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梁实秋对五四文学进行批评的不足之处*

2021-11-12

大众文艺 2021年20期
关键词:印象主义古典主义梁实秋

于 惠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江苏苏州 215000)

梁实秋受到美国学者欧文•白璧德的影响,经常在自己的文章中抨击以卢梭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想,推崇古典主义文艺观。梁实秋还曾以古典主义文艺观的立场审视五四新文学,写就了《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五四”与文艺》等文章。其对五四新文学的指摘虽然在某些方面具有合理性,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

一、对接受外国文学影响的认知存在的偏颇

梁实秋批评五四文学不加理性选择地接受了外国文学的影响,认为其存在完全否定中国文学传统、变成外国式文学、随意翻译国外文学作品等问题,导致其呈现出缺乏理性节制的浪漫主义混乱。五四文学确实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但是梁实秋对该影响的具体认知存在偏颇。

首先,五四新文学虽然具有反传统倾向,但并未完全排拒中国的文学传统。《小说月报》就曾在改革宣言中坦言:“中国旧有文学不仅在过去时代有相当之地位而已,即对于将来亦有几分之贡献,此则同人所敢确信者”,积极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地位及作用。王元化先生谈及五四文学时,认为其否定的是“贵族文学”,但对包括山歌等在内的中国传统民间文化是持推崇态度的。

其次,五四新文学汲取西洋文学影响因子的同时也打上了中国烙印,因而没有变成外国式文学。如《孔乙己》《阿Q正传》等小说的创作毫无疑问受到了果戈理等作家的影响,但这些作品寓于形象建构中的依然是中国科举、礼教等封建制度戕害人性的深层意蕴。

再次,梁实秋认为五四时期翻译外国文学采用无目的态度全凭个人喜好的论断,可能针对个别译者对某些作品的翻译具有适用性,但以此抨击五四时期所有的文学翻译陷入任性纵情的“浪漫混乱”不免有失偏颇,因为许多的五四文学翻译是较有目标有标准的,即是较有梁实秋所推崇的“理性”的。譬如五四期间易卜生的《国民公敌》《玩偶之家》等剧作被率先翻译介绍到国内,主要是译者因为反封建的考量而进行的理性选择。文学研究会推崇“为人生”的文学作品,因而基于此标准精心译介了莫泊桑、安特列夫、高尔基等作家的作品。

二、对“抒情主义”的批评存在的偏颇

梁实秋在《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中以古典主义文艺观之立场,批评五四新文学呈现情感泛滥的浪漫主义特征,认为其充斥着缺乏理性节制的“抒情主义”,从而导致了文体种类混杂、充斥情感及欲望的颓废主义文学的产生。若置于五四文学实践中进行观照,上述观点明显有失偏颇。

首先,梁实秋以古典之有色眼光较为偏激地为五四新文学贴上“抒情主义”的标签,却忽视了五四文学作品中的理性思维特征及议论、叙事等艺术表现特征。就诗歌而言,五四期间的确有《凤凰涅槃》等抒发情感的佳作,但也不乏偏于理性的作品。沈从文评价闻一多的诗集《死水》是“理智的静观的”,就在于其中的许多作品在结构安排、情感把握上显现出了一种理性节制的美。谈及五四时期的小说,其的确有《沉沦》为代表的侧重情感表达的作品,但也不乏理性思考人性、社会的“为人生”小说、“问题小说”等。另外,从艺术表现特征层面看,五四文学作品不仅有“抒情”,还有议论、叙事等。梁实秋曾经将康白情的《草儿》诗集中的诗歌分为抒情诗、叙事诗。由此我们可以窥见梁实秋观点的矛盾性,更可以发现五四诗歌不只有抒情的艺术表现特征。因而梁实秋对五四文学充斥着“抒情主义”的判断并不是客观、全面的。

其次,梁实秋较为狭隘地认为“抒情主义”导致的文体种类的混杂,破坏了各种文体之间的界限,却忽略其丰富五四文学文体的可能性。梁实秋基于古典主义文艺观的立场,认为不同文学体裁的界限是分明的,各自具有独特鲜明的特征,即诗歌创作应该以抒发情感为正则,小说应该侧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及故事情节的编织等。以此为依据,梁实秋认为五四文学中弥漫的“抒情主义”使小说创作充斥着不加节制的情感,模糊了小说与诗歌的界限,并对五四文体种类的混杂进行了批评。梁实秋的这种观点明显存在局限性,因为基于文学体裁发展的考量,五四时期出现的抒情性小说扩展了新小说的创作空间。周作人关于小说创作可以抒情的相关观点,以及《沉沦》等显现强烈主观抒情性的小说作品的成功创作,就是最好的例证。

