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音乐特征及其演奏表现分析
2021-11-12魏冉冉
魏冉冉
(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0)
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源于李白的诗作《清平调》,整体音乐语言唯美而热烈、宏伟而细腻、浓烈而清新,虽根植于中国民间音乐,但又涉及了当代音乐审美理念。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以传统旋律线悠长而雅致著称,通过对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的音乐特征及演奏表现进行分析,可以为音乐知识教学效果及专业学生整体音乐素养提升提供依据。基于此,对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的音乐特征及其演奏表现进行适当分析非常必要。
一、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的音乐形态概述
(一)创作特征及和声特点
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具有突出的主题创作特征,整体呈现为基于A-E 两音五度关系的短长结构。主题动机从4/4 拍最后一拍进入,以级进、平稳交错进行的方式,给人一种娓娓叙说的感觉。随后从D 音级逐步进入E 音、下五度A 音,进一步拓展了时值,促使整体旋律线条呈现出一种时而宽广、时而狭窄的波浪变化感,为表现主人公的婉转深情奠定了基础。
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在音乐形态表现方面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这与其和声材料的应用具有紧密的关系。在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中,大量运用了纯五声化(和弦的和弦音可构成不完整或完整的五声音列)和声材料,并对基于西方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中的三度叠置进行了改造,促使整体曲子中和弦呈现出三度叠置与非三度叠置(附加音装饰或省略三音的影响突出纯五度音响)交汇的特点。
(二)曲式结构及音乐发展手法
从曲式结构入手,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可以划分为引子、A 部、连接、B 部、A’部几个部分,A 部、B 部、A’部分别具有呈示性、多次调性展开、扩充与再现性质,主调为A,呈现出从慢速演奏到快速演奏再到慢速演奏的特点。其中A 羽调为引子,以“la sol mi”为主干音,通过主干音的变化排列,结合辅助音、倒影发展手法及轮指、琶音等手法的应用,奠定了全曲如泣如诉的情感基调。而A 与A1共同组成了平行乐段,通过两个对比乐句与级进、三度进行旋律,形成了上行旋律线与下行旋律线遥相呼应的音乐表现,为全曲高潮的推进提供了驱动力。特别是A 部音乐创作中雅乐音阶的应用,可以通过音符的流动将听众带入梦中的盛唐,给人以优美、清新、雅致的感受。
二、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的演奏表现分析
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是一部大型的倒装再现奏鸣式作品,但实际演奏过程中的表现与音乐文本结构间存在不确定关系,在作品结构较为单一时,可以促使演奏时所表现的节奏、旋律、音色趋于一致,促使听众感受到作品演奏与文本结构间的承接、呼应,即结构感;而多重结构具有更为丰富的艺术内涵,原音乐文本中的元素在实际演奏时极易被自由化处理,如弱化、强调等。以贯穿全曲的标志性主题19 小节第4 拍至37 小节为例,其是呼应曲名的部分,极富浪漫主义气息。在演奏时,不仅需要对主题中的“云”、“花”等意象进行模仿再现,而且需要通过左右按音、右手触弦点的细节处理,形成一种似是而非、飘逸朦胧、举重若轻的演奏效果。同时由于该部分旋律较为绵长雅致,所以在演奏准备阶段,应对乐曲分句进行明确,并根据旋律走向寻找停顿处。在音量方面,应以突出小段旋律、大段旋律的弱奏为主,结合碎片式旋律强弱收放处理,形成富有动态美感、流动性的起伏对比。特别是在点状片段式音响处,以A、B 二组鱼咬尾下行旋律演奏为例,其在呼吸与衔接方面,需要跟随音高走向在同一组内进行弱起渐强弱收,以弱收弱进承接,最终形成mp-mf-mp-p-mp-mp 的走向。基于此,在左手按音方面,就需要保持轻盈按音,保证泛音的连续感,而在长音时,则可以加入更加柔和细腻的揉弦,保证演奏时单音的柔美。与此同时利用指尖触碰弦,控制右手速度、力度,放松而舒展地展现轮指的清晰起伏变化。结合长音伴奏烘托及琶音、分解和弦点缀,可以营造一种气口相对应(37 小节与47 小节的卡农对位旋律)的纯净、曼妙、富有歌唱性的音乐氛围。
三、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的情感特征探讨
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的情感特征主要从题材、情感主题及其在曲中的演变和情感意象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题材分析
一方面,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主题材源于盛唐诗人李白诗作《清平调》,其是由三首七言绝句连接贯穿而成,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以此为题材,不仅提升了整首乐曲的文化底蕴,而且契合了该乐曲赞美女性的主题思想,巧妙地体现了盛唐时代的繁华兴盛和对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同时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借用盛唐诗人李白描写杨玉环的诗句,从女性的人生经历入手,描绘了其在不同阶段所绽放的魅力、光彩,也借用暗示、比喻、比拟等手法,歌颂了女性在爱情面前像盛开的牡丹一样含苞待放、绚丽多姿而又走向枯萎消逝的牺牲精神。
