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宽银幕电影摄影的应用演变解析
2021-11-12
一、变形宽银幕电影摄影的产生与发展
变形宽银幕电影摄影是指人们通过变形光学系统将拍摄到的正常比例的图像进行压缩或“挤压”后在放映过程中还原比例的一种电影摄影技术。这种技术通常搭配以变形宽银幕镜头或是变形宽银幕附加镜等设备进行拍摄,将拍摄的影像横向压缩“储存”在35毫米电影底片或是其他记录媒介上,在放映阶段将原本压缩“储存”的画面利用变形宽银幕的放映设备进行拉伸,还原成正常视角比例的画面再投射到银幕上进行观看,如此操作能最大程度上利用胶片的成像面积,提高影像质量。
最早的变形光学系统是由法国人亨利·克雷蒂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研究并发展的,起初用于提升战场上军事坦克可侦查视域面积。这种被克雷蒂安命名为“Hypergonar”的光学系统可以使得坦克观察员观看到视线水平180 度范围内所有事物,大大提升坦克的作战能力。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这项技术也被沿用到电影界,首次出现在由法国导演克劳德·奥当·拉哈拍摄的短片电影《Construire un Feu》中,该片拍摄于1927 年,并于1930 年上映。电影采用“Hypergonar”光学系统拍摄而成,放映时将画面拉伸还原至2.66:1 的宽银幕画幅播出,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是一种全新体验。因此该片也被影史认定为第一部采用光学变形技术拍摄的宽银幕电影。无独有偶,同一时期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留声机和电影先驱莱昂·福雷斯特·道格拉斯也创造了一种特殊效果的变形宽银幕摄影机,两种变形宽银幕拍摄设备几乎在同一时间出现,但关系如何却无从考证。这是关于变形宽银幕摄影最早的记录,变形摄影拍摄的特殊影像当时并没有大范围地在电影行业中延续下去,直到二十世纪的电视潮出现。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开始,电视节目的大范围播出使得人们观看影像的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视机的发明带动电视产业的蓬勃发展,这种轻松而又花样繁多的观看方式走进家家户户,此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十年,世界经济正处于战后复苏阶段,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观看电视节目正是当时时代下“快节奏”生活的产物。对比电视产业的蓬勃兴起,传统电影院的客源流失巨大。为应对这种巨大的商业冲击,美国电影工业从舞台剧院演出的模式中得到启发,重新发现开阔式的观看影像相较于电视机4:3 的标准画幅更具备别样体验以及震撼性,那种直面观众的真实感是电视机不能给予的。因此使用宽银幕放映电影不失为可以扭转电影院业务下滑的一个卖点,自此开启了宽银幕电影时代。
在这一时期电影院中出现一些新的技术,例如cinerama和早期的3D电影。但这两者又有很多局限性,cinerama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放映时投放的三块银屏曝光不一致,操作繁琐等问题。而早期的3D电影的拍摄装置耗费成本巨大,笨重,且存在安全隐患等。之后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在寻求更低廉便捷的宽银幕电影制作方案,他们革命性地将CinemaScope系统带入电影工业中,在影像效果和经济成本之间取得平衡并开辟一条新的制作方式。CinemaScope系统有区别于当时的3D电影或是cinerama的制作和放映,人们不需要观影时佩戴眼镜或是观影时出现多屏画面曝光不一致导致出戏等情况,它不需要另外新的摄影机和放映机系统就可以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震撼效果,电影中的画面非常立体逼真;另一方面,CinemaScope对于底片的利用率很高,从成本角度考虑对于电影公司来说无疑是一种优势。
