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早期在广州开展的干部教育培训活动
2021-11-12汪长亮
汪长亮
(广州新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东莞 523133)
对干部的教育培训既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党执政兴国的一条成功经验。党早期在广州针对不同群体,结合客观的条件和具体的需要,开展了灵活多样、内容丰富的干部教育培训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以广州为中心,尝试对党早期在广州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活动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梳理和总结,较完整地展示党早期在广州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活动的真实历史面貌。
一、通过党团组织创办的各类刊物、发表文章等文字形式,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和教育,为革命斗争指明方向
创办刊物进行文字宣传,是党早期采取的最直接、常见且行之有效的教育培训方式。为了培养政治人才,启蒙群众觉醒,宣传马克思主义,党十分重视刊物的发行和马列书籍的出版。
《广东群报》于1920年在穗问世,其主要创立者乃是中共广东党组织的早期领导人谭平山,这是中共创立时期的第一张大型地方党报。1921年春,中国共产党广东支部成立,随即以《广东群报》为党的机关报。陈独秀来穗使得《广东群报》的版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广东群报》开始转变为无产阶级的重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报刊,这对广东的革命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也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
1921年,谭平山等人又在广州创办了面向广大劳动妇女的周刊《劳动与妇女》。其主要编辑人和撰稿人主要有沈玄庐、陈独秀、谭平山等。该刊主要宣传妇女解放和劳动解放,揭露旧社会强加给广大劳动妇女的种种枷锁,对压迫的妇女和广大劳动民众进行通俗教育,号召广大劳动者及妇女们响应起来参加革命运动。
1921年,上海《新青年》杂志社迁往广州昌兴街28号出版。当时,《新青年》杂志连续刊登了大量介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等文章。1923年6月,《新青年》杂志改为季刊,仍在广州出版,成为党中央的理论性机关刊物,直到1926年停刊。除了《新青年》,当时很多宣传社会主义及马克思主义的报刊和杂志,如戴季陶等创办的《星期评论》,恽代英等创办的《中国青年》等,都曾从北京、上海等地区迁至广州。这些报刊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在广东的传播起了巨大作用,也在广大群众尤其是进步青年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强烈的共鸣。
1924年,陈延年任中共广东区委书记,在其主持下创办了两种革命性机关刊物,一是公开的《人民周刊》,二是内部的《我们的生活》。两种刊物都是研究广东革命斗争的重要文献,对于维护国共合作以及指导干部群众进行工农运动起到重要作用。
二、用演讲、谈话等形式,深入基层,走群众路线,既重言教也重身教
中共广东党组织的早期领导人如谭平山、谭植棠,包括当时来穗的陈独秀等人,都曾先后到理发工会、广东公立政法学校、广东女界联合会、广东省教育会等地进行演讲,指导工作,通俗地讲解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说明中国只能采取俄国的社会主义的道理。例如当时在穗的陈独秀,经常被邀请去各处演讲,仅在1921年1月期间就前往广州各类学校参加7次大型演讲。他在广东省公立法政学校,作题为《社会主义批评》的演讲,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作了剖析,重点批判了无政府主义,指出“无政府主义在政治、经济两方面,都是行不通的路”。
中共广东党组织的早期领导人都很重视深入基层群众,尤其是农民、工人中,通过自己的骨干带头作用,展开宣传教育工作,这其中又以阮啸仙和陈延年最为显著。阮啸仙是著名的农民运动领袖,他经常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1923年,阮啸仙第二次来到广东花县从事农民运动,他先后在花东等地宣传和发动群众,号召建立农村农民协会。每到一地,阮啸仙总是深入到贫苦农民中间去,和他们打成一片,农民也很喜欢他。一位农民就曾将家里仅有的一床蚊帐,让给晚上睡在小学课桌上的阮啸仙。后来,这位农民就对别人说:“啸仙同志是我们自己的人,是为我们穷人办事的。怎能让他受蚊子咬呢?我宁愿意坐到天亮,也要将蚊帐给他用。”陈延年在任广东区委书记期间,曾要求广东区委的主要领导人都要到工厂和农村去,要深入广大劳动群众之中,大力开展教育宣传,亲自指导工农革命运动。在他的努力下广东省的工会、农会纷纷成立,各地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可见,早期共产党人始终站在教育、宣传和斗争的第一线。
三、举办各类学习研究会、培训班、训练班、宣讲所、报告会等
1921年春,广东早期党组织建立后,随即在广州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广东省立宣传员养成所”“注音字母教导团”以及“注音字母训练班”等机构。
“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旨在帮助青年群众学习革命理论,由谭平山任会长。成员共有80余人,他们中有的是法政学校法律系的学生,有的是高等、中等院校的学生,有的是“五四”运动中涌现出来的青年积极分子,如阮啸仙、周其鉴、张善铭、黄学增等,不久他们中很多人被吸纳为中共党员。之后,许多地方对干部教育培训也都是采用了这种学习研究会的形式。