另一方面,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均源于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月儿高》。《月儿高》以月亮清丽、淡雅为基调,对曲式结构、旋律音调、标题意义进行了恰当处理,在起承转合间将月亮、人、自然有机交融,促使听众进入赏月情境感受到月亮的情感。而借用《月儿高》首段旋律主题的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将传统音乐元素中的民族调式、西方中古调式进行了完美融合,以“F、D、A”骨干音为依据逐步引出了后续旋律,不仅达到了意境描绘的目的,而且也展现了乐曲中蕴含的艺术魅力及细腻内敛的情感,奠定了整首乐曲的情感基调。
(二)情感主题及其在曲中的演变分析
情感主题的表达在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中是较为重要的部分,也是最具想象空间的组成部分。演奏者需要在演奏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时将自身内心深处的感悟表达出来,促使自身与作品、与听众产生良好的共鸣,最终达到更高的艺术再度创作的境界。对于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这首大型协奏曲而言,明确其情感主题及其在曲中的演变,可以降低演奏时情感表达的难度。
首先,明确引子、慢板与快板在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情感主题中的演变,对于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而言,演奏时情感意境的营造至关重要。引子是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的开始,运用了《月儿高》中速度自由、意境清丽、旋律柔美的音乐元素,通过自然、流畅、纯熟的行为动作,可以完美展现乐曲情感主题。而慢板是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中把握难度最大的段落,需要依据乐曲演奏对右手弹挑的频率和轮指的频率、发音进行精细要求,恰当处理左手吟揉弦的节奏、力度,表达以花喻人时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第二部分大量运用了欢快的舞步乐段、凄美的情绪乐段,表达了激烈欢快的情感。在演奏过程中,需要跟随旋律走向,结合音符增多时对速度的要求,进行情感的清晰、流畅表达。
其次,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是一首充满意境的作品,除引子部分《月儿高》的音乐元素外,从第194 小节开始的琵琶独奏是表现情感的主要乐段。因此,在该乐段演奏时,应正确认识推拉弦与悲苦情感间的联系,借鉴《渭水情》中的“苦音”,促使推拉弦在音高方面产生细微变化,以便促使旋律与情感意境达到统一。
最后,作为弹拨乐器,在表达以抒情为主的旋律时,需要同时保证乐器独有的颗粒感和旋律的线条感。针对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中多次出现的以抒情为主的长轮段落,需要依据“点”融入“线”的经验,根据情感主题变化进行速度、力度变化,并随着情感起伏适当加快速度,进行相应的肢体律动,以便达到情绪宣泄的效果。
(三)情感意象分析
演奏是一种巧妙的思维活动方式及富有感情的技巧表演,在演奏时不仅需要遵循共性原则娴熟流畅地演奏乐曲,而且需要挖掘乐曲中的个性化艺术内涵。而演奏技巧与情感表达的融合,是情感意象构建及个性化艺术内涵挖掘的主要渠道。
一方面,在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中右手主要运用了弹挑、扫弦、轮指等弹奏技巧,以扫弦技巧为例,在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中扫弦又可以划分为扫拂、扫轮、文扫、武扫几种,华丽片段前的扫弦大多为文扫,用于突出节奏型,为后续高潮奠定基础,需要保持松弛而具有弹性的声音,以及轻柔的入弦和适当的力度,恰当借用手臂进行扫弦。
另一方面,在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中左手主要运用了吟揉、推拉、双指平移等演奏技巧。在推拉音演奏时,需要配合大揉弦,表现华彩片段的激情澎湃和撕心裂肺、陶醉忘我的感觉。推主要是沿着弦迟缓向右方推,拉主要是沿着弦迟缓向外部即左方拉,通过推拉音,将音符增高至大三度、小二度的位置后回归到原音符。整个过程中迟缓的推拉音处理,可以更加深入完整地展现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华彩片段中蕴含的揪心情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极富特色的旋律线不仅体现了音乐语言油画般的色彩,也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乐曲的唯美意境。因此,在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的音乐形态为入手点,为学生详细阐述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的创作特征、和声特点、曲式结构及音乐发展手法,同时结合自身专业演奏经验,从演奏过程与音乐结构的关系、演奏过程中的结构感两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了解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的演奏表现。在这个基础上,立足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的情感特征,带领学生深入探讨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的情感主题及情感意象,为学生音乐素养及赏析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