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二公民》所昭示的社会偏见之浅析

2021-11-12孙红竹刘胜男

戏剧之家 2021年1期
关键词:陪审团阶层公正

孙红竹,刘胜男

(防灾科技学院 北京 065201)

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电影、改编自美国经典影片《十二怒汉》、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青年导演、多位实力派话剧演员等等醒目的标签不断吸引观众去观看《十二公民》。电影叙述的故事比较简单,场景也比较单调,十二位成年人为了应付政法大学学生的补考,在一个废弃的场馆临时组成模拟法庭,模仿西方陪审团制度,对一件“富二代弑父”的新闻展开讨论,最终需要全票通过,“决定”富二代是否有罪。不得不说,影片的剧情有点牵强。首先,中国不存在陪审团制度,其次,案件推导显得有点幼稚,甚至有点偶然性。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影片却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导演徐昂说:“我的初衷就是以《十二怒汉》为框架,探讨中国社会的偏见问题”。

偏见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当前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很快,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民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信息内容杂乱并且逐渐碎片化,没有经过有效筛选的信息量急剧膨胀,民众在如此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下,往往只选择自己喜欢的、自己愿意看的新闻或观点,而这很容易形成一些片面的、极端的看法,如同盲人摸象,反而把事情真相放到了次要位置。慢慢地,人们形成了自己的偏见,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偏见问题。例如:现在各家新媒体的新闻栏目都提供评论功能,而仔细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带有偏见的评论,读者基本上都靠直觉评判某个新闻里的对错,反而不太关注事件本身及其内涵。导演正是通过一幅形色迥异、跃然纸上的浮世绘群像,一张桌子、十二个栩栩如生的中国角色缩影,自然逼真地再现了我国当前社会各阶层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的激烈对撞,从而展现当今中国社会各种带有偏见的众生相,使观众随着影片中陪审团辩论的过程,引发自己对社会偏见的认识,完成自身思想的转变、内心灵魂的升华,形成社会和谐的传导与良性循环。

一、对富裕阶层的偏见

影片中陪审团讨论的新闻事件是“富二代弑父”。中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造就了“富二代”这一特殊的群体,因为各种负面新闻传导,使“富二代”标签与不思进取、花天酒地、骄奢淫靡、为非作歹等关联起来,只要涉及“富二代”的负面事件一定是他们的责任,然后自然而然地上升到对富裕阶层为富不仁的偏见上来。这一点从陪审团开始一边倒地认定“富二代”有罪可见一斑,即使事件的真相关系到一个鲜活生命的生死,也无法改变。因为事不关己,所以新闻仅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而已,还不如照顾自己的那箱要化的冰棍重要。邓小平曾经说过:“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指导思想使整个国家、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这个共同富裕的过程必然要经过“一部分人富起来,一部分人还未富起来”这一阶段,而现在恰恰就处于这一改革的转折期、阵痛期,富裕阶层与其他阶层并存,而信息爆炸与快速传播则使“富裕阶层为富不仁”这一社会偏见迅速扩散,就像四号陪审团成员房地产商说的“你们仇富是不是”。影片中这一偏见的后果就是差点将一个鲜活的生命定为“有罪”,可见对富裕阶层的偏见存在的危害性。另外,对富裕阶层的偏见还容易引发畸形的爱情观而使人们不再相信真挚的爱情。当众人表示出对四号陪审团成员与女大学生关系的怀疑时,他变得怒不可遏,说出了“年轻漂亮的女孩从豪车上下来,你们就说她傍大款”“对中国优秀女青年的侮辱”等平常隐藏在心底、没有机会说出的话。这是在提醒人们,应该扭转对富裕阶层的偏见,正确认识和理性对待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收入差距和阶层分化现象。

二、对他人想法的偏见

陪审团讨论的全过程,人们经常出现对他人想法的漠视与偏见,表现出思维简单、不耐烦、粗暴的态度。比如当八号陪审团成员质疑“有没有可能是有人拿着一把类似的刀杀死了他的生父”的时候,立刻有人表示“我告诉你这根本不可能”,当得知九号陪审团成员退休老人投票支持八号陪审团成员时,有人抱怨“十比二了,敢情二在这儿了”,以及十号陪审团成员对四号陪审团成员发言的四次打断等等,不一而足。当前中国社会民众的生活与工作节奏大大加快,但是快节奏与高效率的一个负面影响就是民众可能会陷入情绪化危机,没有耐性倾听别人的意见,面对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很难心平气和地与他人讲道理。或许他们根本不关心问题的原委与事情的对错,甚至不关注讨论的对象是谁,也没有时间求证问题的背景,只是需要借机“喷一下”、发泄一下,武断地认为和自己观点相同的就是正确的,和自己观点不相同的就是错误的,甚至有时候会演变成恶语相向,对对方进行人身攻击,使用胡搅蛮缠的办法想方设法地证明别人是错的。影片全程都鲜明地表现出了这种对他人想法的偏见,并且表明这种偏见根本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每个人在社会变革和飞速发展的浪潮中,要始终尊重他人的想法,对不同观点要耐心倾听,仔细思考,而不能固执己见、“党同伐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只有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容纳各种不同的观点,才能得出与事实相符的正确判断,不至于陷入错误的漩涡而不能自拔。

