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地方特色和演唱技巧

2021-11-12台亚文

戏剧之家 2021年25期
关键词:喜洋洋衬词首歌曲

台亚文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29)

山歌是四川民歌重要的组成部分。山歌的歌词和旋律都体现了四川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充分展现了老百姓的艺术创作才能。本文的研究对象《太阳出来喜洋洋》就是一首由老百姓创作的山歌,它里面的每一句歌词,每一个音符都是四川地方文化的体现。

一、中国民歌的起源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文化古国。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各族人民创造了能够代表自己民族特色的歌曲,民歌就在此基础上产生。民歌是人民在长期劳动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造出来的,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民普遍掌握并以口头传唱形式广泛流传的一种歌唱艺术。在原始社会,人们在与大自然搏斗和集体劳动中发出的呼喊声,为劳动收获而愉快地敲击木棒、石块,以及手舞足蹈发出的欢呼声和歌唱声,逐渐形成了最早的民歌。早期的歌曲并没有系统的音乐创作理论,所以大多具有即兴性。古代文献《吴越春秋》中记录了一首古歌,歌词为“断竹,续竹,飞土……宍”。译为“砍断竹子,接好竹子,发出土制弹丸,追逐野兽。”这首歌十分简短,只有八个字,却反映了原始时代狩猎的过程。

我国民歌历史悠久,两千多年前,我国就出现了“采风”制度。“采风”制度是指朝廷专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风。这是考察民间习俗、社会风尚与政令得失的一种手段。这种制度为宫廷提供了大量优秀的民间歌曲。《诗经》便是“采风”制度下的产物,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各类音乐作品305 篇。我国民歌以《诗经》为源头,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传播,保留下来的民歌都是我国劳动人民表现情感和意志的艺术手段,它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华。民歌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它对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我国民歌所体现的乡土性、即兴性以及娱乐性等特点都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

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创作背景

《太阳出来喜洋洋》是四川川东地区(今重庆市石柱县)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山歌,这首歌曲是由蓝河(原名李大中)记谱整理,金鼓填词而成。《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歌词反映了人民热爱劳动、热爱山区生活的情感,表现了开朗乐观的情绪。这首作品是金鼓先生1942 年在重庆从事地下党工作时完成的。当时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因战争涌入重庆避难。他们无家可归只能露宿街头,场景十分凄惨。冬季的重庆一般为阴雨天气,气候阴冷潮湿。因此,一旦某一天出现太阳,重庆人会非常开心,金鼓先生出身重庆,自然也不例外。在某个休息日,太阳高高升起,金鼓在重庆已有好些日子没有遇见这样的好天气了。这样的好天气以及在战争中流离失所的人民引发了他对远方父母及亲人的思念和担忧。在这样的情感驱动下,金鼓先生萌发了一股强烈的创作欲望。他用歌词表现家乡人民沐浴在阳光下喜悦耕耘的劳动场面和欢声笑语的景象,以此来表达对家乡人民和亲朋好友的思念之情。

三、《太阳出来喜洋洋》的地方特色

(一)衬词

在民歌中,衬词运用较为广泛,它是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衬词能提高民歌表现力,反映当地的民间风格。不同地方的衬词给作品带来了不同的情绪和风格。《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歌曲共五段歌词,运用了山区赶猪牛时的“啰儿、欧郎罗”的吆喝声以及模拟锣鼓音调节奏的形声衬词“郎郎扯”。这些衬词为语气衬词,多表现情感,节奏较为短促,不属于歌词范围,但衬词使歌曲中每个部分的歌词连接得更加自然流畅。《太阳出来喜洋洋》的衬词使用方言演唱,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这些带有地方风格的衬词大大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力,深化了歌词的语气与情感表达,增添了音乐色彩。此外,衬词生动幽默,使《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歌具有悠然自得的情绪特色,既高亢嘹亮又轻松自由,更加深刻地表现了山民热情奔放、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旋律

《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民歌采用上、下两句式的乐段结构,其调式为五声商调式,2/4 拍,节奏明快,旋律质朴高亢,流畅亲切,音乐悠扬舒展,爽朗乐观,有着四川山歌高亢嘹亮的风格。歌词的末尾常用自由延长音来抒发情感。歌曲的上句有四个小节,起音较高,以高音“re”为主并构成高音“do、re、mi”三音列的旋律进行。这种进行虽然旋律线的起伏不大,但歌曲表现出轻快明亮的感觉。这种级进式的三音列进行,比较接近于歌词的语言音调。上句的句尾结束在属音“la”上面,形成半终止。歌曲下句有六个小节,以中音“la”为主,旋律里使用中音“la”到高音“re”的四度进行,使旋律更加高亢、豪放、有生气。在歌曲结束时也使用了由中音“la”到高音“re”的四度进行,这种终止法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同时,由于增加了衬词,下句扩充为两小节,民歌成为不等长的两句式乐段,打破了对称的两句式乐段结构,显得更加活泼。

