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地方台重大主题直播报道探析
——以央视财经频道《走村直播看脱贫》为例
2021-11-12◎付伟
◎付 伟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之年。全国各级主流新闻媒体,围绕主题,深入主战场,当好生力军,上下联动,应用线上线下直播、电视网络联动、浓墨重彩讲述脱贫故事。特别是在这次直播活动中,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中峰镇下辖乡村,成为央视直播关注聚焦的对像。本文将以这次大型直播台前幕后故事为例,探析在重大主题直播宣传中,地方媒体如何借力,做好策划,讲好地方故事。
一、上下联动,精准选择报道对像
十堰地处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上游,是鄂豫陕渝毗邻地区,肩负着保水质、保生态和脱贫攻坚的双重艰巨任务,也是全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十八大以来,当地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市最重要、最紧迫、最艰巨的任务,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精准脱贫工作取得实效。那么,面临这样一个难得的重大宣传机遇,究竟该选择在哪里,哪个县,哪个村,才能最直观有效最真实的反映地方脱贫成果。
经过反复与央视财经频道编导沟通,与地方宣传部门联系,结合“时度效”,最终,我们选择了十堰市竹溪县中峰镇樟下辖的樟扒沟村、邓家坝村等几个村。因为竹溪县是距离十堰最偏远的一个县,受交通、人流等影响,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如果说,能够通过央视直播镜头,展示这里的脱贫攻坚成果,无疑可以进一步提升当地干群精气神,加快脱贫后的致富步伐。最终,从这次直播后的反响来看,因为上下联动,提前沟通,精准选择宣传报道对象,这次直播宣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步调一致,直播流程统一规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次大型直播行动中,央视财经节目中心提前谋划,精心布局,统一活动标准,全方位对地方台进行指导,确保活动高质高效开展。
在这次央视走村直播看脱贫大型融媒行动中,十堰广播电视台有幸成为参与者,执行者。为统一规范宣传要求,央视财经节目中心制定了一套详细的组织实施方案,明确了活动目地,制定具体操作流程,播出时间平台,拍摄注意事项等等。特别是为了凸显直播内容,对地方台直播车、话筒标志标识LOGO,也都作了具体说明。在直播中,当带有央视标志直播车,出现乡村、出现在稻田时,在加上通过多机位拍摄,甚者无人机航拍,画面美感立现,为此次直播活动营造了气势。这也为我们今后的大型直播融媒行动,如何精心筹备,谋划,提供了参考借鉴。
三、因地制宜,精心策划报道内容
融媒体时代,“内容为王”是王道。媒体发展的历史证明,无论技术、环境如何变化,内容才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直播内容亦是如此。
在这次央视走村直播看脱贫大型融媒行动中,为确保一个小时的直播效果。地方台编导先后两次到实地进行摸底了解情况,接下来,在央视编导的指导下,立足当地山水及绿色生态农产品为主线,确定了四个直播报道现场。直播开场,以《贡米全宴:一桌十八菜 引来八方客》为题,通过厨师现场制作介绍展示、上桌、游客评价,及当地农业专家点评,完成第一个现场直播报道。被授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竹溪贡米,产自哪里。接下来,直播第二主场,迅速将画面切换到当地贡米稻田。此时此刻,正值贡米成熟的季节,稻田一片金黄,联合收割机正在来回穿梭。现场,节目主持人与收割机师傅、村民、县相关负责人进行交流互动,探寻贡米的营养价值,种植技术、市场销路,及如何助农增收等。同时,借助无人机航拍,整个现场画面,看上去色彩丰富,美感十足,展现了一派丰收的喜悦和生机,视频特有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是任何文字表述都无法比拟的。好山好水出好米,说到水,就不能不说到当地的山泉水,马上,直播画面转换到第三个直播点位——竹溪县樟泉纯净水有限公司扶贫车间。当地有60多个村民这里干活,因为水质好,销路不愁,村民工资有保障。直播中,通过主持人与村民、扶贫车间负责人进行交流,展示了脱贫成果和实效。在第四个直播点位,甘家岭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直播活动达到高潮。当地组织起了一个热闹喜庆的农民“丰收节”,现场,不仅有“大鼓、火龙”等具有地方特色民俗表演,周边村民也把自家产出的魔芋、豆腐乳、茶叶、贡米酒等绿色生态农特产品,摆在街上。同、现场通过主持人的体验式采访,展现了农民丰收的喜悦,展示了地方脱贫成果。
应该说,一个小时的直播,内容满满,互动性强,四个直播点位环环相扣,不拖沓,不啰嗦,紧扣了“走村直播看脱贫”主题,讲好了当地的脱贫故事。
四、融媒发力,多平台展示凸显宣传效果
融媒发力,讲好故事。除了内容为王,多渠道传播,也还一个重要的手段。
在这次“走村直播看脱贫”活动中,央视财经节目中心首创4K+5G+AI技术的大篷车演播室,先后通过财经频道、央视财经新媒体、央广经济之声和中国交通广播4路信号同步直传,实现了线上线下、大屏小屏、广播电视、新媒体多平台结合,形成了强大的融媒体报道矩阵和聚合效应。特别是在对十堰市竹溪县中锋镇的这次脱贫直播报道中,央视财经新媒体,不仅用一个小时的时长,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集中报道,重点核心内容还在央视《天下财经》新闻专栏中,进行了全现场直播报道。作为一个乡村,能够在国家级电视媒体上,进行如此长时间、多渠道的关注聚焦,不仅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在当地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也体现了新时代国家主流媒体“接地气”、“沾泥土”、“俯下身”,积极践行“走转改”,关注民情,助农增收的为民情怀。作为市级媒体来说,我们也必须要加快媒体深度融合,实现一次采集,多屏互动,多渠道传播的新理念新格局。
五、活动断后,宣传效应不断叠加
后续报道,可以实现宣传效应的不断叠加,形成最大的影响力、传播力、引导力。
在这次直播活动的后续报道中,央视财经节目中心策划了“我为家乡点赞”PK互动环节,通过展示地方特色村子的地标、代表性景观或农产品,引导各地受众,为自己家乡打卡,从而再次吸引大家的聚焦关注。另外,还别出心裁,设计引导各地绘画爱好者,用笔墨画出当地最具特色的乡村美景,在延安会师大会上,进行集中展示,反映脱贫成果带来的山乡巨变。这一创举,也为整个“走村直播看脱贫”大型融媒采访活动做了一个完美的结局。一系列的创意、策划、做法,具有教科书式的示范,值得地方媒体学习借鉴。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思想决定高度,总之,从央视财经节目中心这次成功策划实施的,“走村直播看脱贫”大型融媒体行动来看,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我们必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舆论宣传工作中,坚持守正创新、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坚持“四力”,善用融媒体平台,借力直播技术,发挥广电视频优势,应用互联网思维,多渠道传播,多活动跟进,为重大主题宣传留下历史记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