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读《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有感

2021-11-12龚天卓

黑龙江史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先民黑龙江东北

周 越 龚天卓 程 弓

龚强先生的专著《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已经出版十年了,而今重读这部著作,依然有新著面世之感,依然令人耳目一新,依然为黑龙江先民在这块神奇的黑土地上所开辟的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和创造的冰雪文化所震撼,依然为繁衍生息在这片黑土地上的少数民族那自强不息、开拓进取、战天斗地、勇往直前的精神所感动。

翻开装帧精美的《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原黑龙江省政协主席杜宇新为本书作的序:“龚强同志的新作《黑龙江省冰雪丝绸之路》付梓,我先睹为快,欣喜之际,更钦佩他为挖掘黑龙江的历史,弘扬中华文化所作出的这一开拓性贡献……”。这部图文并茂的著作由九个部分组成,分别为“写在前面”“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缘起”“唐代的古冰雪丝绸之路”“辽代的冰雪丝绸之路”“金代的冰雪丝绸之路”“元代的冰雪丝绸之路”“明代的冰雪丝绸之路”“清代的冰雪丝绸之路”以及后记等。

《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的“写在前面”开宗明义,“丝绸之路”是中国历史上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央王朝与周边,以及延伸到更远地区的贸易通道的称谓。“Silk-road”“丝绸之路”或“丝路”,最初出现在德国地理学家里希霍芬(Richthofen)所著的地理书籍《中国》(1877年)一书中。德国人赫尔曼(Albert.Herrman)所著的《中国和叙利亚间的古代丝路》(1910年)定名为“丝绸之路”(silkroad)。历史上,黑龙江地区曾经有一条繁荣了几千年的“冰雪丝绸之路”。这条冰雪丝绸之路依江而设,蜿蜒曲折数千里,直通今天的库页岛。之所以称之为冰雪丝绸之路,是因为黑龙江地区每年有六个月左右的冰封期,无论是从黑龙江地区向中原朝贡,还是中原历代王朝的赏赉,无论是走旱路、走水路的商贸,还是官民兵学各类人员之间的往来,都会有半年的冰雪路面,而中原的赏赉及商品以丝绸为大宗。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由此而得名。

《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告诉我们,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是我国东北边疆与中原通道的最东北段。由于年代久远,时代变迁,这条连接东北与内地的古老通道早已鲜为人知,许多历史事件也被淹没在浩瀚的典籍之中。但这条路一直存续了几千年,它承载着松花江、黑龙江流域悠远而漫长的历史,记录着跌宕起伏、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通过这些史实可以看到,几千年来,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一直是连接东北边疆与中原内地的桥梁与纽带。

谈及“丝路”,人们可能更多想到张骞出西域和郑和下西洋。其实,中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基本形成主要有四条:西北的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

历经东汉和西汉以及唐宋元明清诸朝,繁荣了将近2 000年的我国西北丝绸之路,亦称“沙漠丝绸之路”“绿洲丝绸之路”,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北方草原丝绸之路是指古代时自中国中原地区向北越过长城入塞外,然后穿越蒙古高原、南俄草原、中西亚北部,西去欧洲的陆路商道。明代郑和起始于南京龙江港的七次下西洋,万里远航,开辟了连通亚洲与非洲的海上丝绸之路,弘扬了中华文明,对世界航海史作出了巨大贡献。而西南地区,古代有通往印度等东南各国的茶马古道;东南沿海各省在古代也都有与朝鲜、日本、琉球、安南(越南)、菲律宾等国进行贸易通商、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