四、《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演唱技巧

(一)情感表达

《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歌曲的创作时期正是国内抗战最激烈的时期,老百姓流离失所。金鼓先生创作这首歌曲时想的是等到抗战胜利,人们可以回到家乡,过上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的幸福日子,自己也可以回到老家见一见久别的父母和家乡的其他亲人,表现了金鼓先生怀念家乡亲人的感情。这首歌曲共五段,每段歌曲具有不同的情绪。第一段的情绪是兴奋的。冬季的四川气候阴冷潮湿且多雾,当地人很少见到太阳,而歌词以“太阳出来喜洋洋”开头,这一部分的唱词需要用抒情和呼喊式的唱法,以此来表达四川人民见到太阳后兴奋之感以及天气晴朗后可以上山砍柴的愉悦心情。第二段的情绪是欢快的。演唱速度比第一段稍快,音乐悠扬舒展,展现乐观爽朗的情绪。第二段歌词表现了山民们上山砍柴时所用到的工具以及在上山时不怕虎豹豺狼的勇气。第三段的情绪是激昂的。它用坚定的旋律唱出了山民们不畏艰险、以苦为乐、愉悦自得的乐观精神。第四段的情绪是舒缓的,演唱时速度较慢。歌词中提到走了一山又一山,这山去了那山来,讲述了四川山民的日常生活以及从小生活在山区的人民对当地的热爱。第五段的情绪是稳定的,歌词中提到只要勤快,就不会对生活问题发愁,展示了山民们可以靠自己的劳动来创造不愁吃、不愁穿的幸福生活,表现了山民们辛勤劳动、热爱生活的情感。整首歌曲展示了四川人民劳动时的愉悦心情以及他们坚信靠双手就能创造幸福生活的美好理想。

(二)方言的咬字发音

民歌在演唱过程中最富有魅力的地方便是使用当地语言体系的发音方式。在《太阳出来喜洋洋》中,方言的使用将这首歌曲独特的韵味发挥得淋漓尽致。四川方言与普通话相比,一般没有平舌音和翘舌音之分,在普通话中人们所熟知的翘舌音:zh、ch、sh,在四川方言中一律读成zi、ci、si。如《太阳出来喜洋洋》中“上山岗”中,“山”(shan)应唱成(san)。“郎郎扯”中,“扯”(che)应唱成(cai)。“手里拿把(罗儿)开山斧”中,“手”(shou)应唱成(sou)。四川方言没有鼻音与边音之分,在普通话中的鼻音“n”,在四川方言中都读成“l”,如《太阳出来喜洋洋》中“手里拿把”“拿”(na)应唱成(la)。另外普通话中发“h”的音四川方言则读“f”,如歌曲中“不怕虎豹”“虎”(hu)应唱成(fu)等。

因四川人平舌音、翘舌音不分,所以念“zhi、zi”时的咬字与普通话相比也有所区别。如“只”字在普通话中是由舌尖顶住硬腭前部形成的发音,但在四川方言中则是舌尖顶住牙齿形成阻碍音。如果按照普通话中的翘舌音发音,歌曲会变得平板单调,没有原本的意境。另外,四川人没有鼻音与边音的区别,这也导致了他们发有鼻音的词语时口腔动作与普通话不同。如在唱“拿”时,四川人往往会将舌尖顶住上面的齿龈,但是口腔又没有将呼出的气流完全封住,这导致气流从口腔和鼻腔两个地方同时流出,鼻腔的气流减弱。这些原生态的咬字发音是四川人民用来抒发情感、表露心声的一种方式。在一些方言的运用上如“儿化音、叠词”等都体现了四川浓郁的地方特色。演唱者应掌握好方言的发音技巧,否则就无法准确唱出歌曲的韵味。

五、结语

整体来看,演唱《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歌曲一方面需要把握歌曲的创作背景和衬词、旋律等方面的地域风格,挖掘歌曲想要表达的内涵。另一方面,要掌握歌曲的情感内涵,加强对地方语言的学习和研究,突出民间歌曲的语言特点。同时,通过分析《太阳出来喜洋洋》,笔者了解到,这首歌曲之所以能成为劳动人民的精神载体,用来传递情感、鼓舞斗志,是因为它无论是歌词还是曲调都来自于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简单朴实。总之,学习一首民歌不仅要掌握歌曲的演唱方法,也要关注歌曲的地方特色。

猜你喜欢

喜洋洋衬词首歌曲
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
新年喜洋洋
新春喜洋洋?众星拜大年
扬州民歌中衬词的语音特点及其来源
张傲全新单曲《爱我所爱》暖心来袭
新年喜洋洋
陈曦全新单曲《不转弯》震撼发行
中国民歌衬词的音乐性
喜喜洋洋选位置
赣西民歌的衬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