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达洛卫夫人》中的社会处所与生态处所

2021-11-12叶少言

大众文艺 2021年20期
关键词:伦敦想象生态

叶少言

(厦门大学,福建厦门 361005)

近年来,国内学界针对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卫夫人》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多集中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等视角,对作品的生态批评则略显薄弱,对于其中突出的生态处所意识的研究更是鲜少。

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认为其所造新词“处所之爱”(topophilia)可以定义为:“包含所有人类与物质环境之间的爱之纽带”。环境批评家布伊尔也提出“一个地方能够被见到、被听到、被闻到、被想象、被爱、被恨、被惧怕、被敬畏”。此时处所更多地被导入了社会、文化、情感因素,作为人生存其中的社会文化空间,与文学语境中的“家园”母题较为相似,本文称之为社会处所。

在生态批评领域,“处所”这一概念更多地指向自然区域。例如斯奈德就主张“贫民窟、草原和湿地均可一视同仁地被称为‘地方’。”生态批评家王诺认为处所理论“主要从人与特定自然区域的关系之角度思考人的生存、人的异化和人的生态身份确认”。生态的处所理论更强调人与自然区域的关系,更呼唤人类对生态处所的回归,本文称之为生态处所。

《达洛卫夫人》中的主要人物都拥有强烈的处所意识,布伊尔曾认为它是关于“城市生物区域”想象的文学作品。⑤作品中的人物身处社会处所,又对生态处所有着强烈的情感依附,二者间存在复杂的张力。

一、依附与不满:社会处所

小说中,伦敦是主要人物的社会处所,它是被赋予意义的空间和可感价值的中心。小说人物亲近城市社会,乐于在社会处所中体验人际交往与文化交流带来的乐趣。故事开始时便是达洛卫夫人在伦敦的街道上穿行,一路上的都市景象不断掠过她的眼睛和心灵。她感慨:“这一片胜利的喜悦,这铃铛声,这头顶上的飞机发出的奇异的高音——这都是她所热爱的;生活;伦敦;六月的此刻。”她的意识流明确表现出对城市的迷恋和社会处所中景观的热爱。

社会处所还带来了社会身份认同。达洛卫夫人在成为伦敦的达洛卫夫人之前始终是郊区布尔顿的克拉丽莎。而在伦敦,“她是达洛卫夫人,甚至不再是克拉丽莎,而是理查德•达洛卫夫人。”璀璨的珠宝首饰使她在城市夜晚的名流宴会上颇感自得,这带来了情感满足和身份认同感,让她感慨自己属于珠宝,属于伦敦这一社会处所。同时,她热衷举办宴会,将宴会的一切打点清楚,邀请各类社会名流。此时宴会厅堂就是她实现自身价值、获得身份认同感的部分社会处所。

同样,理查德•达洛卫在伦敦是一名议员,他有抱负将这座城市管理得更好,这种身份认同感几乎构成了他意识的大部。在一次午宴后的漫步时,他的视线穿梭在各类城市景观之中,但他思索的都是为官员应如何进一步改善与规范伦敦这座城市。这反映了理查德对伦敦这一城市处所的责任感以及在社会处所中获得的身份认同感。此外,休•惠特布雷德很享受伦敦的声色宴游,以及他所参与的那些无关紧要的政治提案;萨莉•西顿在曼彻斯特和伦敦是罗塞特太太,年入一万英镑,有五个儿子;布鲁顿夫人在伦敦享尽声誉,她的午宴别具一格。对他们来说,城市是赖以生存的家园,更是赋予自身社会身份、体现社会价值的社会处所。

然而,人物对其所属的社会处所绝不仅仅怀有认同感,还有迷失感。虽然达洛卫夫人在宴会中风光无限,也获得了一定的精神乐趣,但她并不真的快乐幸福;相反,她空虚抑郁,怀疑生命,甚至有寻死的念头。当她向邦德街走去时,她这样叩问自己:“她的生命必然将不可避免地完全终结,这事是否有关轻重?没有了她,这一切也必将继续;她是否憎恨这一切?还是会因为相信一死便一了百了而感到慰藉?”可见,社会处所中的情感纽带与身份认可对达洛卫夫人来说并不如表面上那般可亲可靠。

这种精神危机感、无家可归感在塞普蒂默斯身上更甚。他在战争中遭受了战友身亡这一打击。但他却没有作出正常的情绪反应,甚至在战争结束后仍未能恢复感觉的能力。他带着妻子回到曾经梦寐以求的社会处所伦敦,谋得了不错的差事。但这依然无法使他精神康复,他还是逐渐陷入疯狂,在强制管控治疗下跳窗自尽。社会处所并未能为塞普蒂默斯施以有效的精神治疗,他找不到真正的家园和生存之地。

达洛卫夫人的空虚和塞普蒂默斯的疯癫说明,社会处所有许多不尽人意甚至令人痛苦不堪的因素,仅仅生存在社会处所中并不一定给人带来幸福,甚至可能导致人的异化和毁灭。因此作品将探索目光投向了与社会相对的另一个空间——生态处所。