“广东省立宣传员养成所”位于广州高第街素波巷,被称为最早的具有党校雏形的教育机构,是早期党组织面向社会,着手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和群众工作,培养理论、宣传干部的学校。养成所隶属于广东教育委员会,由陈独秀来穗开办,陈公博担任所长,谭平山等人任教员。在陈独秀及广东早期党员的共同努力之下,养成所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逐渐具有了马克思主义色彩。养成所的许多学员成为广东早期的党团重要骨干,如施卜、黄学增等人。养成所还附设机械工人夜校,发动了百余名工人前来学习,除了组织工人学习文化和政治外,还向他们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
“注音字母教导团”由陈独秀、谭平山等人所创办,地址也在广州高第街素波巷。这个教导团名为学习注音字母,实则是学习革命理论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进步分子。教员主要有陈独秀、谭平山等人,学员主要是中小学教师约百余人,这些学员回到各地也开展宣传教育,做群众思想工作。
“注音字母训练班”由陈独秀等人还在杨匏安故居杨家祠创办,用于培养从事基层宣传工作的干部。教员主要有杨匏安、杨章甫等人。教员还教唱《国际歌》,利用讲课、唱歌等形式进行革命宣传。“注音字母训练班”形成了掩护共产党组织活动的一面招牌,党早期的许多秘密会议都在此召开。
除了上述机构外,中共广东党组织的早期领导人,还在广州创办广州机器工人补习学校、俄语学校、工人训练班、定期的学习报告会等,通过这些培训机构对党员干部和进步青年进行教育宣传。
四、创立专门培养工人运动、农民运动以及妇女运动骨干的学校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就十分重视对不同群体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工人运动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1926年6月,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广州成立的专门培养高级工人运动骨干人才的学校——劳动学院,这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所由中共创办的工人大学。劳动学院共开办两期,学员都是各行业的工会干部领袖、党员及团员。学员白天参加罢工斗争,晚上则在广州东园训育亭上课。全国总工会秘书长刘少奇,在为劳动学院致开学词中就指明了学院的办学方向:“学院的书是专供无产阶级来读的”,并希望学员们能“把自己投到炉中去锻炼,炼成一个坚强不挠、能够担当伟大事业的革命家”。劳动学院在学员的招生、培训和结业等各个环节都更加规范,在提升教育培训质量方面作出许多有益探索,因而当时有“工人阶级的最高学府”的美誉。
农民运动方面,最有代表的当属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国共两党于1924年7月起,在广州共举办了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它的创办是农民运动史上的创举,也开创了党具有时代特色的干部教育方式,被有的学者称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无产阶级的第一所培养新型干部的学校。”在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影响下,全国各地纷纷效仿举办农讲所,有力地推动了各地区农民运动和土地革命的开展。1926年9月开办的广州妇女运动讲习所,是一所专门培养妇女运动骨干的学校。该所由何香凝任所长、蔡畅任教务主任并主持日常工作。主要课程有《工人运动》《妇女运动》等,主要学习研究开展妇女运动的原则和方法,学习期限为半年。教员主要有恽代英、邓中夏、澎湃、邓颖超等人。学员来自全国各地,约百余人,学员毕业后返回原地区开展妇女工作。
五、创办军校、党校及团校
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共产党人的工作重心主要是发动工农大众,军事方面没有能引起党的足够重视。国共合作后,工农运动高潮迭起,工农武装纷纷建立,特别是黄埔军校的创建,使得中国共产党人逐渐认识到“进到了新的阶段,开始懂得军事的重要了”。1924年6月,黄埔军校于广州黄埔长洲岛正式成立。黄埔军校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高级军事将领,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五卅运动后,全国革命形势迅猛发展,中共党员人数激增,教育和培养党员干部变得迫在眉睫。1926年2月,中共中央通过了《开办最高党校问题》的决议,“决定在北京及广州各办一长期党校”。根据决议精神,中共广东区委党校(中共粤区区委党校)于1926年9月1日成立,先后举办9期党员干部培训班。然而,办学后不久就因国民党的反革命政变而中途夭折。尽管举办时间较短,但是都开设了内容丰富、适应革命需要的课程,为我党培养和训练了一定数量的优秀党员干部,尤其为以后各级党组织办好党校教育,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
团校方面,1925年7月,青年运动先驱黄居仁在广州大学附近的一所工会里主持创办了团校,其亲自授课,为中共培养了一大批共青团干部。这些团干部在历次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都发挥了先锋队的作用,有力地配合和推动了革命斗争的开展。
回顾这段历史,充分体现了党格外重视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并努力在艰苦的革命环境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党早期在广州针对不同群体,结合客观的条件和具体的需要,开展了灵活多样、内容丰富的干部教育培训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尽管当时党对干部的教育培训还处于初创和探索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制度体系,但也为后来我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积累了诸多有益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