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斯特《b小调叙事曲》
2021-11-12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汕头 515078)
李斯特被世人誉为“钢琴之王”,他前期的钢琴作品大部分曲风华丽,饱含炫技的元素,但这首《b 小调叙事曲》所有的技术都是为音乐的思想和内容服务的,展现了作曲家创新与无穷无尽的探索精神。《b 小调叙事曲》是李斯特少有的无标题作品,大约在1848 年开始写作,并在随后的年代里逐步完成直至出版。
这首乐曲源于一个古希腊神话,讲述的是一对男女相遇相爱、被迫分离以及最后感动上帝得以团聚的故事。
纵观全曲,篇幅非常庞大,曲式结构复杂,整个曲子是自由曲式,其中细小的动机所组成的主题一直持续不断地在曲子当中变形,乐曲既有英雄史诗般的宏伟音响效果,又有小溪般细腻温柔的情感表达。全曲共有3个音乐主题:水浪主题、上帝主题、爱情主题。
水浪主题李斯特描绘得非常形象生动,是b 小调小三和弦分解成半音阶化旋律的伴奏织体,闪烁的音效营造出主题的神秘氛围,在6/4 拍下,一小节用了两组九连音,从b 主音半音上行到下中音g,再用半音阶返回属音升f,在小三度的和声中,显得暗流涌动,而真正的旋律是右手加了顿音记号的音以及高声部的音,这便是本曲的第一主题,即水浪主题。右手演奏加了顿音的升F、G、A、B,好像勾勒出一幅男主人公不顾艰难险阻奔向女主人公,而上帝却用无情、冰冷的双眼漠视着他们的画面。这是一个主导动机,是全曲的核心材料,围绕着此材料,作曲家在力度、和声、音区、织体方面都做出变化,并且贯穿全曲,核心材料不变,其他因素都变,这便是李斯特所擅长的写作技巧——主题变形技巧。
上帝主题从演奏的角度来说,右手的主旋律是高声部旋律,中声部的音只是背景音,值得注意的是,主旋律非常的悠长,在演奏过程中很容易弹不成一个具有线条感的句子,要不就是被中声部给干扰了,要不就是自己的音色没有控制好,把句子给掐断了。因此,右手在演奏的时候,应当注意控制下键的速度,这里的音色一定是非常沉重的,所以不能发出快速触键的清透的声音。要将句子连住,整条胳膊应当放松,在下键之前,就已经有一个半圆的弧形轨迹,好控制自己的下键速度,以及把握句子的方向和前进的感觉。每一个主旋律音都要通过整个大臂进行运作,用后面带着前面的感觉演奏,这样发出来的声音才是恰当的声音。中声部也要注意,每次出来的节拍点都是在第三拍和第六拍,不能弹得完全相同,在第三拍的时候可以落下去,在第六拍的时候可以带过去,以表现出一种叹息的感觉。
主题在不安的氛围下持续不断地发展,到第17 小节推向了一个小高潮,经过5 个小节的过渡,将不安的情绪平复下来,进入了另外一个音乐形象,即爱情主题。这个主题与第一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调性转到了升F大调,旋律在高声部进行,线条柔和甜美,预示着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所以在演奏的时候要弹奏出目眩神迷的美好以及童话般的梦幻,弹奏时要注意指尖,控制触键的速度和指尖的力量,指尖要非常积极地准备下个音的弹奏,但是又不能单单只靠手指,手臂的运用及其力量的传递都要与指尖相结合,这样才能处理得非常美妙但是又不显做作。此外,要注意和声的走向,美妙的地方都出现在经过音的半音音程转向主音音程的过程中,不要让这些地方轻易地溜走了,但是也不能过分强调。
第36小节直到第69小节,是对前面两个主题的重复,第一主题的b 小调转到了降b 小调,第二主题的升F 大调转入了F 大调,调性色彩发生了细微的转变,这两大乐段的进行预示着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矛盾和冲突将被激化。
从70 小节开始,进入了发展段,可以看出这里的节奏型已经完全改变,节奏已经从6/4 拍转入4/4 拍,氛围一下子变得紧张了,短促的三连音和弦象征着轰鸣的雷声,快速、带有颗粒感的五连音象征着如刀光般的闪电,而中间的八度则是短暂的平静,想要遏制住这种濒临爆发的音程,但随着情节发展,节奏越来越紧,到了82 小节,已经完全遏制不住爆发的趋势,右手一串匈牙利民族五声音阶如浪潮一样迅猛直下。到了96 小节,开始进入水浪主题的变形。这里的水浪已经完全改变,不是第一主题中那种暗流涌动的效果,而是经过发展段的铺垫,变得非常的汹涌,层层堆叠,欲把人吞噬。高声部的半音上行跳进把这种气氛渲染得非常成功,而低声部的持续半音下行也呼应着这个背景。演奏中,我们应当注意右手并不是一个声部,它是由两个声部构成的,旋律线条是在中声部,所以大拇指是带动旋律的关键,这里难做到的是在节奏不加速的前提下弹奏出咄咄逼人的感觉。演奏时手的重量应当放在大拇指上,分解八度的手指尽量不放重量上去,让重心放在中声部旋律半音上,这样可以避免大拇指和分解八度手指的指尖频繁地进行重量转换,从而使琴音听上去非常散乱,体现不出旋律半音的走向。
