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协同到认同:高校新生分层递进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块建构

2021-11-12储长流刘海英

关键词:入学新生阶段

王 燕,储长流,刘海英

(1.安徽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2.安徽工程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高校新生阶段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起点环节,一直深受关注。当前,全国各高校在大学生入学初期均安排了专题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做好新生思想政治工作,为做好整个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工作奠定良好基础。目前各高校新生入学专题教育的内容一般包括:校纪校规、学籍管理、心理健康、安全稳定、专业认知、党团认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从教育内容上看,当前各高校将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放在了适应教育及安全教育上;从教育方式上看,入学教育内容仍然是围绕适应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开展。目标决定方向,目标也将决定教育内容和成效。要探索建立适应新时代需要的高校新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首先要厘清高校新生入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的原则和要实现的目标,才能设计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提高新生入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协同:新时期高校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原则

协同学理论是由赫尔曼·哈肯在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其本意为“合作的科学”,协同学理论主要研究开放的系统结构,探寻一个开放系统中多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合作的规律性科学。前期已经有诸多学者将协同学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当中。协同学理论同样适用于新时期高校新生入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当前高校新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佳,正如部分研究者所言:高校新生专题教育内容陈旧无趣;完全依靠辅导员队伍单打独斗,没有发挥好各支队伍之间的协同作用;入学教育的方式手段落后,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等。由此可见,如果不梳理清楚“高校新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系统”当中有哪些、有多少个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子系统”,不明确每个“子系统”的教育目标和施教主体,不明确有哪几类队伍在这个“总系统”当中发挥着影响力和推动力,那么整个新生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会处于一种无序状态。要使高校新生入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协同成为完成和实现这一阶段教育目标和任务的一个关键原则。“协同,使无序转化为有序,使离心离德转变为同心同德,使三心二意转变成同心合力”。只有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协同,才能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员协同

本阶段的全员协同,是在“高校新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系统”当中积极发挥作用的队伍间相互协同,这个队伍除了最常见的辅导员队伍和学团管理队伍,还有专业教师队伍、党政管理队伍,另外,还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学校层面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和确保上述各支队伍之间的协同配合,明晰每支队伍承担的主要任务和职责,合力有序完成新生入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每个“子系统”的工作任务。

2.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协同

新生阶段的全过程协同,一方面指立足于大学四年的教育过程,新生阶段的教育与整个大学阶段教育是一个整体,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既要充分利用好新生入学这个关键节点、最佳节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突出新生教育的特殊性,同时又不能脱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整体,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另一方面指立足于新生入学阶段的教育过程新生阶段的教育本身也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和系统。它是一个分层递进的、由诸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因素相互制衡、相互勾连而形成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之下还有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发生作用的“子系统”。只有科学优化每一个“子系统”的目标、任务、活动方案,让每一个“子系统”既独立运行又相辅相成,才能推动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有序进行和教育功能最大化。

3.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协同

在本阶段,要站在学生的方位,实现管理者、施教者和受教者的全方位协同。这就要求高校在设计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时,要准确了解和掌握“00后”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点以及他们的所需所想所求;要充分考虑入学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心理期待、心理需求以及身心发展状况等多种因素;要尊重大学新生的主体地位,切实发挥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教育内容,有核心、有重点地进行新生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将所有能想到的琳琅满目、名目繁多的内容全部囊括其中。

二、认同:新时期高校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目标

诸多研究者反思高校新生入学阶段教育工作时,大多指向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而较少反思高校新生入学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究竟应该是什么,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又如何在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落地生根。目前高校新生专题教育的主体是适应教育,解决的是新生入学面临的适应新环境、适应新的教育模式的问题。而在实施过程当中,大多数施教者又将适应教育的目标局限在了解校纪校规、安全稳定等基本常识上,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入学教育实效。在新生入学阶段这一关键时期和最佳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形成和实现新生的大学认同、自我认同、使命认同和主体认同,使其获得归属感和自豪感,进而教育引导学生“自我实现”,最终实现立德树人。