二、追寻与幻梦:生态处所

布伊尔提出:“仅靠想象的力量,人们也能对地方产生依附感。”小说中的人物虽然身处社会处所,但心灵深处总是潜藏着构建想象生态处所的冲动。大海是达洛卫夫人想象中的主要生态处所之一,当对社会产生冷漠与倦怠之情时,对大海的想象总能带给她满足与愉悦,卸下她的心灵负担:“再也不用恐惧,心灵说,把负担交给大海吧,它将共同为所有悲伤叹息,而后更新,开始,聚合,任意流散。”理查德在伦敦街头厌倦于与休的相处时,他的意识突然转向了诺福克郡的乡间:微风、芳草、夏日蓝天。布鲁顿夫人在午宴后的小憩之时回忆起德文郡老家附近的田野,回想起她在乡下度过的天真快乐的童年时光。这种走神和想象在小说中比比皆是,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对生态处所的亲近感。

这些想象并非凭空虚构,而是建立在生命记忆基础之上。达洛卫夫人从未回到过布尔顿,但她对布尔顿生态自然的追忆贯穿全文。她认为自己属于社会处所,而她又“深信自己是家乡那些树木的一部分”。晚宴上,她承认自己在社会处所中的生命是空虚的,转而回忆起布尔顿的天空。这种意识上的转折暗示了达洛卫夫人对自我价值的再次思索,她渴望在与生态处所的接触与融合之中找到自己真正的生命意义。在社会处所里,她时常能够感到自己与此处的疏离;而在生态处所中,抬头仰望布尔顿天空的她却体会到了融合感,“她自身的某部分融入了这乡村的天空,这威斯敏斯特的天空,这念头有点儿傻。”她在生态处所中获得的融合感一定程度上冲淡了社会处所的疏离感,“以特定的处所和特定的景观来确定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如何生存”。她正是通过自己与家乡空气、鲜花、树木、天空的关联建立起新的身份认同,以抵御在社会处所中体会到的异化感。

对于塞普蒂默斯夫妇而言,生态处所则与他们的生死观相关联。塞普蒂默斯常常沉浸在幻想中,构建了一个个奇异的生态处所,将自己的生命与树木连为一体。他不断强调“人们不准砍伐树木”“人不准因仇恨而杀戮”,正表现了他的自然观:人与自然同生共死。但战争毁灭了生态处所,造成了他的异化和疯狂。他在自杀前再次展开了对生态处所的幻想,这是他的一个“温暖之地”,树叶婆娑,水声潺潺,空气温暖,微风如鸟翼拂过,妻子则像一只鸟儿,安稳地栖息。而医生却闯入了他的处所,步步紧逼。尽管他留恋阳光的温暖,却还是纵身一跃拥抱死亡。此后,妻子雷西娅也在幻梦中来到了海滨,看见船、海鸥、蝴蝶,“她似乎感到海洋的拥抱,将他们俩裹在拱形壳中,向躺在岸边的她絮絮低语,浪花洒向她,就像飞舞的花瓣落在坟上。”一方面,这段处所想象可以看作是雷西娅在遭受精神冲击之后在想象中遁入生态处所寻求心灵抚慰;另一方面,这一想象里将他俩裹起来的“拱形壳”象征夫妇俩的坟冢,她的虚拟生态处所是夫妇俩的最终处所、生命的归栖之处,这暗示着人类的生命与大自然最后的融合:人类终将安息于生态处所之中。

必须指出,尽管小说中充斥着人物对生态处所的向往与追寻,但除开像塞普蒂默斯那样以死亡的方式象征性地回归自然,没有任何人能够彻底抛弃社会处所回到生态处所之中。达洛卫夫人认为在伦敦散步比在乡下有意思,她坦白自己再也不回去布尔顿了;萨莉喜欢植物,但她的生态处所是花了大价钱雇了园丁来维护的,她的生态处所是同她在社会处所中的所得捆绑在一起的;而理查德、布鲁顿夫人等人物对生态处所偶然的回忆与向往,并不意味着他们对社会处所有任何逃离之意。相反,他们往后还得继续在社会处所中实现自我价值,对生态处所的想象与构建不过是他们的一场短暂幻梦。

三、结语

对小说人物而言,仅仅依附于社会处所使他们若有所失,而放弃社会处所全然遁入生态处所也非他们所愿。更重要的是,过多地沉浸于社会处所,远离甚至破坏毁灭生态处所,是导致精神异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见,唯有社会处所与生态处所有机结合,人类才能最终摆脱迷失感,找到真正的归宿。因此,小说对两个处所还是有其倾向性的——或许拥抱生态处所才是摆脱迷失和异化的关键。

更耐人寻味的是,小说中的社会处所多为实写,生态处所却多为虚构。这番虚实对比暗示着现实中的生态处所正在不断消失,化为想象与记忆。我们能感受到小说人物对生态处所的强烈向往甚于对社会处所的依恋,这种情感的偏向都表现了人类的真正需求:人类并不缺少对社会处所的依附,对生态处所的疏离才是更值得重视的问题。

注释:

①Yi-Fu Tuan, Topophilia: 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ttitudes, and Values.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0, p. 93.

②⑤⑨劳伦斯•布伊尔.《环境批评的未来:环境危机与文学想象》,刘蓓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70-71,95,80页.

③加里•斯奈德.《禅定荒野》.陈登,谭琼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6页.

④(14)王诺.《生态批评与生态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93,201页.

⑥⑦⑧⑩(11)(12)(13)(15)(16)(17)Virginia Woolf, Mrs. Dalloway.San Diego: Harcourt Brace & Company,1981,p4,11,9, 39-40,111-113,9,185,24,139-149,150.

猜你喜欢

伦敦想象生态
快乐的想象
一生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喧嚣与孤寂:《达洛维夫人》中的伦敦与伦敦人
伦敦畅游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