伴随着变形宽银幕电影对人们进入影院观看电影的习惯改变,一些关联性的问题也伴随而来,福克斯公司从第一部变形宽银幕电影《圣袍千秋》(TheRobe,1953)中大获成功,随即作出弃用1.37:1画幅拍摄电影的决定,之后都会使用CinemaScope拍摄电影。不仅如此,福克斯公司还在行业内外的大力推广这样的做法,美国的院线逐步开始普及宽银幕电影。直至60年代,1.37:1画幅比的电影曾一度接近消失在电影市场。在变形宽银幕电影热的背景之下,众多的设备公司也开始投入到研发变形宽银幕设配和镜头生产等相关技术中去,为此获利。
二、变形宽银幕镜头的特性
1、变形宽银幕镜头对胶片和感光元件的影响
目前在电影制作过程中最常用的两种镜头是标准球面镜头和变形宽银幕镜头。其中标准球面镜头最为常见,使用较广泛。相较变形宽银幕镜头球面镜头在使用中不存在将画面压缩的情况,如前所述,而变形宽银幕镜头却是会造成这一光学成像。会形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于两种镜头设计结构的不同。传统球面镜头的设计是由数片凹透镜和凸透镜组成的镜片组来实现成像,设计原理类似于人的肉眼;而变形宽银幕镜头的设计结构是在镜片组的最前端设计一块柱状变形光学系统,呈现垂直椭圆状进行成像,因此拍摄画面在通过镜头成像时才会形成被横行挤压的情况。之后再由反变形镜头放映,还原被挤压画面实现拍摄影像。
起初为实现宽银幕的视觉画面(2.39:1 或2.40:1),人们使用标准球面镜头在标准35mm 底片上将拍摄到的画面进行加遮幅,通过损失底片面积达到宽银幕的效果,这种情况下标准35mm 底片将近有一半的可曝光面积被浪费,在放映在同等面积的银幕上画质是损失的;变形宽银幕镜头却可以充分利用标准35mm底片的全部面积,因此变形宽银幕镜头是通过提高垂直分辨率和减少颗粒来达到提高画面效果。例如:使用标准球面镜头在标准35mm底片上捕捉画面,只有184mm2的面积被使用,相当于底片面积的50%,而变形宽银幕镜头将这数据提高到367mm2,利用率提高100%后所带来的是画质的提升。然而超35mm的底片的出现缩短了球面镜头和变形宽银幕镜头在底片利用率上的差距,由于超35mm底片设计的特殊性,标准球面镜头在超35mm 底片上记录宽银幕画面面积达到259mm2,两者之间差距缩短近60%。
当电影在世纪之交向数字电影转型时,变形宽银幕摄影能否服务于数字电影还是未知之数,最初数字摄影机的感光元件的画幅尺寸普遍被设计为1.78:1(标准HDTV),而对于数字摄影机使用变形宽银幕镜头的比例是1.12:1,两者不相匹配。大多数数字摄影机的传感器的纵横比会大于传统的35mm胶片。因此摄影师使用标准球面镜头已基本能覆盖传感器画面,并且让裁切画面达到最小。二十年后的今天,摄影机的感光元件越来越大,所能承载的有效像素也越来越高,裁切画幅以期达到所需求的画面已不再是电影制作者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甚至是一种便利。以RedDragon 数字摄影机为例,片门全开的分辨率高达6144x3160,纵宽比为1.94:1,拍摄的时候将上下的幅面有效像素裁切就可以获得2.40:1 的宽银幕画面,此摄影机内自带6KWS的宽银幕功能搭配球面镜头在拍摄时可使用感光元件的利用率达81%。同一台摄影机在搭配使用市面上常见的2x变形宽银幕镜头就会损失感光元件两边可利用的区域,利用率只有约60%。两者相比较之下,使用球面镜头的画质优于变形宽银幕镜头。但从感光元件有效利用率的情况考虑,摄影师使用1.3x 变形宽银幕镜头就可以将有效利用率提升至95%。从另外一个层面出发,微乎其微的画质改善其实对制片工作却提出苛刻的要求,因为市面上1.3x的变形宽银幕镜头并不常见。
从数字电影的出现到全面普及也不过短短二十年时间,变形宽银幕镜头的成像问题早已不是摄影师们选择使用它主要考虑的因素。全球各大镜头生产厂家不遗余力得对变形宽银幕镜头进行改进和完善,提高镜头解像力的同时亦保留变形宽银幕镜头的特点,甚至不同厂牌的镜头都有不同的特性,为摄影师提供多样选择。
