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众文化艺术场馆的管理创新

2021-11-12

剧影月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文化馆智慧服务

在大数据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简单静态的、甚至是一成不变的文化馆已显得不合时宜,它必将给文化馆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带来新的气象。大数据条件下的智慧型文化馆指基于网络时代的大数据信息技术,以区县文化馆为主体,社会文化机构和市民广泛参与治理的,组织机构有活动力度,文化服务有准度,绩效管理有透明度,服务覆盖有广度,社会参与有深度,理论研究有高度的“六度”新型基层公共文化馆。以需求为导向的,可定制的人性化文化服务是智慧文化馆的内涵。

一、组织机构有活力度,打造充满生机的群众文化艺术场馆

(一)网络化的总分馆制是活力之本

如果说图书馆总分馆赖以建设的根据是图书的共享,通借通还。那么大数据时代为文化馆总分馆的建设提供了一个赖以联合的基础——公共文化大数据信息的共享。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是最有价值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远程教育,文化资讯、团队活动、网络课程,艺术欣赏、视频图像、文化数据分析、服务信息等。大数据时代的总分馆,形散神聚,既能发挥每个网络节点的主体能动性,有能发挥网络集合的矩阵效应,从而使传统单位形成如“潘多拉星球”一样的活性有机体组织机构,而这个“神”就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大数据平台。智慧文化馆网络体系以区县馆为总馆,通过直管、托管、联办、加盟等形式,在文化站、公益文化组织、社会文化企业等社会组织建立分馆。总馆、分馆各自担负公共文化大数据网络体系的资源节点,其中智慧文化馆处于核心节点地位。通过文化网络大数据平台,分散的各个网络节点互联在一起,形成信息共担、平台共建、数据共享、协作互助的公共文化大数据库。市民通过关注文化馆官方微信公众号、登陆文化馆官方网站、使用官方APP,或者点击与文化馆有合作关系的社会网站,可以便捷地享受到公共文化大数据服务。

(二)多元化的决策依据是活力之源

传统的公共服务模式是自上而下的层级式管理模式,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依据上级主管部门的全年工作精神、方针和计划,制定本单位工作计划,并逐层往下传递任务,贯彻执行。这种计划经济式决策管理模式,缺乏活力,显然不能紧跟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变化,而不能充分满足市民的文化生活需要。智慧文化馆引入大数据思维,把数据作为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通过大数据提供的多维度信息参数,跟踪群众文化发展态势,文化需求变化,文化价值取向,辅助公共文化部门作出更加正确的判断决策。

当前,大数据在公共安全、卫生、交通、社会管理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已有较好的应用。可以想见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大数据也将便于文化部门更科学、更准确地保障大众的文化权益。同时,通过搭建公共开放的平台,充分利用和调动大众的智慧,公众能够参与到文化部门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全过程。公民将是公共文化事务的参与者,个人的作用和主体价值将被前所未有的放大,大众将和文化主管部门一起治理公共文化,实现充满活力的“文化共治”和“文化善治”局面。

(三)网格化的“文化超市”是活力之基

“文化超市”是江宁区文化馆提出的,创新文化馆服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的一种构想。“文化超市”有三个特点:网格化、小而美、权利义务共存化。网格化是指“文化超市”以总分馆为依托,覆盖全服务全区域;小而美是指“文化超市”仅由一两名文化志愿者负责,利用大数据网络平台,向市民提供图书借还、文创产品获取、艺术培训、资讯查询、群文活动参与等一系列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权利义务共存化是指到访的市民可以通过参加文化馆公益演出,提供公益艺术辅导培训,宣传公共文化政策法规等文化志愿服务获得超市积分,用积分兑换免费的书籍、光盘、文创产品、音乐会入场券、艺术培训课时量、高阶网络课程观看权限等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此外,通过大数据互动平台,也可以将市民在江宁文化馆官网和微信公众号的关注量,参加公共文化活动出勤量,公共文化资讯点击量,以及淘宝蚂蚁信用积分、“我的南京”APP的绿色积分等,纳入“文化超市”积分的兑换系统,获得更多享受免费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的机会。

二、文化服务有准度,打造以需求为导向的群众文化艺术场馆

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文化馆以群众需求文导向,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关注门户网站、社交网络的流量数据和舆情,跟踪群众的文化生活热点,扫除文化服务的盲点,掌控文化服务的反馈,从而及时调整公共文化服务的时间、项目和形式,改变计划经济时代的文化配给方式,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侧改革。

