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瑶族“蝴蝶歌”在现代音乐作品中的运用
——以音乐剧《血色湘江》中的“蝴蝶歌”为例

2021-11-12

名家名作 2021年8期
关键词:血色音程瑶族

黎 莉

一、前言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学者们对广西民歌元素在当代音乐作品中的传承与创新的研究角度各有不同,在音乐的传播过程中,地方方言、地域特征、民族文化等都会对音乐创作产生影响,不能仅仅关注广西民歌如何传承与发展,更要从具体的音乐本体出发,发现其传承与创新的意义所在。《血色湘江》是一部红色题材的现代音乐剧,“蝴蝶歌”在其中的运用让悲壮的剧情多了一分柔情,体现了战争年代少数民族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勇于面对侵略者的志气,丰富了音乐剧的整体效果。笔者对《血色湘江》中“蝴蝶歌”的由来、发展进行了研究,展示与探讨了广西民歌在当代音乐作品中的传承与创新方式、途径。

二、广西瑶族“蝴蝶歌”

(一)瑶族“蝴蝶歌”

“蝴蝶歌”是一首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原生态民歌,流传于广西富川县一带,内容题材丰富多样,简单易懂,歌词里常出现“蝴的蝶”“蝶的蝶”“黄蜂”作为衬词,也因演唱时高低声部的音程产生碰撞,使得歌声优美动听、活泼欢快,犹如成群的黄蜂扑棱翅膀飞过时发出的“嗡嗡”声,故而得名“蝴蝶歌”。瑶族民歌属于中国音乐体系,常使用三音列和四音列,以宫、商、角、徵的四声宫调式为主,而很少使用五声音阶。

(二)瑶族“蝴蝶歌”的传承现状

传承是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素材得以延续的重要途径之一,广西瑶族“蝴蝶歌”作为一种备受人们喜爱的体裁,旋律朗朗上口,口口相传至今。在当地,每当有重大节日活动,“蝴蝶歌”是舞台上必不可少的节目。现代的文化传播方式给“蝴蝶歌”的传承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渠道,比如新闻传播媒体、互联网上都可以搜索到各式各样的“蝴蝶歌”,作曲家们将“蝴蝶歌”进行改编,对“蝴蝶歌”进行高度的艺术化,成为传播正能量和时代信息的途径。作曲家把“蝴蝶歌”的音乐元素与当代音乐元素融合,成为自己的音乐语汇,使得当今的“蝴蝶歌”具有现代审美和新的生命活力。

三、《血色湘江》中“蝴蝶歌”的音乐特点

音乐剧《血色湘江》讲述了1934年红军付出巨大牺牲奋力掩护党中央渡过湘江、成功突破封锁的悲壮故事,即长征史上最惨烈的湘江战役。其体现了少数民族儿女的爱国主义精神与红军伟大革命精神融为一体的家国情怀。“蝴蝶歌”节奏欢快,体现了瑶族人民热情好客、活泼开朗的性格,为刻画女主角“凤鸣”泼辣大胆的性格做了铺垫。欢快自由的“蝴蝶歌”在这样严肃紧张的剧情中起到了中和的作用,最后一幕凄凉的原生态女声合唱与“蝴蝶歌”形成鲜明对比,悲喜交加的剧情增加了音乐剧的矛盾冲突,使得音乐剧更富有张力。

(一)简单的旋律

在《血色湘江》中,“蝴蝶歌”是一个女声二声部混声合唱,歌词的中心内容是描述当地人民的生活,简单明了。“蝴蝶歌”在瑶族民歌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瑶族“蝴蝶歌”原有的突出特点。“蝴蝶歌”的音域跨度不大,常以级进为主,在主和弦音上环绕进行,组合方式单一,主要以丰富的节奏来进行变化。它多为无伴奏二声部合唱,在音乐剧《血色湘江》中的“蝴蝶歌”部分,旋律采用的是“蝴蝶歌”中常见的四音列:宫、商、角、徵(do,re,mi,sol),单声部旋律以三度级进为主要旋律,在三度音内进行反复,包括倚音与主旋律音的音程距离也是三度。高声部与低声部之间的音程距离主要为二度,当两个声部同时进行时,二度的音程关系会给人带来不和谐的“碰撞”的感觉,也正是因为双声部之间的音程距离为小二度,从而使音响效果类似于黄蜂发出的“嗡嗡”声。两声部之间经过“不协和”的碰撞之后,会解决不协和音程,这也使得“蝴蝶歌”的旋律给人以一种期待感和流畅的感觉。原生态“蝴蝶歌”的音域不太高,一般在小字组到小字一组之间。高声部与低声部之间主要为大二度的音程关系,二度音程的碰撞给人一种不协和的听觉感受,这在无伴奏民族歌曲中很常见,也是地方民歌的一个特色。剧中的“蝴蝶歌”,两声部的音程碰撞多为二度和三度。在长音部分,另一声部则采用音阶下行的方式回到主音,形成的音块非常悦耳。