2、变形宽银幕镜头的成像特点
随着电影镜头制造技术的发展,变形宽银幕镜头因为历史制造工艺缺陷的原因所遗留下来的特殊成像仍被保留下来运用在数字电影摄影当中,其中相较于标准球面镜头的成像差异也变成变形宽银幕镜头的成像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景深的变化、椭圆形的散景光斑和高光点的水平拉丝效果。
无论是从导演艺术的角度或是摄影技术的诉求层面,景深都是电影拍摄中极为重要的影响叙事和成像的关键因素。在技术上,理论上同等焦段的球面镜头和变形宽银幕镜头有着同样的景深范围,但是在实际拍摄过程中,为获得和球面镜一样的画面和景深,往往摄影师需要选择更长焦段的变形宽银幕镜头。摄影师使用同一款摄影机,安放在同一位置需要获得同景别同角度下的构图。
为实现这一对比,摄影师分别使用了球面镜头40mm 的焦段和变形宽银幕镜头75mm的焦段实现所需要的对比画面。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同光圈同感光度拍摄下,变形宽银幕镜头所呈现的画面景深更浅,焦外更虚化,镜头焦段接近球面镜头两倍。当焦平面停留在人物脸部时,处在散景中的光斑是变形宽银幕镜头的第二个成像特点,由于镜前和镜组设计的原因,变形宽银幕焦外的光斑呈现竖椭圆状,而标准球面镜则是圆形。另外大多数情况下在同一焦平面的中心对焦点的位置的解像力要优于边缘。使用中短焦段的变形宽银幕镜头拍摄的画面边缘会造就被摄物的畸变,通常垂直画面的直线会形成括弧形状。
另外,变形宽银幕镜头由于复杂的变形光学系统设计,面对拍摄强光源射入的时候会产生水平拉丝炫光,但与标准球面镜头拍摄强光源的情况一样,都会使画面的反差下降,变宽镜头所造成的反差甚至会更低。但是水平拉丝的实际形成却不是以固有的形式出现,其他影响它形成的原因还有光线入射的角度、光孔大小、焦距、光强等因素。
这些是变形宽银幕镜头的制造工艺上的缺陷,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宽镜头的缺陷并未被遗弃,这些缺陷形成独特的影像风格一直被沿用,使得变形宽银幕电影更具独有的魅力。随着科技的进步,也有镜头制造厂牌将这些缺陷剔除以达到完美的宽银幕画面,例如德国ARRI 生产的MasterAnamorphic 镜头,基本已经将变形宽银幕镜头的缺陷做到最小,最大程度减少镜头畸变和水平拉丝炫光,使得画面保证宽银幕画面的基础上也使得画面看起来更干净。但ARRI公司根据商业考量和用户受众选择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另外还为MA系列镜头配套生产前后两种炫光附加镜以满足摄影师需要特殊变宽炫光的情况。
数字电影生产成为当下电影制作的主要形式得利于数据化的数字摄影机系统和强大的后期数字技术,它的生产模式相较胶片电影的生产具备周期更便捷,产量更大,生产成本更低等优势,为影像制作平民化带来可能性。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之后,流媒体技术走入大众视野为数字化影像提供更广阔和多元的露出渠道,伴随而来的是影像制作设备的更新换代更加频繁,这其中也为变形宽银幕电影摄影保留一份独特的空间。
三、变形宽银幕摄影在数字影像时代的运用
1、变形宽银幕摄影在流媒体中的运用
时至今日相较于电影诞生之初,电影技术对于可实现画面的多样性已近乎达到顶峰,摄影师们可选用的摄影设备也从未如此繁多复杂,各类设备的推陈出新终其目标是为获得所需求的影像而服务。另外流媒体的蓬勃发展为观众提供多样影像选择的同时也改变人们观看影像的习惯,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在任何有互联网的地方使用任何一块可链接网络的屏幕观看影像。因此如何快速有效的选择合理的设备完成所需要的画面来应对所播放的媒介平台也成为新世代摄影师们的一个命题。
