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自信视域下服装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以品牌服装设计课程为例
2021-11-12覃莉方
覃莉方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00)
民族地区高校设计类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办学关键应该是顺应文化发展潮流,依托民族地区的特色进行人才培养建设。通过人才培养的建设,致力于培育自己的专业亮点和专业优势,以自己的文化亮点、优势打造学校品牌,提升自身的实力,形成核心竞争力。近期出现的“H&M”“耐克”的事件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外交部、商务部、中消协针对新疆棉的质量、生产模式和国内市场需求集体发声。其中外交部强调:中国老百姓不允许一些外国企业吃中国的饭、砸中国的碗。由此可见提高民族品牌竞争力的重要性,高校作为社会人才的孵化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应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强化民族文化自信。
一、服装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探索历程
近十年来,关于研究服装专业本科教学课程建设改革的相关成果不多,研究焦点较为集中。例如,阳川、黄诚、叶建军、宋超、李晓岩《服装专业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7-20)、许岚《应用性本科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析》(《职业技术教育》2014-10-10)等。这些研究都强调服装专业应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突出实用性、教学过程中注重成衣观的培养。这些观念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中国服装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从服装原材料加工基地逐步向服装原创品牌过度,过去的服装企业的人才需求“重生产,不重设计”。所以关于高等教育中服装专业本科教学课程建设的研究中,尚且没有进行重点的研究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融入的设计教育路径。
如何在民族文化自信视域下服装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者有许多的工作需要做,还有大量的空间需要用教学改革实践的方式进行研究探索。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到今天,对设计的理解更为深刻,对设计的内涵包容更多,对设计人才的培养更具特色,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多样。以上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对本项目研究民族文化自信视域下的服装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建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广西艺术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系延承了早期的美术系染织设计专业,1989年首次招收学生,至今已发展为拥有四个年级8个班二百多名学生的独立系。2011年广西艺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模式与实践》获批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并于2012年获得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教学成果三等奖。经过这多年的努力,初步建立完整的服装专业教学体系,能满足开展以技能训练为中心的课内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要求,为以“课程思政、科技创新、项目带教、校企联动”为理念的民族文化融合教学改革创造了较好的基础条件。
二、品牌服装设计课程的建设现状
该课程自广西艺术学院1989年首次招收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就已经开设实用服装设计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于2008年将其优化升级为品牌服装设计课程,该课程是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课时80学时,所涉及的内容在服装与服饰行业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课程设置在本科三年级,教导学生充分结合已学习过的专业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训练,使学生基本能够根据新产品开发任务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目标市场调研、制定服装定位、绘制系列品牌服装设计稿的整体性工作。
课程建设依托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硬件支持,共建设服装专业实验室5间、校外实训基地5个。目前的授课形式以课堂讲授和实验室实操为主体,尚存在较大的改革建设空间。
三、民族文化自信视域下服装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
1.树立民族文化与服装专业课程“立体化”融合的建设教学理念
利用地方优势合理架构专业学科的特色教学体系,不断提高专业教学水平与质量,将广西民族文化融入服装专业本科教学课程建设中。以“课程思政、科技创新、项目带教、校企联动”为路径,紧紧围绕民族文化与服装专业本科教学课程建设进行“立体化”的教改理论研究,并将理论付诸与实践。
2.拓建一批适应课程服装专业本科的民族文化教学资源
(1)梳理广西民族文化中的服饰工艺以及传统纹样等可供结合服装专业课堂教学的资源,建立可供教学和课程建设的资料数据库。
(2)深入考察与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相关的地区与企业,尤其是保有服饰工艺的原生态的民族村落。将其作为校外实践课程点,与之建立良好的关系,探讨实践类课程在此如何组织开展,并研究如何取得长效合作机制。
(3)进行优质特色课件的研发。以“民族文化、课程思政与课程建设相融合”为指导思想,建立覆盖服装专业的核心民族文化类课程课件目录,提高征订课件与教材的针对性和质量,进行课件的创新研发。
3.以“产、学、研、赛、展”设置课程内容,优化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学过程
(1)“产”:课程与校外实训基地联动,产业信息融入课堂教学
世界著名的艺术类院校一般都将教学、科研与产业结合在一起,形成特色艺术产业。课程内容与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合作设计命题,把行业真实项目导入课程教学,是学生更直接的感受和经历行业发展导向和文化发展潮流对中国当下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带来的影响,使师生有效的把握设计市场的需求进行教学。
(2)“学”: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空间
通过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重新整合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配置,为相关民族文化理论学习提供条件,完善原有的课程基础知识模块,解决学生课程学习源头问题。
(3)“研”:课程与研究所联动,在理论和工艺层面强化研究基础
课程内容与民族服装艺术研究所的研究项目联动,打破本科生与研究生之间的壁垒,通过本科生和研究生研究项目的合作,强化民族文化理论和工艺的学习和研究深度。
(4)“赛”:参加专业竞赛,提升师生的创新意识
参与赛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转化创新成果而搭建的实践平台。完成某个比赛过程,有助于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安排专业竞赛环节,包含国际性的大赛、国家、省级政府部门组织的全国性的大赛,以及企业、学术团体行业大赛等,鼓励学生参加影响力大、级别高的竞赛,以赛事作为转化项目研究教学成果方法和途径。
(5)“展”:举办课程展览,总结和推广教学成果
通过举办课程展览,促进师生教学互动,增加沟通和推广平台,寻找教学过程中优势与不足,总结课程改革经验,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
4.改革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机制
根据本专业不同课程的性质、属性和类别进行学术研讨,考量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中广西民族文化融入的课程数量比重和具体课程。在课程的考核评价中突出对民族文化的研究与应用模块,并鼓励学生以相关的研究才加各类服装设计大赛。
四、品牌服装设计课程的改革成效
近年来广西艺术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品牌服装设计课程依托民族文化和市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建设,取得了不少的创新成果。
课程与校外实训基地联动,课程教学设计与“布缦鹫雷”品牌联合进行新产品开发,使师生有效的把握设计市场的需求进行教学。2019年成立校级科研创作机构“民族服装艺术研究所”、2021年品牌服装设计课程获广西艺术学学院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近三年本课程学生作业参加专业赛事获奖及入围共11项;任课教师取得优秀指导教师奖9项。
五、结语
高校的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在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应该通过教学改革的方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教育观念,结合课程思政实践文化传承;更新教学方法,使教学模式更立体、知识点更完备且课程安排更系统化。学生通过在服装专业领域中认知、运用民族元素的训练,让学生掌握符合当下国内市场需求服饰品创新设计基本方法与技巧,整合优势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更有效的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