《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引经据典,用大量的史实说明,连通东北亚的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起始年代比其他各条丝绸之路更为古老。据《竹书纪年》《大戴礼记》《史记》等古籍记载,黑龙江古代先民肃慎人为了修好中原,向虞舜进贡,于公元前2249年开辟的以贡赏贸易为主的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至今已有4270多年的历史。《黑龙江省志·大事记》也有如下记载:公元前2249年(帝舜二十五年),分布在黑龙江东部地区的肃慎先民派使者前往中原地区,向华夏部落大联盟的首领帝舜贡献弓矢;黑龙江西部地区的发人及山戎的先民们也与帝舜有一定的联系。公元前1975年(夏帝芒三年),夏王朝的帝芒在位年间,东北的“九夷”派使者到中原,向帝芒朝拜并贡献土特产品。公元前1711年至公元前1698年(商王汤时),肃慎先民使者向汤贡献弓矢,确立了对商王朝的从属关系。黑龙江地区的另一个少数民族东胡先民与商王朝也有了贡属的关系。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十一年),周武王姬发率领诸侯灭商后不久,曾通道于九夷百蛮。肃慎的使者再次前往中原地区,向武王姬发贡献楛矢石砮(即弓之矢。楛矢是以楛木(桦木)制成的箭杆;石砮,是用石材制成的箭镞),周武王谓之“乃稀世珍宝”,遂将楛矢石砮分赠给诸侯珍藏。公元前1026年至公元前1001年,周康王姬钊在位时,肃慎人又贡献楛矢石砮。公元前533年(周景王五十年),周大夫詹桓伯对晋人申明:“肃慎、燕、亳,吾北土也”,明确地把肃慎人所在地区(包括今黑龙江省的东部地区在内)列入周王朝的领土版图。公元前495年(周敬王二十五年),有隼落于陈侯之廷,身中楛矢石砮而死。众人不知石砮为何物。时孔子在陈,指出:“隼之来也远矣,此肃慎氏之矢也!”因讲述武王克商、肃慎朝贡及武王分赐异姓诸侯以肃慎氏之贡的故事,进一步为肃慎人之从属于周王朝提供了佐证。早在3 000多年前,以今黑龙江、吉林东部,牡丹江为中心居住地的黑龙江古代先民肃慎人,已逐渐向南,迁徙至长白山地区。肃慎先民通过遥远的水路或旱路与中原商、周王朝进行交往。先秦典籍中关于“肃慎氏之贡矢”——“北土”贡品楛矢石砮足以佐证。考古发现,楛矢石砮在今黑龙江、牡丹江流域并不鲜见。在莺歌岭等多处肃慎人活动遗址中,曾发现多个种类、不同样式、制作精致的楛矢石砮。其中,有柳叶型两面打磨成平面的楛矢石砮,有长型带有血糟状的楛矢石砮,也有三角型平底或凹底的楛矢石砮。考古专家们还在东康遗址发现一件桦树皮制成的箭囊,里面装有数十支楛矢石砮。

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延伸、拓展的地域大致“包括今天的中国华北东部、东北部,内蒙古的东部、东北部,东北三省;蒙古人民共和国东部;俄罗斯的东西伯利亚的东南部和远东地区的北部(包括东北西伯利亚)、滨海省、库页岛(又称桦太岛或萨哈林岛);日本的北部、东北部;朝鲜半岛的北部和东北边远的地区(温跃宽)”。在这一广阔的地域内,不同历史时期,有过许多条以贡赏、商业和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如果“以经纬度划,东北亚地区大致在东经114°以东直至亚美分界线,北纬38°以北的亚洲地域内”(温跃宽)。

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的形成是漫长而久远的,经过了多次的更迭变迁。古往今来, 这条自中原连东北,由东北而西南的漫漫古道,这条横贯整个东北大地的千里交通线,这条沿着悠远东流的松花江扶摇而下,连接黑龙江中、下游,直通黑龙江东北端入海口的鄂霍次克海,再上库叶岛的神奇之路,成为连接中原与东北边疆的桥梁和纽带。千百年来,我国东北边疆的少数民族与中原的历代王朝,就是通过这条交通线实现沟通联络,朝贡赏赉,商务交往,互通有无的。

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孕育了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这条与众不同的大通道。发源于肯特山南侧,由石喀勒河与额尔古纳河交汇形成的黑龙江,与发源于长白山的松花江,都是典型的平原河川,尤其是两条江的中下游,在广阔的东北大平原上顺势而下,一泻千里,无拘无束,自由流淌,形成了宽阔而平坦的河道漫滩,于是,成就了水路、陆路两种通道。松花江与黑龙江最后汇成一条江后,河道更加宽阔,水路更为悠长,最后,滚滚江水沿着河床从容、稳健地流入大海。

我国东北地区每年有漫长的冰封期,在这条遥遥数千里的水陆大通道上,夏日,宽阔平缓的江面之上可用舟船运送货物;冬季,则在千里冰封的江面上利用爬犁搭人载物,于是又形成了冰雪通道。这种不分冬夏、四时咸宜、通视辽阔、路路畅达的交通线,无论是在我国交通史,还是在世界交通史上,都是独具特色、与众不同的,可谓绝无仅有。

当年,就是在这条大通道——冰雪丝绸之路上,居住在松花江流域,黑龙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我国东北边疆少数民族,利用舟楫航船、狗拉爬犁或马拉爬犁,通过这条交通线运送东北地区的稀奇珍宝、土特产品,到中原朝贡,并带去了东北边疆的民间习俗、风土人情;而历代朝廷出于安定边疆、招抚边民的目的,以金银米粮、工艺饰物、丝绸棉帛作为“赏赉”,广布朝廷“天恩”,从而实现了边地与内地相互交流地域文明、丰富祖国文化宝库,传播中华文明之目标。

《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首次立体展示了自古以来,连接黑龙江地区与中原,却鲜为人知的水陆大通道——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并重现了从古老的边疆少数民族水陆通道,到唐代渤海王城朝贡道,辽代海东路,金代“鹰路”,元代东北路,明代海西东水陆城站,清代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的全貌,而且生动描述了发生在这条路上的“猎鹰”“北狩”“站赤”“永宁寺碑”“赏乌绫”“雅克萨之战”等许多历史事件。

