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疫歌曲”的多元特质与创作趋势研究

2021-11-12

大众文艺 2021年20期
关键词:抗疫创作音乐

张 娅

(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北京 100000)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打破了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节奏,而在全国众志成城的决心与行动力下,不仅国内态势已被扭转,也进入了疫情防控的常态化阶段。应该说,在抗疫期间,尤其是攻坚时期,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激励作用,而数量庞杂的“抗疫歌曲”就是其中佐证。

一、“抗疫歌曲”的多元特质:创作、传播与音乐本体

自2020年至2021年,伴随疫情在国内被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抗疫歌曲”也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与必要的激励作用。期间,“抗疫歌曲”积攒了庞大的曲目量。根据业内相关人士的预测,总量已有数千首作品之多,其中包括未发表和已经发表的作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抗疫歌曲”在数量上的迅速增长,呈现出新时期的多元特质。笔者认为,这种多元特质主要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创作者、传播形式与音乐本体。

第一,从创作者的角度而言,本次“抗疫歌曲”形成了以音乐从业者为主体,行业内外有志之士共同参与的局面。其中,音乐从业者以著名作曲家、明星歌手与学院派师生为主要代表。从艺人的角度看,在疫情刚刚发展阶段即体现出强大的号召性——2020年2月,即有李荣浩、李宇春、肖战、邓紫棋等众多明星创作了“抗疫歌曲”;其中王一博和毛不易合作的《一直到黎明》更集合了超过80位参演者。除此之外,由张学友演唱、周杰伦编曲与方文山作词的《等风雨经过》也在同年2月23日发行,收获了乐迷的好评。

学院派同为此次抗疫的创作主力军。自2020年初疫情发生以后,武汉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哈尔滨音乐学院等专业音乐院校迅速组织师生进行了以“抗击疫情”为主题的音乐创作,创作了包括《人间星河》《最亲的人》《英雄的城》等数十首“抗疫歌曲”。其中还包括著名作曲家、演唱家的助力。如在此期间,由著名歌唱家廖昌永和廖敏冲演唱的歌曲《保重》;由戏剧“梅花奖”得主曾小敏演唱、陈辉之谱曲的《生命花开》等。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本次疫情还出现了演艺人员与文艺工作者的联动,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抗疫歌曲”的社会影响力。例如在2020年2月2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与中国共产党湖北省委宣传部共同推出了《坚信爱会赢》,该曲便由成龙等明星合唱,取得了广泛好评。

第二,“抗疫歌曲”之所以会迅速形成具有广大音乐人参与,与传播形式的发展变化也有着紧密联系。此次疫情期间的“抗疫歌曲”传播,除了借助于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外,还充分发挥了社交网络平台、音乐流媒体等网络载体的助澜。甚至可以说,网络载体成了“抗疫歌曲”传播的绝对主力。新浪微博中便集合了大量与“抗疫歌曲”相关的微话题,对传播“抗疫”正能量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例如,“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2021年8月作为主持人发出的话题“扬州学生创作战‘疫’歌曲为家乡加油”有1200多万的阅读量,单条视频有高达160余万的播放量,体现出实时话题在“抗疫歌曲”传播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同时,偶像明星借助于微博平台,在传播“抗疫歌曲”方面也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蔡徐坤于2020年4月9日上线的抗疫公益歌曲《Home》在QQ音乐平台获得了19.6万次的评论数,成为明星积极宣传疫情的正面案例。同时,移动端APP也在传播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展示作用。例如截止至2020年8月,“学习强国”APP便收集了包括山东、河北、湖南、福建、新疆兵团、安徽、云南、河南、山西、内蒙古、江苏、江西、青海、宁夏、西藏、辽宁、海南、甘肃、吉林、上海、四川、广东、天津、浙江在内的298首抗疫歌曲,为积极抗击疫情提供精神强援。

第三,从音乐本体的角度看,“抗疫歌曲”在体裁、唱法与情感内容方面均表现出多元化与丰富度。在体裁方面,充分涵盖了美声、流行、民族等不同类型的作品,涌现出了像廖昌永演唱的《勇气》等美声作品、林俊杰演唱的《staywithyou》等流行歌曲,以及《抗疫号令》等戏曲元素作品。而从具体的表现内容看,“抗疫歌曲”的选取视角同样呈多元化特点,主要表现在抗疫者的赞美、抗疫精神的传达。其中涌现出了如赞美医务工作者的《逆行者》,赞颂前线党员的《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以及致敬部队官兵的《平安回家》等作品。此外,上文提道的《坚信爱会赢》等作品,则坚定地突出了抗疫必胜的信念。同时,在数量繁多的“抗疫歌曲”中,也不乏表现质朴情感的佳作:如《武汉加油》《爱不远,心不远》等作品,均以浓烈的真实情感打动了广大听者。

二、“抗疫歌曲”的创作趋势:精品化、系统化、云端化

从以上三个围绕着创作者、音乐文本与传播形式继续深入,并结合2021年全国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现实情况,笔者认为:当下“抗疫歌曲”正处在精品化、系统化与直播化三个新趋势之中。