(一)大学认同

大学认同是指大学新生入学后对于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大学生活等在情感上和心理上的一种认可和归属。什么是大学?上大学究竟学什么?与高中的学习差异在哪里?这些是每一个大学生初入大学阶段都会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大学新生入学阶段,首先必须让学生正确认识大学与中学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不同要求,要树立崭新的学习和生活理念,要确立独立的意识,积极提升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并认同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对于大学的认同有助于大学生更好更快适应大学生活,有利于提升教育实效。在将校史校情教育纳入新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同时,还应该思考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和形式有效实现大学新生对于大学精神的认同、对于就读高校大学文化的认同。

(二)自我认同

人对于自己生命意义的追寻是人一切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大学生一方面是在历经中学阶段高强度的学习之后进入了相对较为轻松自由的大学;另一方面又正处于18岁到22岁的年龄段,正是从少年成长为青年并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阶段。主客观两方面原因促使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萌发,他们渴望在大学校园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发展自己,从而真正开启自己的人生梦想。“对于渴望‘发现自己’的青年人来说,对那些希望在人类的过去与未来中认识自己的青年人来说,在今天已没有比大学更合适的去处了”。新生入学阶段,正是大学生自我意识萌发和觉醒的关键阶段,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抓住这个关键阶段推动大学生去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认同自我,指引大学生去追寻自己的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三)使命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既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又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定下了目标。高校新生入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就是要紧紧围绕这个方向和目标。高校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为重要的一个核心是教育引导大学新生了解并认同身为新时代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引导他们在追求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美好生活的同时,积极担负起新时代新青年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树立为国为民的青春理想,努力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四)主体认同

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有持续生长的能力,在于使人能够继续他们的教育。这份“持续生长的能力”和“使人能够继续他们的教育”也就意味着施教者要将教育的最终目的落脚在学生的自我教育上,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在教育的过程中切实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唤醒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认同感,从而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一样,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到养成自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习惯,最终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引导、自我调节、自我实现。

三、从协同到认同:构建新时期高校新生分层递进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块

构建新时期高校新生分层递进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块,就是将高校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重新整合成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多层次模块,规定每一层次和模块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目标,规范每一层次和模块的教育实施主体和协同责任人,各层次和模块逐层递进、分工协作、相辅相成,从而形成一个目标清晰、内容有序、运行有章法的新时期高校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一)适应教育模块:在适应的基础上,实现大学认同

适应教育模块是新时期高校新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第一层“子系统”,其教育目标是在完成和实现大学新生对于新环境、新的教育模式的适应之外,推动大学生实现大学认同。本模块的教育有两大部分。其一是实践层面,要创新形式,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史校情教育,教育实施主体为辅导员和学团队伍,党政管理队伍协同。要将校史校情教育融入到适应教育阶段的每一项目设计当中,而不是仅仅安排参观一次校史馆。例如,在校纪校规教育中结合学校发展过程中育人理念、办学定位、教育教学方法、管理制度的演变等开展专题讲座,既增强学生的规矩意识,又使其明晰大学体制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知道在大学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新生开学典礼、迎新晚会等大型活动中进行集体唱校歌、校史故事经典片段表演、优秀校友现场演讲等活动,培养他们心理上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其二是理论层面,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关键课程作用,教育实施主体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学团队伍协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版教材“绪论”部分中的“第一节”是专题的、有理论深度的适应性教育。修改后的2018版教材的绪论部分依然专题强调大学阶段教育的重要性。在高校设计大学新生专题教育方案时,应安排思政课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利用课堂教学或召开专题讲座等形式,从理论上深度挖掘并阐释大学的历史、大学的文化、大学的功能、大学的精神,从而引导大学新生完成身份、心理的转变,认同自己的大学生身份,认同自己的大学,有思想、有目标、有理性地开启自己的大学生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可通过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实现,例如共同组织“新时期大学生生涯规划”“走访大学名人”等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进一步巩固大学认同,收获归属感和自豪感。