三、对社会公正的偏见

平等、公正是我们一直坚持的价值追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公正总是相对的,从来没有绝对的公平正义。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保障了我国社会公正的基本实现,但是具体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可能存在个别不公正的现象,但我们不能以此否定社会的基本公正,形成对社会公正的偏见。例如:影片中七号陪审团成员小摊贩在法学院李老师指手画脚、颐指气使的行为面前点头哈腰、毕恭毕敬,这是因为他在承包学校小卖部做小生意的过程中,见识了财富与特权的为所欲为,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与行为模式,产生了对社会公正的偏见,从他对四号陪审团成员说的“有钱能使鬼推磨”“花钱铲事”就能看出他对社会公正的偏见很深。因此,他没有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也不太相信社会的公正,才会在日常生活中与底层工作人员(十一号陪审团成员年轻保安)捉迷藏、斗智斗勇,幻想着能“让鬼推磨”。再有,六号陪审团成员曾经被冤枉入狱,狱中残酷的生活以及出狱后被人歧视的经历更是让他对司法与社会的公正产生怀疑。这种偏见的长期存在,可能会带来阶层对立的恶劣后果,甚至引发打着社会公正口号的犯罪。但是影片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彰显了国家机关的公正与社会民主的作用,比如假想的十二位陪审团成员,无论他们是何种身份,处于何种阶层,都有独立思考、发言、评判的权利,一人一票,人人都有一票否决制,人人权力平等,而这种通过相互诘问、辩论,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正是一次以公正民主方式实现社会矛盾和解的过程。再如八号陪审团成员,最后通过工作证说明他是一位检察官,在影片中他代表着国家机关,而正是他,用民主讨论、以理服人的方式,而不是通过权力强迫的方式,与大家摆事实、讲道理,最后终于伸张了正义,全票通过了“富二代”无罪这一事实结果,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民主等精神的充分展现。

四、对规则的偏见

讨论过程中,陪审团团长想让大家按规则一个一个地发言,结果他却不停地被大家打断,最后甚至赌气要放弃陪审团团长的位置;还有三号陪审团成员与十一号陪审团成员不顾正在进行的讨论,私自在纸上画格子下棋等等,充分暴露了当前很多中国人无视规则的现象。规则是指由群众共同制定、公认或由代表人统一制定并通过的,由群体里的所有成员一起遵守的条例和章程。但是现实中却存在很多不遵守规则的行为,如闯红灯现象、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咬人事件等,都是因为人们对既有规则的选择性无视造成的。不遵守规则的人日常行为以自我为中心,没有遵守规则的意识,他们也不能理解遵守规则的最终目的是让所有人的各项社会活动达到一种有序和谐的状态。比如,在影片中,各位陪审团成员不时打破轮流发言的规则,随时根据心情插话、逼问别人,常常使讨论难以进行。但是,影片中的规则最终还是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在“十二比零”这个大规则的约束下,十二位代表终于通过投票达成了一致的意见,这也凸显了遵守规则的重要作用。试想,如果大家都不遵守规则,可以任意破坏规则,争论将永无结果,终将影响到在场的每一个人,包括打破规则的成员自己。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遵守规矩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责,在我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已有很大提高的今天,每个人都应该做一个敬畏规则、遵守规则的文明人。