首先,在经历了一年多的创作积淀后,当下“抗疫歌曲”正在朝精品化的方向前进,其突出表现在:与疫情初期比较,“抗疫歌曲”的数量已出现了明显的锐减,主要依据在于:“抗疫歌曲”创作的井喷期集中于2020年2月至4月,即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初步发展之时。在这一阶段,一方面出现了因不具有创作条件而“嫁接”曲目的情况,通过将老歌进行适度翻新加以呈现,比如在这一阶段辽宁鞍山广播电视台呈现的《真心英雄》就属此例。但更多的,是上文提及的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的大量“抗疫歌曲”,也由此打开了“抗疫歌曲”精品化之路。

在抗疫之初,武汉的17位文艺工作者便创作了此后闻名全国的歌曲《武汉伢》。该曲以武汉极富生活化的市井气息展开,在巨大的反差中建构美学意境,并传达出对武汉美好生活的向往。应当指出,与常规的音乐作品相比,“抗疫歌曲”同时肩负着包括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在内的双重价值,甚至其社会价值应排在艺术价值之前。而《武汉伢》之所以广受欢迎,在于其贴合普遍的大众审美,从而使其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形成“通路”。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著名作曲家、演唱家也在沿着普适性审美的角度创作“抗疫歌曲”,其中便包括阎维文、王宏伟、刘和刚、廖昌永等歌唱家,以及印青、张千一、叶小纲等作曲家;并由此诞生了诸如《重生的光芒》《中国一定强》《大爱苍生》《樱花满天红》等佳作。而自2020年5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时,全国疫情也已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在这种大背景下,“疫情歌曲”的应急属性被进一步削弱,客观上放慢了创作的速率,由此也有助于精品的诞生。例如在2021年6月,由著名作曲家孟卫东谱曲的歌剧《天使日记》在国家大剧院进行了演出,这也是首部抗疫歌剧。而据相关新闻显示,作曲家孟卫东在2020年花了3个月完成该剧的音乐创作,并于2020年下半年开始正常排演。可以说,疫情防控阶段也为该剧筹备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准备,对催生精品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第二,“抗疫歌曲”的系统化工程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之中,一方面有效地爬梳了该类主题作品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总结创作经验、集结精品,为接下来同题材的创作奠定基础。2020年1月底,上海音乐出版社便迅速联合上海音乐家协会、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推出了图书《出征出征——抗击疫情优秀歌曲集》与音像作品《加油武汉加油中国——抗击疫情优秀歌曲选》,在疫情之初起到了很好的鼓舞士气之用。同年3月,中国音乐家协会、人民音乐出版社联合出品了《抗“疫”战歌:全国抗击疫情公益歌曲选》,其中集合了张千一、王晓岭等著名作曲家在疫情中的音乐创作,为“抗疫歌曲”的全面系统化整理工程开了一个好头。同年3月,中国唱片集团也出版了《武汉加油,中国必胜!——抗疫优秀原创公益歌曲•MV作品精选专辑》,其中既涵盖了如朱海、张宏光、廖昌永等在哪的青年词曲作家、歌唱家,也有肖战、李宇春等歌手助阵,是一个在综合性、包容性上更突出的选择。

网络整合的效果同样不可小觑,为系统化整理同样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例如,《抗“疫”战歌:全国抗击疫情公益歌曲选》即同步上线“学习强国”APP平台,在更广泛的网络平台进行传播。而从“学习强国”本身出发,上文提及的298首多省“抗疫歌曲”即是该平台的系统化整理工程,为集合各省的优质“抗疫歌曲”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空间与平台。除此之外,“学习强国”还通过下设的“二级平台”收入了更多的抗疫歌曲,对及时了解近期“抗疫歌曲”动向也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

第三,伴随着疫情的发展,云端技术——“云直播”也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各行各业,对“抗疫歌曲”的传播也起到了积极影响。在2020年3月,上海音乐出版社便借助“云端”技术实现了225首抗疫歌曲的“云首发”,在哔哩哔哩等多个线上平台同步发布,并以覆盖各个行业的“抗疫歌曲”作为核心进行了规模庞大的首发仪式,截止至2020年3月已实现了曲目累积点击量超过百万的成绩。而在2020年4月,由陕西省文学艺术节联合会、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主办的陕西省抗疫歌曲直播公益演唱会,便收获了110万人次的观看数,并得到了央视网等20多家网络平台的直播。一言以蔽之,“云直播”作为“抗疫歌曲”的一种崭新的传播形式,在一年有余的时间里起到了极大的“导流”作用,并为广大民众近距离接触优秀的“抗疫歌曲”提供了帮助。

三、结语

如果比照世界范围会发现:中国“抗疫歌曲”的发展,充分体现出了国内艺术工作者与广大民众抗击疫情的决心与斗志。以上,笔者以多元特质与创作趋势为主轴,涉及了“抗疫歌曲”自2020年出现至2021年发展的一系列阶段性特点,但这显然还是不够全面的。“抗疫歌曲”数量的庞大、质量的不断精进,均说明在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的体现上,该类作品的创作与研究尚存在一定的空间。而伴随战胜疫情留下来的一系列经典歌曲,也将在时光汰选中留下珍贵的印记。

猜你喜欢

抗疫创作音乐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一墙之隔》创作谈
音乐
创作心得
音乐
秋夜的音乐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