随着水浪的翻滚越来越凶猛,分解八度从右手转移到了左手,旋律持续地拉紧,推向了又一个高潮。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第一主题已经由单音旋律变成了和弦旋律,在气势上要强得多,而且交织着八度分解,以及长而强的琶音,虽然还是小调性质,但是色彩已经十分浓厚,在处理这段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和弦旋律别被其他的音所干扰,但却不能弹成一个和弦就是一个点的感觉,在突出和弦旋律的同时还得将这些和弦拉成线条横向发展。这样持续地推进高潮,而后在第129 小节急转直下,129 至134 小节是一个缓冲,调性经过几次变化,转入了A 大调,立刻明朗了起来,与前面的一段高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135 小节开始,转入了D 大调,在144 小节,音乐又进入了爱情主题。整个情绪是快乐中洋溢着幸福的喜悦感。伴奏织体不再是主题旋律的和音,而是持续地重复着主音的分解和弦,这里的伴奏织体很巧妙,它刻意营造出和平、安宁的情绪,但却在其中让人感觉到并不长久和持续。
很多人在弹这段的时候只是注意要突出右手的和弦高音,形成线状,强化旋律,这样处理无可厚非,但未免太千篇一律。我们可以发现,这里的旋律是重复八度进行,可以将小字二组上的旋律通过手臂的重心放在五指上,突出和弦的高音旋律,同时踏板踩得深一点。后面提高一个八度重复同样的旋律时,将手臂的重心放在手掌上,并且不放那么多重量,踏板踩得稍微浅一些,形成后一句旋律是前面一句旋律的回声的感觉,为后面的突变作铺垫。
前面四组十六分音符发展到这里变成分解八度,水浪的形象又一次发生变化,带来的是音乐气氛的骤然紧张,而第一主题一直是那么的稳定,依旧象征着上帝漠视的态度。男主人公在巨浪之中奋力地挣扎、呐喊,但是带给他的是更加疯狂的巨浪,仿佛永远都看不到希望,但其仍然放手一搏,使得戏剧冲突得以最大化。到200小节,两个手的分解八度变成了双手八度交替进行,半音旋律由两个小节一次的变化进行变成了一个小节两次的跳进进行,骤然将音乐的气氛推向了高潮,随后音乐又逐渐地缓和,在226 小节再一次出现了女人向上帝祈求的形象,这是爱情主题的再次变形,这里的旋律音型是两只手的交替和弦,而左手的分解和弦则呈现出水浪轻微拍打石头的效果,爱情已经不是第一次的美好与第二次的幸福,而是成了回忆,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思念在和弦的交替当中流露出来,在岸边等待时思绪渐渐空洞,希望再次被现实扑灭。
演奏这段时,双手的交替一定要非常紧密且不露痕迹,踏板不能踩得浑浊,尽量用碎踏板跟着每个音换,这里就要求演奏稍微进行一些调整,和前面的大高潮形成对比。这一段经过几次调性的转变,意味着第一主题又发生了一次变化,而这次变化是上帝的形象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发生变化。
这里的主题变形与之前不同,作曲家将主题的色彩进行了拓展,利用调式调性以及和声配置使主题色调和整体效果都发生变化。在这之前,第一主题中的上帝都是运用小调刻画的冰冷、淡漠的形象。而在这里,中声部的主旋律是B 大调,在小字组上进行,温暖的中音线条直接流淌进人的心底,整个形象升华到了仁爱和伟大的层面,像是男女主人公坚贞的爱情打动了上帝。在演奏处理方式上,要将旋律和流动的伴奏弹得十分顺畅,前面两次这个主题形象出现都会尽量弹得让人感觉到揪心,但是这一次却用一种释然的态度去将这里的美好尽情地展现出来,前后主题形象之间存在差异,若是用同一种处理方式会显得比较粗糙。
其后主题变形再一次出现,在织体、力度、音区上完全发生了改变,演奏要铿锵有力,双手的同向音阶进行需干脆利落,再加上踏板的效果,水浪的形象要塑造得如惊涛拍岸一般,如同上帝鬼斧神工的神迹,在演奏时手指的指尖一定要站稳,但是不能刻意地去抓,这样会使声音发干而且十分突然,并且音乐会失去密度。应从腰部发力,带动肩膀,再带动手臂,手臂如同敲钟的木棍一般牢牢地让手指扎根在琴键上,加上踏板的帮助,让一整段的音色听上去浑圆浓厚,效果雄伟壮观。
总之,这首《b 小调叙事曲》虽不是李斯特最出彩和最出名的作品,但却是最富有童话气息的一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到李斯特对于主题变形手法的大胆运用,其不拘泥于传统的写作技法和固定的教条曲式,而在不断地寻找着新的音乐表现手段,展现新的艺术内容。通过对和声、织体、色彩、音域、调性等的处理,呈现出了同一个主题在发展过程当中各异的音乐形象,让整首作品在逻辑上非常的统一和完整,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