《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描摹了这样一幅图景,千百年来,在冰雪丝绸之路上,隆冬銮铃清脆、驿马千里驰骋、旌旗随风飘舞、夏日百舸争流、官兵民丁往返、商贾路人穿行、四季水陆两忙。居住在松花江流域,黑龙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黑龙江少数民族,或以地方政权的形式,或以民族部落的形式,携土特产品前往中原王朝称臣纳贡,并带去了东北边疆的风物民俗;而历代朝廷以金银米粮、丝绸棉帛作为“赏赉”,广布“天恩”,进而加强了边地与内地、中央与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传播并拓展了中华文明。

《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呈现了这样的风采,在历史的长河中,冰雪丝绸之路既促进了中国东北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原文明的交流、互补、融合与升华,还在中国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起到了加强东北地区渔猎、游牧、农耕等不同社会经济类型民族间的彼此交往,推动聚合、繁荣经济、稳定边疆的作用,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冰雪丝绸之路也担负了对外交往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促进了东北亚地区各国人民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推动了中华民族对外开放的进程。

《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写就了这样一部史诗,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古代先民,创造了灿烂的地域文明。从最早的肃慎,到汉代的挹娄,北魏的勿吉,隋唐的靺鞨,辽金及元明的女真,清代的满族等等,黑龙江先民以豪迈、坚韧、包容、刚毅的气概书写着民族的辉煌。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以不争的史实雄辩地说明,黑龙江流域同黄河、长江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通过《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我们还可以体味到黑龙江先民以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创造出民族的辉煌。他们擎苍牵黄,跃马驰骋,楛矢石砮,搭箭张弓;他们男耕女织,撒网捕鱼,严冬围猎,捉狍套鹿;他们雄踞雪覆的崇山峻岭,跃马广袤的白山黑水,驰骋于冰封的旷野平原,搏击在延绵的兴安内外。从鹰路狗站、鸿雁传书、金戈铁马的时代,到冰帆雪橇、高山滑雪、林海狩猎,直至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黑龙江人以感天动地的豪气续写着时代的史诗与辉煌。透过历史长卷,似乎可以领略到他们在冰天雪地中奋力抗争,英勇拼搏的斗志;体会到他们苦中寻乐,追求美好的境界;感受到他们创造美感,才艺超群的智慧;领悟出他们正直勇敢,唯善唯美的品格。

由这条冰雪丝绸之路引伸延展的黑龙江冰雪文化与少数民族风情有着与众不同的风格与韵律,黑龙江辽阔的地域、寒冷的气候、壮美的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是其形成的基础,而她的发展有着自然的孕育、人文的基础和社会的动力。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为多姿多彩的冰雪文化活动注入了生机与灵魂,使其更具动人心魄的魅力。黑龙江少数民族风情以其丰厚的文化内涵令世人瞩目。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升华,冰雪文化已逐渐趋于成熟,并已经与黑龙江人民的生活融合在一起了。这种升华与融合是经历了千百年磨砺,在悠远、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体现了时代的前进与发展,体现了与时俱进。

就是这冰雪,铸造了黑龙江人热情奔放、淳朴豪迈的性格,就是这严寒,练就了黑龙江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就是这片神奇的土地,培养了黑龙江人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并潜移默化地体现在各种冰雪文化活动之中。在黑龙江大地上,随处可以体味到那种坦诚、率真、热烈、智慧的黑龙江民族精神,随处可以找寻到那种欢乐、淳朴、剽悍、向上的边疆民族印记。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与升华,文化是人类活动智慧的结晶,文化是地域色彩的浓缩与提炼。黑龙江流域那充满神秘和灵气的黑土地是各族人民书写历史和文明的不尽长卷,是文化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黑龙江的冰雪文化不仅给人以享受和美感,还给人以信心、勇气和力量。

杜宇新在《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序中语重心长地写道:“这里,我不由想到蜚声中外的考古人类学一代宗师李济先生的一段话,‘我们以研究中国古史学为职业的人们,应该有一句新的口号,即打倒以长城自封的中国文化观,用我们的眼睛,用我们的腿,到长城以北去找中国古代的资料。那里有我们更老的老家'。我真诚地将《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一书推荐给广大读者,希望大家更多地了解与挖掘黑龙江绚丽多彩的历史与文化,更加珍惜祖国统一和谐与繁荣富强的今天,倍加努力地续写中华民族新的历史篇章。”

猜你喜欢

先民黑龙江东北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汉晋先民的丧葬观:以“魂瓶”为中心的考察
镜头下的良渚: 还原先民的日常生活
奇妙的博物馆
大东北的春节
羡慕等
铅笔长高了
黑龙江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