(一)实现服务内容精准化

文化服务的精准化,实质就是文化服务的人性化,是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以人为本的体现。大数据所具有的全面、精准、定量的分析功能,这为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有利于文化部门由被动响应的社会服务转向主动为公众服务,助力公共文化服务部门优化服务的“自我革命”,推动“大数据x 公共文化服务”的改革,使许多长期以来困扰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问题迎刃而解。例如,在当前的群众活动中,很难破解的“老小问题”:经常参加群众文化活动的都是小朋友和老年人,而青壮年人群很少。对此,许多地区的文化馆百思不得其解,并在每年的活动计划中,绞尽脑汁设计各种新潮时尚的活动,试图吸引青年人参与。甚至在某些文化部门考核中,也将青年群体参与度作为评分项,加大群众文化吸引青年人的力度。然而,大数据却似乎能为我们提供了破解“老小问题”的其他路径。

2016 年,QQ 大数据发布《全国城市年轻指数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从一线到五线城市年轻指数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一线城市平均年轻指数为79,居首位,二、三线城市这一数据分别为74 和69。一线城市年轻人口的平均净增率高达7.97%,在各线城市中排名第一。此报告以QQ 平台数据为基础,覆盖中国近300 座城市中16-35 岁的QQ 年轻用户群体。城市年轻指数是根据现有城市年轻人口占有率、城市年轻人口的增长率和流出率加权算出,城市人口的增长率和流出率以“春节”前后1个月为节点。

由此大数据分析,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1.一二线城市青年人群较多,可以针对青年人群,设计策划时尚的文化项目,满足青年人群的文化需求。2.三四五线及以下城市和地区青年人群递减,应集中优势资源,针对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设计提供大众文化培训、送戏下乡、惠民演出等群文活动。3.三四五线及以下城市和地区可以在春节前后推出适合青年人参与的公共文化活动,从而丰富当地春节返城返乡青年人的文娱生活。

(二)实现精准扶贫

文化产业部门侧重效益,而公共文化服务侧重公平。公共文化服务旨在满足公民基本的公共文化权益,本质上和公共医疗,公共教育一样,是一种社会公益和福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托底工程。公共文化服务应该更多的关注社会文化弱势群体,从而实现公共文化权益的机会公平。

当今社会,由于社会分层的差异和区域文化发展的不均衡,造成有的人群占据丰富的文化资源,有很多机会参加文化活动,享受高品质文化产品;而有的人群处于文化的贫瘠地带,很少或根本没有机会参加文化活动。通过大数据分析,公共文化部门可以直观地发现文化空白地带,并对这些地区和人群给予更多的文化关怀。对于一些尚未被网络覆盖地区和人群,例如社区敬老院、偏远农村里的空巢老人、乡村的留守儿童、社会残障人士,他们很多人无法使用智能手机,也很少接触互联网。公共文化部门可以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文化投入力度,如投放电子阅览设备,架设数字互联终端,增加流动文化服务,完善无障碍文化活动设施,推广盲人影院等服务项目。同时通过大数据反馈信息,及时跟踪公共文化服务效率的动态变化,让更多群众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和便利性,从而有力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三、服务覆盖有广度,打造无处不在的群众文化艺术场馆

(一)空间维度:利用大数据网络平台,开拓公共文化服务虚拟和现实的二重空间,推动线上线下数字化体验。线上(online)文化馆可逐步实现VR技术,将文化馆的阵地、环境、活动、展览、演出、培训及教学等各项服务内容移植到互联网,探索大数据时代智慧文化馆免费开放和公益性文化服务的全新路径。在线下(offline)智慧文化馆体验厅内,通过数字手段全景式展现本土特色文化场景,为用户营造身临其境的视听感受。

(二)时间维度: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开发智慧文化馆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平台,智能APP等公共文化数字平台,全年无休地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信息资讯、文艺辅导、艺术欣赏、文化政策法规查询、理论研究智力支持、文化遗产介绍等公共文化服务。只要有互联网的地方,公众就能享受到24小时不打烊的数字化智慧文化馆服务。

(三)交互维度:互联网大数据,沟通千家万户,为陌生人和人之间可以远程对话和协作,提供可能。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个性特征,智慧文化馆可以推出有针对性的定制服务。正如人们登录淘宝、亚马逊等电商网站,就会接收到电商推送的个性化商品推荐信息。喜欢摄影的市民一登录智慧文化馆门户网站首页,也会接受到文化馆推荐的影展和摄影赛事信息,喜欢音乐的用户也会第一时间接收到文化馆推送的音乐会和音乐课信息。智慧文化馆根据用户的流量分析,了解用户的文化行为习惯,可推送准确及时、真实有效的热点文化内容,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智慧化的服务。

