从宣传推广手段方面,发挥艺术高校的传媒专业人才资源优势,进行新媒体矩阵宣传,在以往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的基础上,进行微信、微博、博客、播客、移动智能终端等手段进行地方文化艺术的宣传和推广。从宣传推广的形式方面,发挥艺术高校动画、美术、艺术设计等方面的人才资源优势,对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现有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升级,利用3D、AR、VR等技术,增添趣味性,提高观赏性,强化体验感。从宣传推广的内容方面,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具有地方文化艺术特色的内容等。
6.以活动为平台,构建惠民服务合作模式
艺术高校通过提供各类文化艺术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负责深入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营造浓厚的群众文化艺术氛围。艺术高校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合作组织开展演出、培训等活动,进行惠民服务。(1)演出:在重要时间节点、节庆假日等,组织艺术高校音乐专业、戏剧专业、民乐团、交响乐团、舞蹈团、合唱团等每年都以音乐会、晚会、汇报演出、戏剧专场、实践教学等形式,为广大市民群众提供思想性、艺术性、文化性、欣赏性、娱乐性有机统一的惠民演出。(2)培训:将校内培训与社区培训相结合,一方面,利用艺术高校教学资源和师资优势,开设戏曲、民乐、声乐、绘画、书法、朗诵、舞蹈、模特等培训班,开放教室、琴房、画室、排练厅、小剧场、音乐厅等,满足市民入校培训需求;另一方面,组织并选派大批优秀师生进社区,把培训课程送到市民家门口,满足市民多样化文化艺术需求。
三、合作机制保障
艺术高校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合作要落地落实落细,就必须以一定的工作机制为保障。第一,建立合作委员会,并制定上半年和下半年各召开一次由艺术高校和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领导及相关负责人员参与的年会工作机制。上半年会议的主要内容是确定合作项目和实施方案,对上年度的合作工作进行梳理,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下半年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协调推进年度合作项目,商讨解决项目进展当中遇到的难点,确定下一年度合作方向及合作项目。第二,建立合作办公室。此机构是合作委员会的下设机构,具体负责委员会确定项目的沟通协同和具体落实,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应有艺术高校和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各自派人组成,地点可常设在艺术高校。第三,艺术高校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要把双方的合作目标、宗旨、原则、方式、权责等以文件的形式明确下来,制定相关的制度、明确流程,这样有据可查、有章可循,双方合作才能更加务实,而不流于形式。
四、结语
艺术高校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合作模式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归纳的课题,应该说双方在合作内容、合作形式、合作层次、合作实效上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的地方。就合作现状而言,双方合作存在着合作内容落实不到位、合作形式松散、合作不够深入、合作持久性不足等问题。今后,对双方合作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实际调研、实践探索,在到艺术高校和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就合作的相关问题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合作模式构建的科学性、实效性、规范性、稳定性与长效性,将艺术高校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合作引向深入,以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