数字影像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影像愈发清晰锐利,这取决于摄影机、镜头和播放设备。即便是在流媒体上播放也会有同样的要求。以美国网飞(Netflix)公司为例,基于该公司的流媒体平台每年产出大量的影视作品供用户观看,随着用户数量的激增,网飞也对影像质量提出新的要求以符合观众的观影需求。每年网飞公司都会以官方公示的形式公布哪些摄影机录制的影像可以符合网飞原创要求并在其流媒体平台播放。其要求摄影机必须拥有真正的4KUHD 影像传感器(画面宽度不低于3840 像素),全片不低于90%的内容需获得网飞认证摄影机系统进行拍摄,此要求只对一些纪实类影像例外。
摄影机系统的高清晰度为影像带来锐利度提升的同时也在剥离胶片时代的一些“电影感”,因此在市面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过去的老镜头甚至照相机系统的镜头被重新翻新以应对更具风格化的影像拍摄需求,其中不乏有老变形宽银幕镜头的身影。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中国市面上出现的老变形宽银幕镜头就有ARRISCOPE、Evolution、NipponScope 等。这些老镜头多用于广告和短视频类的拍摄,为这类影像带去一些复古的“电影感”,但在现代电影中的运用却非常少。原因是老变形宽银幕镜头在带来风格化影像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一些缺点也暴露出来,例如过于庞大和沉重的体积给拍摄过程带来的不便利性;镀膜氧化使得画面颜色的缺失;解像力无法应对当下电影的诉求等。但这些因素就艺术层面而言有时候却是好的。
2、变形宽银幕摄影新的发展
摄影机系统的更新和拍摄方式的创新也为变形宽银幕电影摄影的运用带来更多的可能性。短视频平台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所带来的对商业模式的改变也同时影响着人们对于观看短视频诉求的改变。2010年至2020年间的十年,中国每年视频产量呈现爆炸式的增长,影像工作者在解决生产的同时亦需要考虑画面的多样性和商业性。基于此一些符合低成本诉求的变形宽银幕镜头应运而生。例如中国本土的镜头制造商生产的Vazen 40mm、28mm、65mm三支变形宽银幕镜头专门针对M43系统的摄影机和照相机,可以运用在BMPCC 4K、松下GH5和Zcam等摄影设备上,用于拍摄2.39:1的画面非常方便。满足短视频制作的需求的同时,还能在影像上有独特风格。
另外对于电影市场而言,变形宽银幕电影摄影也以一个全新的姿态向世人展示。除去传统的宽银幕电影以外,电影工作者为实现更佳的观影效果也在尝试一些新的方法拍摄现代数字电影,2017年出现的Imax 数字摄影就是很好的例子。2019 年的《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就是使用ArriAlexa 65 Imax 摄影机系统搭配PanavisionUltraPanatar 变形宽银幕镜头拍摄的数字电影。但为实现电影票房的最大化以及服务各个阶层观影的需求,电影公司为此发行两个画幅版本的影片:1.90:1的Imax版和2.39:1的宽银幕版。两者都是宽银幕的形式呈现,但不难看出两个不同的版本都在保证主体信息不丢失的情况下对原有的画面进行了左右或者上下的裁切以适应不同观影人群的需求。至于这种方式在未来的发展如何还是未知之数,但却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结语
变形宽银幕电影摄影所实现的影像具有独特的视觉风格和迷人的魅力。时至今日,变形宽银幕电影摄影已经成为新世代摄影师们不可或缺的一种选择,无论是电影的制作或是短视频的制作都可见其身影。未来影像的发展会趋于何种境地也未可知,但不同领域的制作需求已趋于明显态势。随着人类进程的科技化和工业化不断完善,变形宽银幕镜头搭配数字摄影机甚至是照相机拍摄影像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数字时代影像制作也更平民化,成本也更低,在未来影像工作者对于变形宽银幕电影摄影也会有更多的认识和实践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