四、社会参与有深度,打造全社会大联盟的群众文化艺术场馆

大数据时代的公司大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做点的工作,提供产品,比如苹果、微软、华为。一种是做线的工作,打造平台,比如淘宝、京东、亚马逊。公共文化部门除了要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做好点的工作,同时也要打造平台,整合资源,做好线的工作。

现实中从事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的一般有三类:1.固有公共文化三级网络(文化馆、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室);2.社会公益组织(志愿者组织、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等);3.民营文创企业(艺术培训中心、琴行、文投企业等)。其中每个文化机构和组织都可以成为公共文化大数据一个庞大网络系统的节点,我们要做穿针引线的工作,把一个个珍珠穿成智慧公共文化服务璀璨项链。

智慧文化馆在现实生活领域,以文化馆理事会的建立,吸收文化事业单位外部人员,特别是群众进入决策层,扩大参与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决策和监督的人员范围,通过直管、托管、联办和加盟的形式,在全社会形成文化馆总分馆的空间网络构架。在数字生活领域,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推进“政府、企业和公众”三者协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系统。健全公共文化大数据系统需具备“三个有”,即天上有云(云平台),地上有网(物联网、泛在网等),中间有数(数据)。其中,重中之重是云平台的建设,这也是智慧文化馆建设的核心。这个平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让市民通过云平台获得公共文化服务;二是让普通市民通过云平台参与公共文化治理。

五、绩效管理有透明度,打造工作效能积聚的群众文化艺术场馆

智慧文化馆基于大数据的真实性、高效性、实时性、价值性,建立更加科学、透明、有效的工作评估和反馈机制。例如,可尝试引入网游运行管理模式,通过大数据管理平台,向文化馆员工公开发布比赛、调研、演出、辅导、出勤等日常工作任务;工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精力,自主领取任务。任务的完成情况、个人获奖情况、基层辅导、文章发表情况、甚至是对公共文化工作提出的意见建议以及其他贡献的情况,都能以数字积分的形式,通过大数据云平台直观、透明的反映出来。职工以此,可获得获得相应的绩效奖励、年终评优、休假补助、岗位晋升,甚至是职称评定等。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数字化工作机制,直观、生动、形象、实时地展现目标制定、任务执行、效果反馈等各个环节的数据变化,并在各环节之间形成直接而密切的关联,把劳动者的职业愿景、个人奋斗与劳动成果紧密的联系起来,从而激发了个人的服务动力和创造潜力,实现了现代公共文化部门任务执行的高效化、效能反馈的直观化、行为管控的自主化、行业管理的透明化、系统运行的智慧化。

六、理论研究有高度,打造学术研究型的群众文化艺术场馆

行业发展,理论先行。智慧型文化馆应该具备强大的理论研究和创新能力。长期以来,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研究大多基于从业者经验总结,或研究者从理论到理论的逻辑推演,较少有对公共文化相关数据分析、定量分析研究。理论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理论研究基础比较薄弱,理论研究工具比较落后。究其原因,是研究者开展田间调查机会较少,设计、发放、回收调查问卷难度较大,研究可信样本选择标准较模糊,且受各种条件制约,导致可供研究参考的相关数据较难获取。

公共文化大数据可为智慧文化馆的理论研究提供更为多元的、高效的、实时的、有价值的研究数据,推动文化馆行业理论研究的大发展。例如过去农村电影放映有可能存在虚报场次的情况,从而导致群文调研数据不实。现在通过卫星遥感技术、GPS定位技术、监控视频、以及基层电影放映点建设数据情况,公益电影放映的场次、地点、时间、内容,甚至观影人数等信息都可以直接反馈到后台数字网络平台,虚报是不可能的。

总之,大数据浪潮带来的既是技术革命,更是思维革命,因此,数字化智慧文化馆的建设和创新,不仅是线上网络平台,线下数字体验馆的建设,更是大数据思维下公共文化治理方式的革命。近年来,随着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已逐步完善,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也成为国家一级馆评定的重要指标之一,数字文化馆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2015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与现代传播能力”和“加强公共文化大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处理”的要求。风起云涌的数字化文化馆建设为公共文化服务使用大数据,打造智慧型文化馆,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基础。历史上有过欠账的公共文化部门应该顺应时代浪潮,尽快将已有的管理决策模式变为数据驱动,让领导意识、组织文化、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经历由内而外的蜕变,从而抓住拐点机遇,打造好“六度”智慧型文化馆,实现公共文化发展的弯道超车,做时代的弄潮儿,实现群众文化权益的极大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极大繁荣。

猜你喜欢

文化馆智慧服务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作品赏析(6)
太阳第一家
作品赏析(6)
作品赏析(2)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