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汤姆叔叔的小屋》对美国种族关系的解构与建构

2021-11-12马欣然

名家名作 2021年8期
关键词:奴隶制黑奴奴隶

马欣然

一、引言

《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小说由美国女作家斯托夫人发表于1852年,当时正值美国南北战争前夕,南方种植园经济和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矛盾尖锐,而焦点问题则是奴隶制的存废。白人对黑人无止境的奴役和压迫,使得有反抗意识的黑人及有良知的白人提出反对,废奴运动就此展开。斯托夫人作为一名废奴主义者,她借《汤姆叔叔的小屋》揭露奴隶制下的各种腐朽与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对废奴运动和南北战争起到了推动作用,重塑了美国黑人与白人的种族关系。

二、对种族关系的解构

斯托夫人对种族关系的解构直指它的底层逻辑,即奴隶制的合法性问题。奴隶制的合法,让白人对黑人的迫害成了正当的行为,这显然是不公正的。斯托夫人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黑人和白人形象,通过他们的语言和行为突出了奴隶制的黑暗,并加以适当的评论和说教,希望借此激起白人的反思和黑人的觉醒,使他们共同起来抵抗奴隶制,粉碎旧的不平等关系。

(一)奴隶制不合理的根源

从根本来看,奴隶制使黑人丧失了基本的人权,即尊严和自由,而这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当圣·克莱尔告诉汤姆将让他成为一个自由人时,汤姆的欣喜若狂让圣·克莱尔不解,因为圣·克莱尔认为汤姆当前的好日子比自由更重要,但汤姆却说“我情愿穿破衣服、住破房子,什么东西都是破的,但是拥有这一切,而不愿什么都是最好的,可都是人家所有”。即使忠诚如汤姆,却也如此向往自由。人生来拥有自由意志,不依附于他人而活,但这种天性却被奴隶制无情抹杀。

再者,奴隶制也在扭曲着人性,发掘着人类的阴暗面。作为附属物的奴隶们,受到各种辱骂和殴打,甚至被迫骨肉分离,但奴隶主们却能以法律为保护伞。在斯托夫人看来,法律既然决定了黑人奴隶只是主人的物品,如果法律不做出改变,那黑人与白人的关系就注定不会美好,一切罪恶的根源便是奴隶制的存在。

(二)以生动的人物形象引发共鸣

小说的主人公汤姆叔叔,是一名有着良好品行的黑人奴隶。他质朴勤劳、忠诚可靠,还有着虔诚的基督教信仰。但他的善良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他两次被卖,与亲人朋友分离,最后被第三任主人活活打死。他的遭遇让人无比同情,奴隶制的弊端也不断凸显。

小说情节还有另外一条线沿着伊莱莎和乔治·哈里斯展开。当得知儿子要被卖时,一向老实的伊莱莎鼓起勇气逃跑,甚至硬生生蹚过了漂有浮冰的俄亥俄河。乔治·哈里斯是小说中最有反抗性的黑人,威尔逊先生提醒他站在了自己国家法律的对立面,可乔治认为国家和法律都不是他的,法律只是用来压垮和制服他们。他不承认法律,不承认国家,他坚信在上帝之下黑人与白人是一样平等的。这是乔治的态度,也正是斯托夫人所要表达的。

(三)用评论性语言直接控诉黑暗

除了情节性的叙述,小说中还有很多评论性的语言。恰到好处的点评,让小说人物的特点更加突出。例如谢尔比与黑利讨论黑奴买卖时,黑利自夸他的人道主义方针,逗笑了谢尔比。斯托夫人接着写道:“也许你,亲爱的读者,也笑了,但是你知道现今人道以各种奇怪的形式出现,而且人道的人说出和做出的古怪事情也是举不胜举的。”作者对黑利进行了讽刺,揭示他打着“人道”的幌子,实际却做着毫无人性的事,从而批判奴隶制的罪恶。

三、对种族关系的重塑

斯托夫人并不止步于对奴隶制的批判,而是描绘了自己理想中的蓝图,为种族关系指明新的出路。新的种族关系,是以相互尊重为前提,人人自由平等。斯托夫人认为,这种关系的塑造,不仅要靠白人的反省与黑人的抗争,还要用教育和宗教加以调和。

(一)黑人要通过反抗争取自由

一方面,斯托夫人期待白人做出反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黑人;另一方面,她也强调自由的重要性,呼吁黑人起来反抗,以斗争的方式夺取自由。在第三十章黑奴货栈的描述中,多数黑奴都是麻木无知的,他们整日浑浑噩噩,用寻欢作乐来打发时间,早就丧失了对自由的渴望。