(二)专业教育模块:在专业认同的基础上,形成主体认同

专业教育模块为第二层“子系统”,实施主体是专业课教师,公共基础课教师、辅导员和党政管理队伍协同。专业教育在高校新生思想政治教育阶段,目前还存在教育不够深入,形式化、简单化等弊端。大学新生若不能获得专业认同,将直接影响适应教育模块的效果,甚至会导致整个新生入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断裂。要让专业教育在高校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绽放光芒,发挥应有作用,要抓住两个关键目标。一是要强化专业认知,推进专业认同。尽管大学生都是经由本人填报志愿进入相关专业学习,但是由于对专业了解不深、填报专业随意、追求热门等,部分新生在入学后表现出对所学专业的不满、专业学习自信心缺乏以及对于自身未来发展较为茫然等现象。因此首先要强化专业认知,分析专业发展前景,做好专业思想教育,让大学生全面系统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历史、发展前景,了解专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了解未来的就业方向,引导大学新生科学规划四年专业学习目标和未来职业发展目标,在情感上和心理上对所选专业、所学专业产生一种认可和归属,收获专业认同。二是要强化学生对于学习的主体认同。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以及公共基础课教师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引导教育新生积极养成与大学相适应的学习理念、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引导学生转变被动学习的习惯,养成自主学习、全面学习、创新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以及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让学生认同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主动学,有目标、有想法、有方法,才能学有所成。

(三)理论教育模块:在自我认同的基础上产生使命认同

理论教育模块是第三层“子系统”,也是高校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核心和关键。其实施主体是思政课教师队伍,辅导员队伍、学团队伍和党政管理队伍协同。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思政课纳入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体系,积极发挥其在新生入学阶段的引领作用十分必要。由思政课教师承担的理论教育模块之所以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和关键,主要在于新生入学阶段的几个核心目标和任务均是在思政课教学中完成的。一是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认同自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确立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二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正确面对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个人梦想、成就精彩人生。三是进行道德和法治教育,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素养,成为一名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并且敬法守法学法用法的优秀大学生。四是进行责任和使命教育,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十九大精神,教育学生抓住新时代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的广阔舞台和无限机遇,认同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并且不负历史使命,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四)隐性教育模块:助力大学生“自我实现”

隐性教育模块是第四层“子系统”,在高校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是一种泛在式存在,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和保障。其实施主体是党政管理队伍,其他所有教师队伍均是协同责任人。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突出强调高校通过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让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再次彰显“隐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新生入学阶段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尤其重要,因为新生踏入校门的第一瞬间所接受的就是高校各类的隐性教育,隐性教育的成效将直接影响本系统的第一层“子系统”——适应教育的实际效果。

要着重做好如下几类隐性教育资源的挖掘工作。一是校园环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都是能说话的。学校的大门、图书馆、教学楼、师生活动中心等建筑,以及亭台、雕塑、草坪等,均要展现出大学之“大”的风范和大学之“学”的涵养。一进校门就扑面而来的大学校园文化气息可以让新生入学阶段的适应教育事半功倍。二是师德师风。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新生开学典礼上发言的学校领导,站在新生入学教育主题班会上的辅导员,对新生做专业导论的专业课教师,在入学阶段就发挥着立德铸魂作用的思政课教师等等,这些展现在新生面前的教师将是学生心中印象最深刻的。因此,承担新生入学阶段各模块教育的教师,更应严格要求自己,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气质风范和学术造诣引领新生开启全新大学生涯。三是大学精神。在适应教育模块,用于新生的教育教学资源主要有: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校史校情、校徽校旗、校歌校训、校纪校规等等,所有这些大学精神类的隐性教育不仅仅引导大学生如何学知、如何做人,还作为“精神支柱”式的存在展示着学校的价值取向、育人理想和发展方向,对新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从而使置身其中的他们心生向往感与亲和感,获得归属感和自豪感。

四、结语

新生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起点和关键。高校新生面临着适应新环境、转变学习方法、形成对大学的认知等问题,新生怀着实现自己奋斗目标的兴奋、对大学生活的期待以及开始新生活的干劲踏入大学校园,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最佳时期。应该进一步提升对高校新生入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要不断探索构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高校新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明确新生入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计制定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推动高校相关的制度文化建设,并及时总结经验、加强审视和反思,实现高校新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持续改进和自我完善。

猜你喜欢

入学新生阶段
古人的入学仪式
Open science:The science paradigm of the new era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重获新生 庇佑
入学通知书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入学面试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入学第一天