再次,梁实秋抨击五四时期的“抒情主义”导致文学陷入了缺乏道德的“颓废主义”,却忽略了这些作品的深层意蕴及价值意义。受古典主义文艺观的影响,梁实秋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彰显出情感、欲望受到理性制约的道德性,由此批评五四文学放纵情感、欲望的“颓废主义”。从其《文人有行》等批评文字可以看出,他所讲的“颓废主义”文学主要指郁达夫发表的《沉沦》《南迁》等“堕落”“不道德”的作品。梁实秋对郁达夫的这些作品的评价显然并不是中肯的,因为虽然从表面看这些作品包含着赤裸裸的情欲甚至变态心理的描写,但透过表层深挖其意蕴,我们发现它们并非纯粹肉欲的低级趣味的展示,而是以严肃态度借助暴露情欲反映社会、人生,在表达五四青年个性解放后内心苦闷的同时,对残酷现实、黑暗社会进行了控诉。因而郭沫若、周作人等人才对这些抒情小说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对抨击印象主义批评存在的偏颇

梁实秋在《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等文章中,以古典主义文艺观之视野,认为五四时期的印象主义批评完全根据的是批评者的性情、印象,因而抨击其是极端的浪漫主义并彻底否定这种文学批评方法的价值。梁实秋对印象主义批评的认识及评价显然是有失偏颇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梁实秋未能注意到印象主义批评的多元视野。梁实秋基于古典主义文艺观的视野,认为应该以健康伦理化的人性作为文学批评的唯一的判断标准,从而抨击了五四时期缺乏固定标准而进行主观鉴赏的印象主义批评。但是梁实秋囿于古典主义立场,指出的缺乏客观评判标准等弊端,其实恰恰显现出了印象主义批评的宽广视野。印象主义批评的代表人物周作人就认为文学批评需具有“宽容”视野,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性衡量依据,应该侧重于文学批评的自由个性,强调只坚持自己的衡量依据为唯一判断标准而视其他为异端是文学批评视野不“宽容”的表现。正是基于此文艺宽容观,周作人才力排众议,为在当时遭到许多人批评的《蕙的风》《沉沦》等作品辩护,有力地保护了新生力量的成长。反观梁实秋,其坚守的古典主义文艺观使他形成了不“宽容”的文艺批评视野,因而有时会对文学作品的价值难以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比如对郁达夫的《沉沦》做出了“颓废主义”的论断。

其次,梁实秋忽视了印象主义批评能够弥补当时盛行的科学式批评的不足。五四时期的社会批评等科学式批评,因为契合了社会改革、思想启蒙等时代主潮,而受到当时许多人的推崇。具有理性特征的科学式批评虽然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逻辑性较强的分析、判断,但却往往未能立足文学文本展开研究。而印象主义批评能够将文学本体放在首要位置并使其成为批评的落脚点,通过直观感悟从整体上对文学文本进行审美把握,品味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及审美风格,显然形成了对科学式批评之弊端的有力纠偏。因而,印象主义批评弥补了科学式批评的不足,也丰富了五四文学批评的园地,但是梁实秋却忽略了此点。

再次,梁实秋简单地将印象主义批评视为浪漫主义变种的观点,实质上陷入了对五四文学思潮的认识狭隘化的境地。梁实秋以其古典主义文艺观认为文学批评的主要方法和文学的主要类型无非分为古典的与浪漫的两种,因而将与古典主义相背离的印象主义批评纳入浪漫主义,并视其为浪漫主义的变种。梁实秋的这种划分方法,其实显现出了其对西方文学思潮尤其是五四时期文学思潮的狭隘化认识。纵观西方文学思潮,主要有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梁实秋提及的“主要”有古典、浪漫两种文学思潮显然是错误,或者说是不全面的。再来看五四文学思潮,西方的各种文学思潮在五四期间如潮水般涌入中国,而且历来许多学者就五四的主导文学思潮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等问题争论不休,这些都足以表明五四时期的文学思潮是多元的。梁实秋认为五四文学整体上呈现浪漫主义的倾向,并进而简单地将印象主义批评划为浪漫主义的观点,显然是有悖于五四文学实际情况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梁实秋对五四文学的接受外国文学的影响、“抒情主义”、印象主义批评的抨击,存在着诸多不足。究其原因,梁实秋对古典主义文艺思想的偏爱,使其一叶障目,将与强调主观情感、个性自由的浪漫主义有某些相似处的印象主义批评等都纳入浪漫主义进行批判,认为五四文学弥漫着“抒情主义”、五四时期的印象主义批评是极端的浪漫主义等,从而忽视了印象主义批评在丰富五四文学批评及弥补科学式批评的不足等方面的作用,也忽视了五四文学并未全盘否定中国文学传统、其所认为的五四文体种类混杂的意义等。晚年梁实秋渐渐意识到对古典主义的偏执限制了其思维,并进行了真诚“自省”,“我对于一切事物的衡量难免不有成见……在大体上我一向是被拘囿在理智的范畴之内……不过我近年来的态度有一点改变了……有许多事靠了理智恐怕永久也不能了解……艺术品的格调原不必统一划齐,其中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格调”,在“自我检讨”中想必他也意识到了其对五四时期接受外国文学影响等方面的批评是有失偏颇的吧。

猜你喜欢

印象主义古典主义梁实秋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由拉威尔《山谷钟声》主题形象塑造引发对泛印象主义风格的思考
偏爱红黄蓝的古典主义画家
北平的零食小贩
梁实秋与冰心的友情
半路夫妻情也深
向古典主义致敬
克劳德?莫奈及作品浅析
印象派音乐中管弦乐的语言形成分析
激情 宁静 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