所以,斯托夫人创造了乔治·哈里斯这一形象。他是小说中所有黑奴里抗争性最强、最彻底的人,他始终保持清醒,认识到作为附属品他将永远无法安定,所以毅然逃跑,并发出“我要么自由,要么死”的呼喊。比起汤姆被活活打死,乔治·哈里斯的结局是好的,他获得了自由,最后与家人回到非洲建设自己的故乡。这样的对比,鼓舞着被压迫的黑人奴隶起来反抗,为自己应有的权利而斗争到底。

(二)通过教育和宗教建立新关系

建立新关系必须转变态度,在小说中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教育,二是宗教的洗礼。接受教育,黑人们的自我意识就能得到觉醒。正如作者借圣·克莱尔之口所说:“只要开始给一代黑奴以彻底的教育,奴隶制就会土崩瓦解。如果我们不给他们自由,他们就会自己去夺取自由。”

另外,对宗教的信仰也能改变黑人奴隶的现状。斯托夫人塑造了一个上帝之子般的形象,即伊娃。小说中把她描述成天使一般,她纯洁、博爱,虔诚地信仰着基督教,并践行教义去爱每一个人。虔诚的宗教信仰,不仅让白人变得宽厚、博爱,也让黑人拥有精神支柱。主人公汤姆的一生满是悲剧,他正是靠着对基督教的信仰,才一步步地走下去。肉体上的磨难,只会让他的心灵更加强大,“这个受压迫的人的卑微的心灵就被包围在了一片不可侵犯的宁静之中,无所不在的救世主将它变成了一座圣殿”。

四、无意识的负面效应

《汤姆叔叔的小屋》出版后,确实对废奴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小说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最重要的便是对黑人形象的固化。在斯托夫人笔下,黑人奴隶很多负面的特征被不断提到,造成了刻板印象。当斯托夫人不断赞扬汤姆值得信赖的品质时,汤姆却给人一种盲目服从、懦弱无能的感觉。忍耐不该是无原则、无限度的,而斯托夫人笔下的黑人形象老实可欺、不求上进,容易引来轻视和指责,不利于良好种族关系的塑造。

此外,斯托夫人在不经意间也流露出对黑人的歧视。从宗教的角度,小说中的黑人奴隶可以分为基督徒和非基督徒,而作者笔下基督徒明显优于非基督徒。托普西早期不信宗教,爱捉弄他人,还习惯性偷窃、撒谎,是一个惹人厌的“小黑鬼”,而受到伊娃的基督教感化之后,托普西的形象转向正面,变得听话。作为虔诚的基督教徒,汤姆也是一个优秀的奴隶,干活能力强,而且值得信赖。可见,信仰基督教的黑奴有更多的好品质,不信基督教的则好吃懒做、不求上进,体现着非洲民族的劣根性,作为负面形象存在。

再从血统来看,一类是纯种黑人,例如主人公汤姆;另一类是混血黑人,比如伊莱莎和乔治。伊莱莎和乔治都拥有白人血统,比起汤姆等纯种黑奴,他们两个更有气质,而且有较强的抗争性。他们体内的白人血统让他们比普通黑人更加优秀,并且能得到更好的待遇,因为他们肤色与白人相近,在逃跑时不易被发现。比起汤姆死亡的结局,他们最终收获了自由和幸福。总之,斯托夫人在不经意中将黑人分为了三六九等,越贴近白人文化、白人血统的奴隶,越有良好的品质和圆满的归宿。

五、结语

虽然小说中存在负面内容,受到了外界批评,但这些并不都是斯托夫人刻意为之,而是白人作者在写黑人奴隶时难以避免的困局。即使作者尽力站在黑人的立场,也始终带有白人的思维方式,但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对此,我们不必过分苛责,毕竟作品的正面价值要远远盖过这些瑕疵。

《汤姆叔叔的小屋》作为一部小说,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性,而且有强烈的社会性。它对奴隶制的控诉、对法律的批判,呼唤着人们起来反抗,对废奴运动和南北战争起到了促进作用,有助于打破旧的种族关系。另外,斯托夫人还对新的种族关系进行了构想。她希望通过让黑人接受教育和宗教洗礼的方式,增强他们的精神力量,与白人形成自由平等的和睦关系。因此总体而言,小说对美国种族关系塑造的贡献是有目共睹、不可磨灭的。

猜你喜欢

奴隶制黑奴奴隶
回头一笑
蚂蚁奴隶的反抗
My First Sea Journey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种族歧视观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之黑奴形象的分析
手机奴隶
谈非洲黑奴贸易中非洲角色定位
压迫、复仇与融合
解析美国黑人母权制家庭的成因
毛塔奴隶竟支持奴隶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