五、对家庭关系的偏见

三号陪审团成员出租车司机因不满意其他人对“富二代”无罪的辩护,而大声疾呼“父为子纲、君为臣纲,老祖宗的话都忘了,替一逆子在这捧臭脚”、“哪怕他跟他爸吵了一架、动他爸一手指头,那也是有罪的”,可见他对“三纲”等封建残余思想没有正确的批判认识,与儿子的矛盾所造成的严重心理阴影通过对“父为子纲”的偏执报复性地传递出来,甚至于最后,他因为假想“富二代”拿刀捅了父亲而哭着说“我就觉得刀子捅进来了啊,为什么就我一个人能感觉出来啊”,也能看出他对家庭关系中父亲与儿子关系的偏见之深。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这一美德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挑战:一是经济的发展带来工作地点的分散,“父母在,不远行”的传统开始淡化;二是计划生育导致家庭结构变为倒三角型,重心向后代转移;三是知识改变命运的意识觉醒,“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压力增大;四是信息科技的发展,导致新生代更容易接受更多的信息,形成自主意识与独立人格,不再迷信父辈的权威。因此,如何既坚持中华民族的传统家庭美德,又使传统家庭美德适应时代的新发展,是每个家庭成员都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六、对地域的偏见

十号陪审团成员开口就是孩子的爹是“河南一农民”,后爹“也是河南一农民”,孩子的俩爹都是“河南的二道贩子”,“河南农民进了京咱北京就乱了”,处处体现了对河南人的地域偏见。在现实中,甚至连前河南省省委书记郭庚茂都知道这一现象,直言有些河南人“在外面直不起腰来,甚至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河南人”,可见地域偏见的影响之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以及出行方式的极大发展导致社会人口加快流动,跨地区、跨省工作已经是普遍现象,据铁路部门统计,每年春运全国铁路运输旅客发送量超过3 亿。而外来务工者一般没有很好的城市保障基础,只能更加依靠自身的拼搏和努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原住居民的资源、机会等形成了竞争。对每个城市来说,随着外来务工人口的逐渐增多,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之间的资源冲突也不断加剧,本地居民逐渐积累排外情绪,外来人口为保护自身也会因地域而结成同盟,导致地域文化与本地文化交错纵横。在矛盾与冲突的发展过程中,部分民众偏执的观念就会造成地域偏见,再经由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渠道,就会使地域偏见迅速扩大传播范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电影中对河南人的地域偏见就体现得淋漓尽致。最后,影片借助十一号陪审团成员河南籍年轻保安报考政法大学屡败屡战的事例,展现了河南人不屈不挠的坚韧精神,向观众展示了地域偏见的错误认识,也藉此表现了人们对扭转地域偏见所作的努力。

七、对人性的偏见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持“性善”论,法家持“性恶”论,但也有“无善无恶”论及“有善有恶”论。抛开这些性善性恶的哲学论题,当前社会一些被误读或过度放大的负面事件却极大地影响着民众对人性的理解。十二号陪审团成员因为思考问题前后晃动导致椅子摔倒,还没等众人反应过来,他迅速爬起来,自嘲说:“不用扶,我有保险。”虽然是他的一句戏谑之言,但是却能把观众的思维迅速带回到2006年的“南京彭宇案”、2011 年佛山“小悦悦事件”,乃至后续引发的关于道德缺失、信任危机的大讨论以及未来对人性的担忧中。如果这种负面的影响抵消不了正面的影响,就很容易在部分民众的思维中形成人性恶的偏见,这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营造助人为乐诚信友爱的社会环境是极其有害的。中华传统美德所倡导的善一直自在人心,就像九号陪审团成员退休老人,他年轻时被批斗得痛苦万分想要自杀,但在关键时刻,一名善良的批斗者暗地里帮了他一把,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从而让他相信人性的美好,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坚定地活了下去。所以在当前社会中,我们要扭转人性恶的偏见,秉持包容平和、互谦互让的精神,对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矛盾和纠纷,更多地通过调节和协商的方式解决,这样才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这个由各个阶层的代表拼凑而成的陪审团中,有西装革履的富裕阶层,有底层拼搏的普通百姓,有通情达理的知识分子,有刁钻蛮横的市井小民;有人沉默寡言,有人舌灿如花,带着各自的痛楚与焦虑、偏执与煎熬,根据各自生活经历形成的观点表达着心中的“哈姆雷特”。他们齐聚一堂,开诚布公,激烈碰撞,最终消除偏见,回归理性与事实,促进了价值观分歧明显的社会阶层之间的意见统一。观众终于明白,陪审团最终扭转的不是对“富二代”的判决,而是每个人心中存在的偏见。影片最后雨过天晴,每个人都迎着太阳,走向希望。心学大师王阳明曾说过:“我心光明,亦复何言。”此是矣。

猜你喜欢

陪审团阶层公正
新联会聚合新阶层新能量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迟到的公正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公正赔偿
关于建立“人民陪审团”制度的构想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大陪审团迷思
俄罗斯陪审团制度:观察与展望
弗雷泽的三维公正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