(二)丰富自由的节奏

在传统地方民歌中,丰富自由的节奏是一大特点,也是传统民歌的精髓。在中国传统民歌中,节奏千姿百态,各不相同,甚至不太规整。也正是因为节奏的不规整,造就了中国传统民歌的独特性。在“蝴蝶歌”中,常采用疏与密的结合,长音与短时值音符的交替使用。节拍多数采用混合拍子,使整首曲子显得自由欢快。“蝴蝶歌”节奏的组合方式丰富,但以“静—动—静”为主。在“蝴蝶歌”开始的“静”部分,采用规整的几个长音作为铺垫,拉开帷幕。歌曲的主体部分则采用较密集的节奏型,模仿蝴蝶或蜜蜂扇动翅膀的声音。所以在歌曲主体部分较为欢快,双声部旋律也采用二度不协和音程配合密集的节奏,加上朗朗上口的歌词“蝴的蝶”“蝶的蝶”“留的西”等,营造出一种蜜蜂簇拥、交头接耳的氛围,以表达瑶族人民当时欢畅的心情。而长时值的音符,歌词常常为“咿呀啦滴”“哎”“呃”这样的衬词,为宣泄、抒发感情用。歌曲最后结束在与开头相同的旋律、节奏中,首尾相呼应。

四、“蝴蝶歌”在《血色湘江》中运用的意义

在这样大型的音乐剧中插入广西瑶族民间音乐,使民族民间音乐与交响乐创作相结合,是一种崭新的、富有新意的、高难度的民间音乐改编手法。原生态“蝴蝶歌”为无伴奏二声部合唱,在《血色湘江》中,加入了芦笙等传统乐器,使得整首曲子音响效果更为丰富,层次分明。“蝴蝶歌”作为瑶乡场景的开头,铺开了一幅瑶族人民安乐、怡然自得生活的画卷,使舞台效果更立体,同时也将瑶乡人民热情淳朴、能歌善舞的性格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被瑶乡美丽动人的景象所感染,与上一幕军人战场负伤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通过“蝴蝶歌”的穿插连接,观众感受到广西瑶族人民的热情和瑶族民间音乐的特色,以全新的艺术视角与手法,塑造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音乐形象。作为一部大型原创音乐剧,《血色湘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其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可歌可泣的惨烈战争场面,更在于广西音乐地域化与音乐剧艺术的完美融合。广西苗族“蝴蝶歌”出现在剧中,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瑰宝展现出来,让观众都来了解和感受民族民间音乐的种类之多、音之悦耳。

五、“蝴蝶歌”的传承方式方法与意义

“蝴蝶歌”作为广西传统民歌的瑰宝,在传承和创新道路上任重而道远。在许多现代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蝴蝶歌”的身影。

与传统的“蝴蝶歌”相比,现代改编的“蝴蝶歌”旋律线条更为流畅、大气,节奏变化更丰富,歌词更通俗易懂,比如合唱《蝴蝶飞》《新编“蝴蝶歌”》等。在音乐剧《血色湘江》中,将原始“蝴蝶歌”与现代音乐剧结合,也是一种新颖的传承方式。原生态“蝴蝶歌”的出现再次重现了音乐中的瑶乡,使得“蝴蝶歌”原汁原味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原生态的“蝴蝶歌”不仅丰富了剧中的音乐色彩,其欢快的旋律也暗示着在这样载歌载舞、热情好客的瑶乡中长大的“凤鸣”的性格。这样原始的声音,展现出了民族文化深厚的底蕴,它存在于激烈的战争之中,给战乱中的红军们英勇作战、誓死保卫家园的希望。在最后战士们都英勇牺牲的一幕,也出现了一段瑶族原生态歌曲,旋律悠长,声线干净、空灵,飘在瑶乡上空,慰藉战士们的亡灵,营造战后一片萧瑟的景象。从战士们初到瑶乡,到英勇奋战牺牲,两段瑶族原生态歌曲都与剧情紧紧相扣,初见瑶乡的美好场景,经过战争的残酷,如今只剩残垣断壁,再难恢复往日安宁。原生态歌曲比现代音乐的话语性更强,即使是用方言演唱也能和观众产生共情,产生的冲击比通俗易懂的现代音乐更直击心脏。所以,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结合是一种双赢,同时也给传统音乐的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道路,给传统民歌以更大的舞台、更丰富的途径进行再创造。

六、结语

本文研究的“蝴蝶歌”作为广西传统民族音乐的典范之一,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色彩,在现阶段民族声乐作品的创新创作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道路上,我们更要重视原汁原味的地方民歌,更注重追根溯源,从源头上对形式多样的地方民歌进行分析研究。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对音乐剧《血色湘江》中的瑶族“蝴蝶歌”的浅析,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瑶族“蝴蝶歌”的传统特色与魅力,从而能够更大胆地发扬和创新。

猜你喜欢

血色音程瑶族
粤北瑶族学生文化传承观的调查与研究
如何快速地记忆“音程”
论钢琴调律的“调律法”等几个基本问题(上)
传承
云南瑶族银饰探析与开发利用
山坡羊·核酸检测
非多重集群音程循环算法与有限移位模式的拆分
空中俯瞰辽宁盘锦血色海滩 多彩画卷美得惊艳
少女感“血色”气息来袭
音乐游戏玩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