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喻翻译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以《活着》为例

2021-11-12

名家名作 2021年8期
关键词:语言学学者原文

田 双

一、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转喻的概述

(一)转喻的定义

传统上,转喻作为一种修辞格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通常定义为用一事物的名称替代另一事物,是文学上常用的修辞工具,也是修辞学家和语义学家用来达到更好交际效果的手段。对于转喻,最传统的也是最被语言学家广泛认可的定义是一个词的意义在实体之间的转移。中国学者也把转喻叫作“借代”。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来看,学者们将“载体”“目标域”等术语与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实体”“概念域”“心理通道”等术语结合使用。转喻不仅仅是一种指称手段,还能帮助人们理解。

(二)转喻的本质

对于转喻的本质,笔者将从概念现象、认知过程与邻近性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般来说,转喻被视为一种概念现象和认知过程,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经验中。此外,它还被视为一种认知现象,其特征是其邻近性。

1.概念现象

从整体上看,转喻在交际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换句话说,转喻是一种概念现象。如上所述,转喻的定义有很多。虽然语言学家在某些细节上有不同的定义,但有一点相同,即都认为转喻是人们日常思维和社会交往中的一种认知现象。对人类来说,转喻是一种更有效的认识世界的方式,是文学作品进行语义外延的基础。

2.认知过程

转喻研究的焦点一直落在X与Y的替代关系上,后来这一点发生了转变。转喻不是简单地用一个实体替代另一个实体,而是将其相互关联,形成一种新的、复杂的意义。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它可以被看作一种基本的认知过程。例如“女孩吃了一个橘子”这个句子中,女孩作为一个整体代表了她的嘴、牙齿和手,这些部位参与“吃橘子”这个动作。因此,“她”在转喻中被用来作为一种进入目标的媒介。这就是一些学者所说的,转喻可以被视为一种认知过程,在精神层面,可以通过一个实体获得另一个概念实体。

转喻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这些概念在语言和认知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认识。这两方面的发展都导致转喻研究在各个领域特别是翻译领域应用的兴起。在翻译过程中,转喻是翻译的一个难点。因此,有必要对转喻的翻译进行研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转喻进行翻译,将为文学文本分析和翻译提供新的视角。

3.转喻的邻近性

转喻起初是在修辞学的领域内研究的。从修辞学的角度来看,转喻就是一个代表另一个的关系。最近有学者指出转喻是基于概念之间的邻近性,更确切地说是词和概念的邻近性。许多学者从两个词之间的词义来解释转喻关系。根据雅克布森的观点,转喻似乎是以语言符号之间的语义邻近性为前提的。乌尔玛解释说,转喻发生在相互关联的词语之间,邻近性是转喻的基础。莱考夫在ICMs的框架内对转喻进行处理。同样的,克罗夫特用一个域或域矩阵内的百科知识来解释相邻关系。事实上,ICMs高度概括了我们的生活经验和行为模式,为我们认知世界提供了一个简明而又理想化的认知框架。

(三)转喻的认定标准

转喻多在词汇和短语中体现,意义的转换是转喻的重要标志。然而,对于转喻的认定标准,学者们还没有达成共识。在本研究中,作者遵循的原则主要是与文本或语境中在字面词汇意义的变化有关,必须承认语境是词语构成转喻属性重要的外部条件。关于转喻的识别方法,学者认为有三个步骤可供认定:

1.阅读整篇原文本,能够基本理解文本意思。

2.识别包含转喻的词语。

3.比较词语的上下文意义和原义,验证其转喻属性,确定转喻类型。

二、《活着》中转喻的英译研究

余华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在书中他的用词简单朴素,描绘的人物生动形象,小说体现了深刻而严肃的含义。除了上述特点,他还使用了许多写作技巧,其中转喻是其塑造人物形象的有效工具。余华的代表作《活着》被著名汉学翻译家白睿文介绍到英美国家后,引起了众多文学家以及媒体的关注与好评,这与白睿文为翻译做的努力密不可分。以下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探讨小说《活着》英译本中对于转喻的翻译。

例1

原:每过两天,连里就会少一两张熟悉的脸。

译:One or two familiar faces would be missing from the battalion.

人体是认知和概念化的基础。一切都从人的身体开始,延伸到空间、时间、自然等。头和脸都是人体最显著、最突出的部位。就像上面举的例子,当我们要某人的照片时,要的应该是一张脸,而不是腿或人体的其他部位。因此,当我们说“两个士兵从营中失踪”时,应该使用人体中最突出的部分,即第一个例子中的“faces”,实际上这与英语的一般表达和概念是完全一致的。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表达意义是相通的,所以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把这两个例子中的转喻保留了下来。

例2

原:队长觉得不能让村里最强壮的几个劳动力整日整夜地守着汽油桶。

译:The team leader felt he couldn’t let the strongest workers watch over the tank all day and all night.

“劳动力”不仅表示成年人的体力,还指参与劳动的人。有工作能力是劳动者的典型特征,因此“劳动力”这个词很容易被理解,用来代表整个范畴。所以,这里的“劳动力”被认为是“参与劳动的人”的替代。为了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将“劳动力”翻译为具体的一类人,明确表现出了原文具体的指代对象,比较符合英文读者的语言使用习惯。

例3

原:二喜一听急了:“我没要小的!”医生说:“大的也没事。”

译:“I said I didn’t want the little one!”The doctor said,“The big one’s okay, too.”

人们用语言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意图。我们读这个句子可以找出传达的交际互动,即“大的”指“孕妇”,“小的”指“孩子”。我们可以用转喻来解释为何可以采用看似不符合语法却易于理解的缩略形式。据汉语的词类活用,“小的”和“大的”这类表达在汉语中很多情况下都替代“人”,它的表现形式为整个形式的一部分。在翻译策略上,受英语语法限制,不能直接用“little”或“big”来表示名词。因为中英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所以转喻在英语版本中被删除掉了,以便让英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例4

原:枪炮声响到了我们鼻子底下。

译:The sounds of cannon and gunfire were right under our noses.

“枪炮声”是战场上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使读者立即联想到战争场景。众所周知,战场上,枪炮是士兵主要使用的武器,枪炮声是战争的基础元素。因此这里的转喻就涉及武器的声音与战争的替代。读者要想理解“枪炮声”与“战争”的替代关系不需要跨越文化的障碍,所以译者对原文转喻的保留不会影响读者对原文的理解。

例5

原:大家都朝我这里看,看得我腿都哆嗦了。

译:They turned to look at me; their collective gaze made my legs quiver.

上述实例的描述与历史背景相关联。用双腿颤动的状态来表现人的恐惧心理活动是可行的。也就是说,这是以心理状态带来的结果来代表所引起的生理反应,译文对原文中的转喻进行了保留。

三、结论

在认知语言学的指导下,本文对余华《活着》的转喻英译进行了研究,梳理了以往关于转喻、转喻翻译的研究,填补了研究的空白。转喻有助于文学描写,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有利于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一般来说,大多数转喻可以直译,也可以意译。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方法,对转喻的翻译策略进行了探讨,并将其分为以下几类:保留转喻工具、为转喻工具的替换增加目标意义、用一种独特的方式保留部分转喻工具、放弃转喻。总的来说,译者在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是前三种。除以上所述的转喻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转喻类型,文化特有转喻的翻译方法也各不相同,即保留语用载体或保留语用意义,建立缩小文化差异和语言鸿沟的桥梁。

猜你喜欢

语言学学者原文
语言学研究的多元化趋势分析
A Pragmatic Study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
The Influence of Memetics for Language Spread
程门立雪
大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